吳燕,劉艷,張伶姝
1.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門診部,四川成都610041;2.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風濕免疫科,四川成都610041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最常見的全身性炎癥性關節(jié)炎,其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老年RA 所占比例較高[1]。骨質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其特征為單位體積骨量減少,骨強度受損,從而增加骨折發(fā)生風險[2]。OP 是RA 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既往研究發(fā)現,與健康人群相比,RA 患者總體骨質疏松性骨折發(fā)生率明顯增加,因此對RA 患者需密切關注其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發(fā)展情況[3]。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可體現骨骼密度和骨礦物質含量改變,能夠較好地診斷OP 和預測骨折發(fā)生風險[4]。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RA 伴OP 患者骨折風險,并探究相關影響因素,旨在為骨折預防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門診部收治的178 例老年RA 伴OP 患者為OP 組。納入標準:(1)性別不限,年齡≥60 歲;(2)符合《2010年中國類風濕關節(jié)炎診治指南解讀》[5]中RA 相關診斷標準,疾病處于穩(wěn)定期;(3)符合OP診斷標準[6];(4)伴不同程度的關節(jié)腫脹、疼痛、畸形和功能受限等典型RA 癥狀;(5)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凡符合上述所有標準的病例納入本研究。排除標準:(1)其他自身免疫病者;(2)半年內持續(xù)服用如雙磷酸鹽、雌激素等藥物者;(3)排除甲狀腺、甲狀旁腺疾病者;(4)合并嚴重心、肝、腎、腦血管疾病者;(5)外周血象明顯減低,如白細胞計數≤3.0×109/L,血小板計數≤8.0×109/L;(6)惡性腫瘤者。具有上述任1 標準的患者不納入本研究。選取同時期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收治的116 例老年RA 未發(fā)生OP 患者為非OP 組,均符合RA 相關診斷標準。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通過。
1.2 觀察指標與方法
1.2.1 臨床基本資料 記錄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構成、年齡、身體重指數(BMI)、腰圍、RA 病程、骨折病史、父母髖部骨折、抽煙情況、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既往口服糖皮質激素超過3 個月)、每天酒精攝入量≥3 個單位(1 個單位約10 mL 白酒或8 g酒精)、鈣攝入量與28 個關節(jié)疾病活動度(DAS28),鈣攝入量根據患者飲食情況加以判斷。RA 疾病活動度定義:DAS28 評分≤2.6 分為緩解,2.6~3.2 分為低度活動,3.2~5.1 分為中度活動,>5.1 分為高度活動。1.2.2 指標檢測 抽取患者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紅細胞沉降率(ESR)檢測用血沉儀法,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檢測用免疫比濁法,類風濕因子(RF)水平檢測用速率散射比濁法,抗環(huán)瓜氨酸肽(CCP)抗體和25-羥基維生素D3[25(OH)D]水平檢測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2.3 BMD 檢測正位拍攝用雙能X 射線骨密度儀(購買自美國GE 公司,型號為LU43616CN),對患者正位腰椎、髖部與股骨頸BMD 進行測量,根據我國相同性別以及相同民族健康成年人的BMD 參考數值計算T 值。T 值≥-1.0 則為骨量正常;-2.5 1.2.4 骨折風險評估 從骨折風險因子工具(FRAX)界面,輸入相關風險指標和BMD 值,計算患者10年主要骨質疏松性骨折發(fā)生概率(PMOF)和髖部骨折發(fā)生概率(PHF)。骨折風險:PMOF>20%為高危,10%~20%為中危,<10%為低危;PHF≥3%為中高危,<3%為低危。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來描述,經正態(tài)性檢驗與方差齊性檢驗后,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獨立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和百分率來描述,組間比較采用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分析。以<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OP 組與非OP 組患者在年齡、BMI、RA 病程、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鈣攝入、DAS28 評分、ESR、RF、25(OH)D 及PMOF、PHF 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在性別、腰圍、骨折病史、CRP 與抗CCP 抗體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2.2 2 組患者骨折風險分層比較 根據PMOF 聯合PHF分組,178 例老年RA 伴OP 患者均為中高危;116 例非OP 患者中,骨量正常43 例,均無骨折風險,骨量減少者73 例,包括低危42 例,中高危31 例,OP 組與非OP 組骨折風險分層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骨折風險分層比較 2.3 影響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單因素分析2 組患者在年齡、BMI、RA 病程、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鈣攝入、BMD、DAS28 評分、ESR、RF、25(OH)D 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影響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單因素分析 2.4 影響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 分析結果顯示,RA 病程、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與ESR 是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發(fā)生骨折的危險因素,而BMI 指數、鈣攝入>600 mg/d 與25(OH)D 是骨折風險的保護因素(<0.05)。見表4。 表4 影響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Logistic 分析 老年RA 患者伴OP 發(fā)病率在臨床上有上升趨勢[7]。合并骨質疏松的RA 患者繼發(fā)的骨折與骨質疏松相關疼痛可直接導致患者生存質量降低[8]。因此明確RA伴OP 患者的骨折風險及相關影響因素,對臨床治療有積極意義。本研究中,OP 組與非OP 組患者在年齡、BMI、RA 病程、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鈣攝入、DAS28 評分、ESR、RF、25(OH)D 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伴OP 的RA 患者病情更為嚴重,而鈣攝入和補給25(OH)D 對OP 發(fā)生有抑制作用。此外,OP 組患者PMOF、PHF 均高于非OP組,178 例老年RA 伴OP 患者均為中高危骨折風險,與蔡淑芬等[9]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老年RA 伴OP 患者骨折風險非常高,需對癥予以治療,以及時糾正骨質疏松情況,抑制骨破壞和疾病進展。 FRAX 評分工具是針對骨量減少人群骨折風險的預測工具,針對骨質疏松確診患者,臨床已確定需對癥治療,而針對骨量減少患者,多需提早預防。本研究統(tǒng)計116 例老年RA 伴非OP 患者骨密度值,發(fā)現其中62.93%存在骨量減少情況,提示RA 患者骨質疏松風險較高,以PMOF 聯合PHF 為依據,劃分對骨量減少患者進行骨折風險分層分析,發(fā)現低危者42例,中高危者31 例,高風險患者比例占42.47%,提示多數RA 合并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較高,這與既往文獻[10-11]報道的高?;颊哒?3.4%~61%相符。一般認為有骨折病史的患者骨折風險更高,但本研究發(fā)現不同風險的患者骨折病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與入組病例過少有關。本研究針對RA 合并骨量減少患者不同骨折風險進行多因素分析顯示,RA病程、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與ESR 是影響老年RA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危險因素,與母丹丹等學者[12]得到類似的結論。RA 患者病程較長時,其骨吸收量相較于形成量高,骨量持續(xù)減少,有較高的骨折風險[13]。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升高破骨細胞活性,從而減少骨形成量,最終升高骨折風險,這與謝勇等[14]報道一致。ESR 是反映RA 疾病活動度的有效生化指標,ESR 水平異常升高則提示RA 疾病活動度高,病情進展快,更易有骨折發(fā)生風險[15]。Kweon 等[16]報道亦指出,DAS 28-ESR>3.2(=3.85,=0.032)是男性RA 患者骨質疏松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臨床上應及早對RA 伴骨量減少患者的骨折風險和疾病活動度做出評估,發(fā)現風險過高則盡早干預進行抗骨質疏松的治療,以預防骨折的發(fā)生。石一鳴等[17]學者的研究認為,高BMI 和每天補給足量的鈣劑有可能為RA 患者OP 的保護因素,本研究則發(fā)現2 者是老年RA 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的保護因素,在既往研究中較為少見。高BMI 可增加患者BMD 以及減少骨骼鈣流失有關[18]。足量的鈣攝入(>600 mg/d)有利于維持患者成年期的骨量達到最高骨峰值,對骨折發(fā)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9]。Tan 等[20]研究認為,25(OH)D 水平顯著降低可能提示RA 患者骨質疏松高風險。本研究中,25(OH)D 是骨折風險的保護因素,臨床上通過補給適量的維生素D,有助于降低骨折發(fā)生風險[21]。 綜上所述,老年RA 伴OP 患者骨量流失顯著,臨床需對癥治療以改善癥狀,提早預防骨折發(fā)生;而老年RA伴骨量減少患者骨折風險受到多種因素影響,RA 病程長、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史與ESR 升高是危險因素,高BMI、鈣攝入>600 mg/d 與補給25(OH)D 是保護因素,臨床上可通過補給鈣和維生素D 的攝入來減少RA 伴骨量減少患者的骨折風險。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病例數較少,進行多因素分析時數據可靠性仍有待提高,后續(xù)工作可考慮延長觀察時間,以及收集更多的樣本數量,以期得到更為科學的研究結論。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