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挺,劉佳麗,劉三媛,張 妮,張維維,王 婧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檢驗科,陜西西安 710004;2.西安交通大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系,陜西西安 710061
銀屑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極易反復發(fā)作。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6年報告顯示,銀屑病在全球發(fā)病率為0.09%~11.43%,在我國該病發(fā)病率已增長至1.49%,屑病已成為一種危害公共健康的常見疾病[1]。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其發(fā)病與基因易感位點、感染、免疫反應、內(nèi)分泌等多種因素有關,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2]。銀屑病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尋常型、膿皰型、紅皮型、關節(jié)型,在臨床中以尋常型銀屑病最為多發(fā)。有研究表明,銀屑病患者常伴隨有其他慢性炎癥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等[3]。銀屑病的診斷以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主,對于不典型患者需要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銀屑病患者皮損存在大量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研究表明,鱗狀細胞癌相關抗原(SCCA)在肺鱗癌、宮頸癌、皮膚癌的診斷與預后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4-7]。已有文獻顯示,SCCA可以作為一種新興的皮膚炎癥性疾病標志物,在經(jīng)過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后迅速降低[8]。銀屑病患者皮膚表面皮損為散在界限清楚的紅色丘疹或斑塊,覆蓋有銀白色鱗屑,長期大量皮屑脫落不僅給患者造成沉重的精神負擔,同時也會造成機體大量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耗,血清總蛋白(TP)作為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標志物在健康評價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作為新的炎癥指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等疾病病情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9]。本研究對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病院確診的104例尋常型銀屑病患者進行分析,探討NLR、SCCA、TP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的診斷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2-8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皮膚病院確診的104例銀屑病患者為試驗組,以同期51例體檢中心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通過查詢病案資料,試驗組患者排除妊娠、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有其他嚴重心臟、肝、腎、肺通氣功能障礙的患者,確認近2周內(nèi)未曾接受過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細胞毒性藥物、免疫抑制劑的治療。試驗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從實驗室信息系統(tǒng)(LIS)中回顧性調(diào)取上述所有研究對象的年齡、病程、家族史、SCCA與血清TP檢測結(jié)果,通過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T)與淋巴細胞計數(shù)(LYMPHC)計算NLR值。采用瑞士羅氏公司生產(chǎn)的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及配套SCCA檢測試劑盒檢測SCCA,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00全自動分析儀及配套檢測試劑盒檢測TP,采用日本Sysmex全自動血球計數(shù)儀檢測NEUT、LYMPHC。
2.1試驗組與對照組SCCA、TP、NLR的比較 試驗組血清SCCA為7.7(2.3,18.9)ng/mL,全血NEUT為4.63(3.32,5.88)×109/L,NLR為2.47(1.76,3.76),試驗組SCCA、NEUT、NLR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血清TP為(66.6±7.1)g/L,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LYMPHC為1.80(1.36,2.34)×109/L,略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試驗組與健康對照組SCCA、TP、NLR比較
表2 預測模型方程變量
將試驗組TP、SCCA帶入模型計算發(fā)病概率,P>0.50診斷為患病,通過與臨床診斷進行比較,臨床診斷參照《中國銀屑病診療指南(2018完整版)》的診斷標準[10]:臨床表現(xiàn)為表面附著厚層銀白色鱗屑,輕刮鱗屑后基底見淡紅色發(fā)光半透明薄膜,刮除薄膜出現(xiàn)點狀出血。模型對試驗組可以正確分類92.9%,診斷模型靈敏度為94.4%,特異度為89,8%,陽性預測值為95.28%,陰性預測值為88.0%。見表3。
表3 模型診斷效率內(nèi)部驗證
2.3SCCA、TP、SCCA+TP模型對尋常型銀屑病的診斷效能 SCCA、TP單獨用于尋常型銀屑病診斷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938、0.912,SCCA+TP模型診斷的曲線下面積為0.983(P<0.05),模型對尋常型銀屑病輔助診斷效率優(yōu)于SCCA、TP單獨使用。見表4。
表4 SCCA、TP、SCCA+TP模型診斷尋常型銀屑病的ROC曲線分析
銀屑病是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誘發(fā)的一種免疫介導的慢性、反復、炎癥性、系統(tǒng)性疾病,病變皮膚呈局限或廣泛分布,治療困難,容易反復,無傳染性,罹患終身遷延不愈。臨床對銀屑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對于不典型病例有時需要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目前對銀屑病的治療以控制和穩(wěn)定病情、減緩發(fā)病進程、減輕臨床表現(xiàn)、避免復發(fā)或誘發(fā)、減少治療不良反應、提高生活質(zhì)量為治療目的[1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銀屑病患者SCCA、NEUT、NLR均高于對照組,TP較對照組降低。SCCA作為一種腫瘤標志物廣泛應用于肺鱗狀細胞癌、宮頸癌的診斷及預后評估[4-8],將SCCA作為銀屑病診斷的生物標志物有利于不典型病例的臨床診斷,減少患者組織病理檢查的痛苦[12]。SCCA屬于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除鱗狀細胞癌之外在人體正常鱗狀上皮細胞也有所表達,鱗狀上皮細胞的損傷會導致SCCA的主動釋放而升高,SCCA也可用作皮膚損傷程度及銀屑病活動性評價[13]。TP作為人體肝臟功能及營養(yǎng)狀況評價指標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銀屑病患者由于病情長期反復造成嚴重的精神壓力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大量鱗屑脫落也會造成患者蛋白丟失[14-15]。NLR作為一種炎癥標志物應用于多種炎癥性疾病的診斷與病情評估[16]。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紊亂是機體炎性反應的基礎,中性粒細胞能引起機體炎性反應,而淋巴細胞有抗炎和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功能,銀屑病在得到良好治療后明顯下降與銀屑病面積和嚴重性指數(shù)相關[9]。SCCA與TP構(gòu)建的實驗室診斷模型應用于銀屑病的輔助診斷,靈敏度與特異度高于SCCA單獨使用的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SCCA與TP構(gòu)建的實驗室診斷模型可以作為銀屑實驗室輔助診斷的一項新指標,為實驗室數(shù)據(jù)用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提供借鑒,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此次研究由于受到標本數(shù)量及銀屑病類型的限制,膿皰型、關節(jié)型、紅皮型患者數(shù)量較少,研究過程未能根據(jù)銀屑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型、皮損面積進行分組研究,該模型的臨床使用仍需進行更大樣本多類型患者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優(yōu)化與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