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宇,黃 海,黃學文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 眼科(南充 637007)
白內障是全球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目前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已成為治療白內障疾病的主要手段[1-2]。黃斑水腫是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術后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常發(fā)生于手術后4~12 周,黃斑水腫會嚴重影響術后視力恢復,約80%的有癥狀患者3~12個月后可自行改善[3-5]。如何消除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已成為研究的重點,本研究主要觀察分析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輔助治療對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的影響。
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科行白內障超聲乳化的100 例(100 眼)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無葡萄膜炎、青光眼、視神經疾病等其他眼病,排除既往有角膜手術、玻璃體切除手術等眼內手術史的患者,其中11例患者患有高血壓。術前無高度近視,無不規(guī)則散光,規(guī)則散光度數(shù)<1.5 D,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 ± 6.3)歲,最佳矯正視力0.05~ 0.5,平均(0.34±0.03)。
所有患者術前完善裸眼視力、眼壓、裂隙燈、顯然驗光、人工晶體度數(shù)測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德國Carl Zeiss 公司)、A/B 超等檢查。采用OCT 對患眼黃斑中心凹垂直、水平掃描線掃描,測量黃斑中心凹神經上皮層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應用人工標定法,取兩個測量值的平均值。根據(jù)SRK-Ⅱ公式(擬定A常數(shù)為118.7)計算人工晶體度數(shù),均行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及人工晶體植入術,人工晶狀體均選擇日本豪雅濾藍光人工晶狀體。手術方式均按照常規(guī)術式,行鞏膜隧道切口,環(huán)形撕囊后超聲乳化晶狀體核,植入人工晶體后切口水密無縫線,手術過程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術后予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 滴/次,4 次/天),普拉洛芬滴眼液(1 滴/次,4 次/天)。有50例患者術后給予上述常規(guī)抗炎治療,為對照組;另50例患者在相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1 滴/次,4 次/天),為觀察組。所有患者手術前后檢查術眼小數(shù)視力,并分別在術后1月、6月測量最佳矯正視力和黃斑水腫情況。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Inc,美國IBM公司)進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 檢驗分析,多個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兩兩比較采用LSD 法,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與觀察組年齡、性別和核硬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術后1 周眼壓處于正常范圍,術后視力較術前視力提高,對照組23例患者出現(xiàn)角膜輕度水腫,觀察組26 例患者出現(xiàn)角膜輕度水腫,所有患者前房無炎癥、滲出,人工晶狀體在位,后囊膜完整。眼底視盤顏色淡紅、邊界清楚,黃斑無囊樣水腫,視網膜在位,無出血、滲出。
如表2 所示,術前兩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362,P>0.05);與對照組相比,術后1月觀察組患者最佳矯正視力較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261,P<0.05);在術后6月觀察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也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0.544,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月、6月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月、6月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如表3所示,術前兩組患者的CFT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5.467,P>0.05);術后1 月,觀察組CFT 情況好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89,P<0.05);術后6個月,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CFT 情況較好,且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15,P<0.05)。
表3 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凹神經上皮層厚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黃斑中心凹神經上皮層厚度比較()
大部分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在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聯(lián)合人工晶體植入術后視力能夠明顯提高[1,6],但如果患者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如黃斑水腫[7-8]、眼內炎[9-10]、惡性青光眼[11]等,患者的視力可能反而降低。黃斑位于眼球視網膜中央,含有大量負責視覺及色覺的視錐細胞,是視力最敏感的位置,該區(qū)域一旦出現(xiàn)病理改變,視力可能明顯下降,視覺功能明顯受損,并可能同時伴有視物發(fā)暗、變形等癥狀[12-13]。黃斑水腫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視力,治療不當可能導致失明[14-15]。關于術后黃斑水腫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發(fā)生可能與手術損傷[16]、光毒性(術后紫外線照射到黃斑區(qū)的量增大)[17]、炎癥介質[18-19]、玻璃體黃斑牽引[20]等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后房水及玻璃體內炎癥介質的上調,破壞了血-房水屏障、血視網膜屏障導致視網膜上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血管內的液體和大分子物質向外滲漏,聚積在視網膜內核層及外叢狀層的細胞外間隙,形成視網膜囊腔[21-22]。研究發(fā)現(xiàn)大量紫外線直射視網膜,誘使大量自由基產生,并產生大量的炎癥介質及前列腺素,最終誘使黃斑區(qū)病變[23]。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又被稱為Ir?vine-Gass 綜合征[24],對于白內障合并糖尿病性的患者而言,術后更易發(fā)生黃斑水腫[25-26]。
OCT技術是現(xiàn)代眼科進展的里程碑,其非接觸,無創(chuàng)傷,可重復操作、成像清晰等優(yōu)勢使其在臨床的應用日益廣泛。OCT 可清晰地反映黃斑區(qū)視網膜解剖結構,將黃斑區(qū)分為中心凹區(qū)、內環(huán)區(qū)、外環(huán)區(qū)三個部分,可為局部水腫、出血以及滲出情況提供準確參考,尤其是可直接顯示受累黃斑的厚度,并可進行對比,觀察病變程度及治療效果[27]。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OCT 檢測顯示的黃斑區(qū)視網膜厚度與患者視力程度呈正相關[28]。
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主要成分是七葉亭苷和洋地黃苷,七葉亭苷可以增加睫狀肌血流量,洋地黃苷能增強睫狀肌的收縮能力,所以該滴眼液主要是通過改善視網膜毛細血管血流循環(huán),營養(yǎng)物質傳遞,緩解眼肌疲勞達到保護視網膜的目的[29]。本研究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了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治療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術后經OCT 檢查發(fā)現(xiàn)加用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可以明顯改善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情況,有利于患者術后視力恢復。
黃斑水腫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與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疾病、灌注壓差大、抗炎治療不及時、玻璃體黃斑牽引等因素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白內障術后黃斑水腫患者在常規(guī)抗炎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七葉洋地黃雙苷滴眼液可有效減輕黃斑水腫,有助于提高視力,該治療方案有一定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