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陳英,遂寧市蓬溪縣常樂鎮(zhèn)庭英村黨支部書記;丈夫李茂偉因病在家務(wù)農(nóng)。經(jīng)歷過重重磨難的苦難家庭選擇了攜手共進,用堅強的意志打敗困難,用務(wù)實的行動改變
生活賦予的重擔讓我前行的道路
曲折而有意義
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陳英,在山高溝深的偏遠農(nóng)村長大,“食不果腹”“衣不御寒”是她生活的常態(tài)。面對困難的生活,她沒有低頭,反而對未來充滿了憧憬。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日子也確實在她的努力中一天天變好:成了家,與丈夫相敬如賓;有了兩個兒子,母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融。
就在一切都安穩(wěn)平靜時,不幸降臨了。2011年,二兒子李亞寧出了嚴重的車禍。當陳英趕到車禍現(xiàn)場,看到血肉模糊的兒子時,這個愛笑的女人淚流滿面,抱著兒子一遍遍地說“媽媽來了,媽媽來了”。此時,二兒媳婦正在家待產(chǎn),陳英知道這時候她不能垮掉,丈夫在外,她就是這個家的主心骨。在得知兒子右腿截肢后,她堅強地鼓勵家人:“只要人還在,希望就還在?!?/p>
照顧截肢的兒子、待產(chǎn)的兒媳、年邁的婆婆,給在外的丈夫報喜不報憂,連軸轉(zhuǎn)的日子硬是被她給挺了過來。
但是命運卻并沒有給這位努力生活的女人喘息的機會。2017年,常年在外的丈夫被檢查出腎衰竭,家庭收入劇減,巨額的治療費用,消極的丈夫,成了陳英心頭的幾座大山。多少個夜晚陳英哭泣到天明,在丈夫面前,她卻打趣著說:“老李,我們終于可以天天在一起了,要不是你這場病,我們還要‘異地戀好多年喲?!痹谒挠绊懴?,丈夫開始積極地接受治療,努力地生活。
最美的家庭,總是離不開堅強的意志!
生活賦予的職責讓我堅定信念,不負韶華
2007年3月的一天,已經(jīng)41歲的陳英一改往日豪爽的形象,略顯不好意思地找到丈夫:“村上要選支部書記了,我想去試試,你覺得如何?”本來準備好被丈夫潑冷水,不料丈夫卻為她打起了氣:“我舉雙手支持你,一是對于村上的情況你很了解;二是你的熱心和愛心,我覺得你非常適合這個職務(wù)”。丈夫的一席話給她注了一劑強心針。2007年4月,陳英順利當選為龍寶山村支部書記。這一當就是14年,即使家中發(fā)生變故,她也沒撂下挑子,她不僅成了家里的主心骨,也成了全村村民的當家人。
14年間,陳英帶頭修建了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的村級活動室,承包流轉(zhuǎn)土地300余畝,開荒247畝,修建村級公路10余公里;幫助村里113戶、218人脫貧摘帽;聘用8名貧困戶村民發(fā)展種養(yǎng)殖業(yè)20余畝,同時帶動成立“森加工柏木園”家具廠,為18名村民提供居家靈活就業(yè)機會。村莊環(huán)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日益優(yōu)裕以及村集體所獲的表彰和陳英個人的系列榮譽,折射出了這個不為困難所低頭的女人的頑強和堅毅。
在大家紛紛為她拍手稱好時,陳英卻說:“如果不是我家老李,我可能早就當逃兵了。當村里有重要決策時,老李永遠是第一個為我提出中肯建議的;當我為了工作身心不悅時,老李絕對第一時間為我的工作排憂解難,對我的生活精心照顧;老李不分時間、不分天氣地被征用為‘志愿者‘搬運工更是常事。所以,我的‘軍功章應(yīng)該是屬于老李的!”
生命教會我守望相助,大愛無疆
有人說,婆媳關(guān)系是世間最難相處的,但是對于陳英來說,婆媳關(guān)系卻是調(diào)和夫妻關(guān)系的良藥。早些年,丈夫常年在外,婆婆的飲食起居全部由陳英照料。因婆婆患有老年癡呆癥,陳英不放心她一個人在家,但是村上的工作也離不開她,所以村里經(jīng)常能看見陳英騎著電動車,婆婆坐在后座抱著她腰的一幕。陳英對婆婆的孝順讓丈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也是日后丈夫甘愿躲在背后,全心全意支持陳英的緣由。在陳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在93歲高齡時壽終正寢。
陳英和丈夫不僅對家里的老人百般孝順,對于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是噓寒問暖,悉心照顧。村里有位92歲高齡的獨居老人唐其春,因為子女不在身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飽一頓餓一頓,或者煮一頓吃幾天的情況。陳英和丈夫知道后,就主動擔起了照顧老人的責任,送衣服,送食物,自己家煮好吃的絕對不會落下老人那一份。因為舍不得給電費,寧肯每天摸黑,老人一直拒絕家里通電。陳英爽快地說:“老輩子,從我家接根電線過來,你盡管用,錢我來給!”燈就這樣一直亮著,愛就這樣一直延續(xù)著。
多年來,本就不富裕的陳英家庭,不僅選擇出錢出力照顧村中老人,還不惜出資資助村中的輟學少年完成學業(yè)。
村里的王銳是個命途多舛的孩子。從小在成都被遺棄,被當時在成都打工的養(yǎng)父母收養(yǎng),帶回常樂庭英村家中。養(yǎng)父母沒有什么文化,覺得只要吃飽穿暖就是對王銳的愛,甚至覺得女孩讀書無用,拒絕支付王銳上大學的費用,導(dǎo)致王銳面臨輟學。
陳英在得知情況后,又是第一時間找到丈夫商量,她知道,同樣善良的丈夫一定會和她一起伸出援手。果然,沒有半點猶豫的丈夫提出:農(nóng)村娃考個大學不容易,我們資助她上大學吧。錢的事,我們先去各處借點。在東拼西湊湊足學費后,陳英將錢交到王銳手中。但隨后,心里又開始打起了小鼓:一個小姑娘要去貴州這么遠的地方,安全也是個問題啊。于是陳英動員大兒子和她一起親自把王銳送到了貴州大學。為了讓王銳順利完成學業(yè),陳英每月給王銳寄去1000元的生活費,四年來,一次也沒落下過!
現(xiàn)在王銳順利畢業(yè),找到了心儀的工作。但是“陳媽媽”還在村里,牽掛還在村里,王銳會時不時地回到庭英村,像女兒一樣和陳英一起住上幾天,說說心里話,感受愛和溫暖。王銳說:“愛是會傳遞的,陳媽媽對我的愛和資助照亮了我的前程,我也一定會將這份愛傳承下去?!?/p>
命運,以身作則地溫暖帶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