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地處湘贛邊界的長沙瀏陽文家市鎮(zhèn),距長沙只一百多公里,古有“東南鎖鑰,吳楚咽喉”之稱。相傳明代開始文姓聚居于此,逐步形成墟場集市,故而得名。曾三次來過文家市的青年毛澤東,因母親文素勤姓文,因此他把文家市稱為自己的“外婆”家。也許當年的毛澤東也沒有想到,就是從這個“外婆”家,中國革命走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步,這里成了中國共產黨又一個“光輝起點”!
今天的文家市整潔、亮麗、富足,新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而當你來到位于人民路的西頭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時,你會隨時光流轉,進入94年前那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熱血時代。
會師舊址原為文華書院,因背靠沉郁蒼翠的文華山而得名。文華書院始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12年改名為里仁學校。學校取《論語》“里仁為美,擇不處仁”之意而得名。這是一座墻垣高大、土木結構、總面積56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00平方米的白墻黑瓦圍筑的明清風格院落。四進兩廂的古書院,由大成殿、接龍橋、文昌閣、魁星樓、武昌廟等建筑組成。雖歷經180年的歲月滄桑,眼前這座革命史書般的建筑,仍保持著它特有的莊重肅穆的威嚴。四周墻壁上依稀可見工農紅軍留下的標語:“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農政權”……字跡雖已漶漫不清,但那段鮮血與長矛、肉身與長槍譜寫的悲壯歷史,卻永遠定格在這里!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边@是毛澤東在1927年9月秋收起義后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短短50余字,高度概括了秋收起義的歷史背景和當時情況。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fā),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3個團共5000余人分別從江西修水、安源、銅鼓出發(fā),聯(lián)合長沙周邊部分地區(qū)軍民群眾,計劃分南北中三個方向,一起合攻長沙城。然而,由于對敵人力量的估計不足,同時缺乏戰(zhàn)斗經驗,三路部隊相繼受挫。面對嚴重危機,毛澤東果斷作出決策,放棄原定進攻長沙的軍事行動,組織部隊在文家市會師。
到達文家市時,工農革命軍的人數(shù)已從5000多人銳減到1500多人,面對30倍于己的敵人,軍內產生了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是以師長余灑度為代表的,他認為要繼續(xù)攻打長沙,要貫徹落實上級指示,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第二個觀點是部分委員提出的,放棄攻打長沙,去追趕南昌起義賀龍、葉挺的部隊;第三個觀點,也就是當時前委書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放棄攻打長沙,到敵人統(tǒng)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山區(qū)去,保存和積蓄革命力量。
1927年9月19日晚,這場決定中國革命道路方向的前敵委員會會議在里仁學校后棟的成德堂里召開,一直開到了凌晨2點,最終在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及大部分委員的支持下,通過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放棄攻打長沙,揮師湘南,進軍井岡山,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的決定。由此,中國革命邁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戰(zhàn)略轉移的第一步!
歷史將永遠記錄下這一刻,毛澤東在這里為中國革命選擇了一條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