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經方論壇國際協(xié)作聯(lián)盟主席,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首席健康科普專家。
師從我國著名中醫(yī)藥學家、傷寒論研究大家劉渡舟教授,臨床上善于靈活運用經方治療脾胃疾病、腸道疾病、肝膽疾病、心臟病、肺系疾病等,以及糖尿病、痛風、高脂血癥、慢性疲勞、痤瘡及各種皮膚癢疹、婦女月經不調、帶下病、乳腺病、小兒厭食、消化不良、小兒發(fā)熱等內科、婦科、兒科、皮膚科慢病、疑難雜癥。
門診時間:周四、周六下午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陳明教授將大半生都獻給了醫(yī)學事業(yè),主研《傷寒論》六經辨證規(guī)律數(shù)十年,形成了《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中醫(yī)四大經典臨證指要》系列著作等眾多學術成果。其所著的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中就突出反映了劉老的氣機論及陳教授對氣機論的深刻理解與進一步探索。陳明教授告訴我們,從中醫(yī)角度看,長壽之人大都氣血充盈、臟腑功能強健,而這與中醫(yī)中“氣”的狀態(tài)關系密切。
中醫(yī)眼中的氣并不僅僅代指氣體,同時還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對于人體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種生理功能。人體的臟腑經絡,全都依靠氣的推動以維持其正常的機能,如血液在脈道中運行于周身,其動力來源于氣。津液的輸布和排泄,也依靠氣的推動。
所以如果將身體假想成一座摩天大樓,想要這棟大樓正常、有序地運行,最不能出錯的就是中醫(yī)所謂的“氣機”。氣機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相當于人體這座大樓中的“電梯”。當電梯陷入故障,也就代表著氣機運行失常,會造成人體無法上下通達、內外出入,繼而便會引起一系列的健康問題。
最致命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氣機運行失常,就是“氣脫”。
《靈樞·決氣》有云:“氣脫者,目不明?!迸R床上氣脫的患者除了目失所養(yǎng)而視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面色蒼白、汗出淋漓、倦臥乏力、四肢癱軟、心悸怔忡、氣喘吁吁、二便不禁、脈虛無根等表現(xiàn)。
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質變達到量變便會導致機能突然衰竭,形成“氣脫”之象。氣脫多由正不敵邪或疾病遷延不愈,正氣長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所致;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而致氣脫。
氣脫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往往是由于發(fā)汗太過,或者用力過猛,造成短時間內氣的迅速耗散,人會出現(xiàn)大汗淋漓、心慌怔忡、乏力甚至二便失禁等癥狀,不及時干預可能致命。慢性氣脫則往往發(fā)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身上,因為緩慢發(fā)生反而不易察覺,表現(xiàn)為心慌乏力、氣喘,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心肺功能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陳主任接診過的患者不計其數(shù),其中一位中年女性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位患者姓許,許阿姨患有高血壓、高脂血、超重肥胖、中度脂肪肝,平常特別愛出汗,冬季和夏季出汗尤其多,只要一出門衣服就會濕透。通過辨證,陳主任認為她屬于慢性氣脫人群。
陳主任用一對藥食同源的對藥,按照古方加減化裁,幫助許阿姨解決了慢性氣脫。
人參與核桃(胡桃)便是陳主任調理慢性氣脫的經典藥對。人參大補元氣,《神農本草經》 將人參列為上品,有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的功效,久服更能輕身延年。核桃仁可以治療肺腎兩虛,既補肺又補腎,還能潤腸通便,解決腎氣不足導致的便秘。
在給許阿姨使用時,陳主任結合具體情況,因人制宜地進行了加減化裁,經典藥對搖身一變成了一道療效甚佳的經典方——人參胡桃湯。
【藥材】 人參10克、核桃仁30克(約3~5顆)、生姜3片、大棗5枚。
【用法】用人參、生姜、大棗煮水喝,喝完后將人參嚼碎吃掉,再砸5顆核桃一起吃,這是一天的量。不宜食用人參的人也可以用西洋參3~5克替換。
【功效】安神定氣,溫肺補腎。
【主治】慢性氣脫證。
【適宜人群】已出現(xiàn)慢性氣脫證相關癥狀的人群,以及該證的高發(fā)人群,包括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老慢支”等患者;自汗嚴重的人,負重或過勞的人,服發(fā)汗退燒藥過量的人,夏季容易中暑的人等。
【注意】舌苔厚膩代表體內濕氣重濁,此類人群服用人參胡桃湯時可以配合香砂和胃丸、薏米粥或者紅小豆粥,兼顧祛濕。
最難受的氣機運行失常就是“想上上不去”和“想下下不來”,中醫(yī)分別稱之為氣陷和氣逆。
有的氣逆患者會出現(xiàn)胃食管反流,吃完飯半小時后就會吐酸水、冒酸氣,仿佛“朝食夕吐”,令人十分難受。這是因為氣逆時人體內的氣機升降出入反常,應降不降,氣機上逆或橫逆,以肺氣上逆、胃氣上逆為多見,肺氣上逆則會出現(xiàn)咳嗽、氣喘等癥狀,胃氣上逆則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消化道不適癥狀。
有的氣陷患者則會出現(xiàn)頭暈耳鳴、眼花、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數(shù)增多、腹瀉等癥狀。這是因為氣陷時人體氣虛無力升舉而反致下陷所造成,常由氣虛證遷延不愈進一步發(fā)展而來,或者勞動用力過猛、過久損傷某一臟器也可引起。氣陷最經常涉及的臟器為脾臟,脾氣不升所致的氣陷可導致眩暈、耳鳴、頭腦昏沉,小腹墜脹、雙腿沉重、大便溏泄難解等癥狀,嚴重氣陷還可能導致臟器下垂。
陳主任也帶來了兩組分別調理氣陷和氣逆的對藥,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癥用藥輔助調理。
柿子蒂常常被我們扔掉,但它曬干后是一味中藥,專治打嗝噯氣、膽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胃氣上逆所致的問題。丁香能溫胃散寒、化濕降氣、除口臭。作為日常調理之物,陳主任將這兩味藥做成了一道香甜可口的家常湯羹——丁香柿蒂湯。
【材料】丁香3克、柿子蒂6克、生姜3片。
【用法】上述材料沖洗后,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適用人群】適用于胃寒型的氣逆人群,即服食生冷食物或飲品后易感胃部不適,且容易出現(xiàn)惡心、嘔吐、打嗝、噯氣的人群。
適用于氣陷人群的藥對:黃芪+升麻
黃芪補肺氣、脾氣,能快速補氣,升麻有提氣之效,可將下陷之氣向上提拔。二藥合用,一補一升,就能把下陷的氣補滿并拉升回來,氣陷的癥狀就會逐漸消失。黃芪與升麻不適合做湯羹,陳主任奇思妙想,便將這一藥對做成了代茶飲——芪麻飲。
【材料】黃芪15克、升麻6克。
【用法】上述材料浸泡30分鐘,隨后放入鍋中煮制,濾渣取汁飲用。
【適用人群】適用于有中氣下陷、脾氣不升及臟器脫垂的人群服用。
【禁忌】不是氣虛的人不能用,高血壓患者不能用。
說到最偏愛女性朋友的氣機失常,陳主任認為輕則為氣郁,重則為氣滯。這類氣機失常如果不早期調理,極有可能引起令人聞之恐懼的增生、結節(jié)甚至腫瘤。
氣郁的表現(xiàn):生氣時胸口堵得慌、嗓子里有個東西咳不出來咽不下去、情緒沉悶低落。
氣滯的表現(xiàn):胸脅脹痛或全身走竄疼痛、痛無定處。
香附行氣活血,郁金活血行氣,兩者搭配疏解郁結,正好可以將氣血中的瘀滯“打掃干凈”。
【藥材】香附9克、郁金9克。
【做法】做代茶飲,煮水煎服即可。
針對氣滯人群的藥對:金鈴子+延胡索
金鈴子疏肝理氣,延胡索行氣止痛,兩者搭配,能使整個胸脅腹部氣機疏通,不再滯而不前。
【藥材】玄胡索9克、金鈴子6克。
【用法】煎湯服用,注意服用不要超過一周,可以喝一周停一段時間再喝,不可長期飲用。
【禁忌】氣虛、氣脫之人不可服用。
陳主任推薦給氣滯和氣郁人群的兩種茶很容易區(qū)分,平時只會出現(xiàn)悶堵感(如胸悶、脅肋脹滿等)的就喝香附+郁金,如果出現(xiàn)局部疼痛,則應改喝金鈴子+玄胡索。
中醫(yī)認為,人體里還有一個遍布全身、濡養(yǎng)臟腑皮膚的重要物質就是血。血行于脈中,內流臟腑,外注肌膚,一旦血運失常,根據病機和病位的不同,各個臟腑各個系統(tǒng)都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陳明教授介紹,“出水過猛”及“出水不暢”都是代表著血的運行出現(xiàn)問題,而“不出水”則代表出現(xiàn)血虛問題。
血虛問題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見,與心悸失眠、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一些失血性疾病都密切相關。陳主任告訴我們,有的血虛患者會經常頭暈,CT和腦電圖卻檢查不出明顯的異常,但血紅蛋白卻會清晰地反映出來——血虛患者的血紅蛋白往往低于100克/升,所以當然會出現(xiàn)頭暈、乏力、眼花等貧血癥狀。
貧血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疾病,通常來說血紅蛋白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即可診斷為貧血。而中醫(yī)的血虛不僅意味著檢查報告中的血紅蛋白降低,如果符合以下癥狀,也屬于血虛。
血虛的典型表現(xiàn):
①面色不華,甚至蒼白、口唇發(fā)淡、面部虛胖;②頭暈、眼花、倦怠乏力;③心悸、失眠、多夢、健忘;④爪甲蒼白(不見月牙),小腿抽筋;⑤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⑥舌質淡,脈細弱。
很多人都認為日常生活中多吃補血的食物,如豬肝、阿膠、大棗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補血功效。但陳教授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養(yǎng)生誤區(qū),補血食物雖然有一定補血的效果,但是卻無法維持穩(wěn)定,這時就需要有一個“助力”,這個“助力”就是補氣。
針對血虛的情況,陳明教授有一對藥食同源的對藥,幫助大家氣血同補,更加有效地補益氣血、緩解血虛。
當歸為補血之要藥,不僅能補血活血,而且能做到補血而不留瘀;黃芪則是補氣圣藥,能幫助當歸益氣補血,以氣行血且不掉血。
【用法】貧血人群:當歸10克、黃芪50克。血虛但不貧血的人群:當歸10克、黃芪15克。
“出水不暢”代表血運出現(xiàn)了瘀堵或者寒凝的病理情況,瘀堵的情況叫作血瘀,寒凝的情況叫作血寒,它們都是最常見的血運異常,與心腦血管疾病及腫瘤的發(fā)生息息相關。
血寒的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手腳冰涼、四季怕冷等癥狀,尤其是膝蓋以下會尤為畏寒不適,這是由于血寒造成的血行不暢所致。而血瘀則多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這類患者的舌下脈絡往往又粗又紫,且甲床也已出現(xiàn)青紫瘀斑。
血寒的主要表現(xiàn):①手腳發(fā)涼、麻木,甚至青紫、生瘡;②小腹、會陰發(fā)涼或疼痛;③脈細欲絕。
血瘀的主要表現(xiàn):①膚色晦暗,面部色素沉著,甚至可見瘀斑;②眼圈青黑、口唇暗淡或青紫;③舌暗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④身體某個部位刺痛;⑤婦女容易患痛經、閉經、子宮肌瘤等。
針對血寒和血瘀的情況,陳明教授分別帶來了兩對對藥。
桂枝能溫經通絡、溫中止痛,扶助正氣提高免疫力;桑枝利關節(jié)、祛風濕,還能祛水氣、通經絡。
紅花活血化瘀,女士更常用;桃仁活血的力量比紅花更強,能破血逐瘀。它們兩者搭配是很好的祛血瘀對藥,能打通全身血脈。
但由于這組藥對的藥性較為駿猛,需要醫(yī)生辨證以后才能使用,所以陳明教授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血寒、血瘀人群都適用的食療小方——紅花米酒。
【材料】紅花15克、米酒200毫升。
【用法】上述材料加水共煎至100毫升,濾去藥渣,每天喝一次即可。
【適宜人群】有血瘀、血寒癥狀的人群,可以作為日常調理用。
【注意】切忌過量飲酒,酒精過敏及血虛人群不適合用此方。
血熱亦稱血分熱,或血分有熱,多由外感熱邪入血中,血行加速、異常所致,表現(xiàn)為出血、發(fā)瘀等病理狀態(tài)。血熱也可由情志郁結,五志過極化火所致,多出現(xiàn)吐衄、咳咯、溺血,午后發(fā)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等癥狀。陳主任告訴我們,血熱會導致血液運行加速甚至妄行,還與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瘙癢、糖尿病甚至腦卒中都有關聯(lián)。
血熱的危害:①各類出血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等;②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等疾病。
血熱的典型表現(xiàn):①身熱夜甚,或手足心熱;②心煩易怒,口渴但不欲飲;③牙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等;④婦女月經先期,量多甚至崩漏;⑤舌質紅絳,脈細數(shù);⑥皮膚瘙癢。
針對血熱的情況,陳明教授向我們推薦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涼血的食物:百合、蓮藕、荸薺、菊花、甘蔗、雪梨、苦瓜、絲瓜等,血熱人群可以常吃。當然,清熱涼血的對藥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血熱對藥:牡丹皮+地骨皮
牡丹皮是牡丹的根莖皮,清熱涼血且活血;地骨皮是枸杞樹根的皮,能清熱涼血、滋陰退熱,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有降血糖的功效。兩者搭配清血熱的效果很好,日??勺龃栾嫹?。
【材料】牡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
【用法】上述藥材洗凈后,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禁忌】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飲用此茶。
(編輯? ? 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