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源 李冬梅 曹春梅
進入新時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面臨新挑戰(zhàn)。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紅色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道德養(yǎng)分,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必須加強紅色文化教育,用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近年來,各大中小學越來越重視青少年的紅色文化教育,但也存在著針對性不強、代入感缺失、教育方法陳舊等問題。如何構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征和認知特點的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如何開展面向教師的紅色文化教育,引導廣大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如何因校制宜地開展知行合一的紅色教育活動?本期《教育家》線上圓桌論壇,邀請一線中小學校長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主題建言獻策。
為黨育人 ?為國育才
石明晶:鄭州市二七區(qū)以弘揚和傳承“二七精神”為主線,以創(chuàng)建基于紅色資源的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區(qū)為抓手,構建了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教育教學方式多樣的理想信念育人體系,探索形成了“目標—實施—評價”一體化的中小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范式。
明確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首先,建構“一核三維三階”目標體系。一核,即以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追求;三維,即領會國家發(fā)展使命、樹立遠大奮斗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三個基本維度;三階,即以學生的生活為基本依據(jù),依托二七區(qū)紅色資源,遵循德育“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把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細化為小學低段、小學中高段、初中段三個階段性要求,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最終達成總目標。其次,明確各學段目標要求。小學低段,初步了解黨和國家,爭做優(yōu)秀少先隊員;小學中高段,感受黨的偉大和光榮,從小聽黨話、跟黨走,樹立爭做時代新人的理想志向;初中段,樹立“四個自信”,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創(chuàng)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施策略。一方面,研發(fā)“紅色二七”區(qū)域課程體系。將身邊的紅色資源整合到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等國家課程中,設計“二七精神”項目學習,依托學生所知、所觸、所感,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小學以“我在二七”“我知二七”“我愛二七”,中學以“感知二七”“研讀二七”“篤行二七”為經(jīng)、以“紅色二七”的“人、事、物、魂”為緯,研發(fā)和實施“紅色二七”校本課程。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二七精神我弘揚”文化節(jié)、“為‘二七精神代言,爭做志愿者”“我是二七小主人”等。
探索多維、多元的評價策略。觀察評價:觀察學生在看待二七、家鄉(xiāng)、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我們的國家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行為。成長記錄評價:利用紙筆、電子平臺等渠道,記錄學生學習有關紅色教育、理想信念的成長足跡,特別是進步和成長。作品評價:對學生參與“紅色二七”研學、活動等過程中的調(diào)研報告、人物訪談錄、藝術作品等進行展示評價。達成水平評價:組織情景表演、知識競賽、辯論等靈活多樣的水平評價活動。
二七區(qū)將繼續(xù)挖掘身邊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豐富教育形式,為黨和國家培育更多能踐行“二七精神”的時代新人。
構建研學實踐型紅色課程
張衛(wèi)東:鄭州市二七區(qū)隴西小學基于內(nèi)容鮮活、形式靈活、與時俱進三個維度,設計實施有生命力、有生長性的紅色校本課程。以“黨史立志”紅色校本課程為例,這是一門以了解、研究黨史,培育愛國愛黨信念為目標的研學實踐型思政校本課程。
為什么鎖定黨史?早在2011年,中組部、教育部等六部門就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在黨員、干部、群眾和青少年中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各級教育部門自此將黨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課和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這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一方面,《中小學生守則》最前面兩個字就是愛黨,學生樹立“聽黨話、跟黨走”的理想信念,需建立在對黨的基本認知之上。另一方面,思政校本課程內(nèi)容趨同化、碎片化、口號化問題凸顯,亟須尋求更鮮活、更有生命力的載體。
黨史研學有何成果?其一,明晰小學階段黨史研學校本課程目標,凝練為十個字:畫軸(畫一條時間軸,順著時間發(fā)展的脈絡理解“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分段(從黨史發(fā)展的十個主要階段中,選取一個階段深入學習)、知事(從每個黨史階段中,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事件深入了解)、近人(走近一位紅色英雄,以一個人物,洞見一段歷史、感受一種氣節(jié)、堅定一種信仰)、燃志(學黨史不能僅停留在黨史知識的學習上,愛國情感的激發(fā)、理想信念的根植才是終極目標)。其二,明確小學階段黨史研學課程實施策略,強調(diào)“自主”: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階段、學習小組、學習場地、交流方式和成果樣態(tài)。其三,完善黨史研學立體化實踐機制,學校搭建了兩個空間:黨史實踐交流空間、黨史網(wǎng)絡學習空間。少兒黨史館集中展示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由學生擔任講解員,已成為全校師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少兒學黨史網(wǎng)絡平臺,既有師生共同錄制的視頻資源,又有專項練習區(qū)和互動交流區(qū);學校與中共中央黨校聯(lián)合打造了在線紅色雙師課程“初心課堂”;通過“線上+線下”“課內(nèi)+課外”的混合式學習機制,讓紅色黨史課程更具個性化和生命力。
思政教育任重道遠,隴西小學將持續(xù)探索小學思政課教學實踐路徑,構建研學實踐型紅色課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做好“六個突出” 打造紅色名校
王樹林:濱州市高級技工學校是國家改革發(fā)展示范校、國家重點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3A紅色景區(qū)。學校始終以“六個突出”為抓手,致力成為全國紅色名校。
突出紅色辦學,把技校辦成“黨校”。學校廣場命名為東方紅廣場,賦予校園每一棟建筑“紅色坐標”意義(如韶山樓、延安樓、遵義樓等),班級以革命先烈及英雄、英模的名字命名(如雷鋒班、劉胡蘭班、黃繼光班等),校園主要道路以重大革命戰(zhàn)役命名(如淮海路、渡江路等),整個校園儼然中國革命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