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huán)樂
作文是有品質的。閱讀那些刊載的優(yōu)秀作文,或語言生動,或形象飽滿,或立意深刻……讀者無不感慨:這些考生是怎么寫出這么生動的故事的呢?就這么聰明機靈嗎?寫作才情就這么豐富嗎?誠然,寫作是需要天賦的,但也不全是天賦使然。寫作也是有技巧的,這個技巧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提升對作文材料審讀的思維能力。
一、“精準審題”就能抓住矛盾的實質所在
近幾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并不簡單,“管鮑之交”的故事、24小時書店的故事、100分與60分的故事、女兒舉報父親高速公路打電話的故事、中國學生外國旅游打碎杯子的故事等等,都涉及兩個以上的人物。那么誰是材料中的主角?從誰的身上去挖掘立意?這是審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怎么辦?只有仔細分析材料,看誰切中了社會的要害,誰才是矛盾的實質所在。比如下面的作文材料就能很好地錘煉了學生的思維:
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槍法極準,但總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shù)?,指著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說:“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群報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難。但是,我們有辦法,你現(xiàn)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著做了,雁奴發(fā)現(xiàn)年輕人后立即向同伴發(fā)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訊后紛紛出逃,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危險。于是,它們又飛回了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制了好幾回。終于,有幾只以為受騙的大雁向雁奴發(fā)動了攻擊。如此再三,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是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fā)泄在了它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艾F(xiàn)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遍L者提醒道。于是,年輕人大搖大擺地走進蘆葦?shù)?。雁奴雖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經(jīng)懶得再管了。年輕人舉起了槍……
這則材料中共出現(xiàn)了四個“角色”——年輕人、長者、雁奴和雁群。站在這四者的立場上都有可以立論的觀點。
(1)從年輕人的角度立意:遇到困難,虛心求教可以助你成功:
(2)從長者的角度立意:方法總比困難多,耐心是成功的一個要素;實踐出真知,成功離不開經(jīng)驗的積累。
(3)從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輕易誤解忠誠的人,因為被誤解的人因此會放棄忠誠。
(4)從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誠被誤解后該怎么辦呢?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忠誠,這是對忠誠的真正考驗。
四個立意角度,每一個都是高大上的,你選哪一個?此時一定要有“主角”意識,思考命題者提供這個材料的意圖何在。命題者的意圖一定是獨特的:他給我們推出了一個特殊的角色——雁奴,其他三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一般而言,新鮮的、特殊的名詞往往是命題的基點,考生必須對它高度重視。再看材料中年輕人得逞的關鍵之處就在于成功地麻痹了雁奴,所以站在雁奴的角度去總結教訓才是這道作文題的價值所在,才是矛盾的實質所在,才是命題者的出題意圖。
二、“辯證思維”是寫好議論文的根基
古人云,“塞翁失馬,焉知非?!薄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里就包含著深刻的辯證思想。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并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2018年高考全國Ⅱ卷討論返航戰(zhàn)斗機上的彈痕,這就是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問題。軍方?jīng)Q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顯然這是表象思維帶來的簡單思維。軍方只看到成功返航的飛機,而未考慮那些被擊落的飛機,因而是錯誤的。前兩年另一道高考作文題“小羽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更是一道充滿辯證思維的作文題。這道題討論了個體致富與群體致富的關系。一個目光短淺的人,肯定只考慮到個人利益。殊不知,在現(xiàn)代社會,個人利益始終是與集體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沒有集體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個人的收益。小羽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無形中教會了考生要辯證地去看待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三、“立意深刻”見證思維的高品質
思維的高品質,簡單說就是格調要高。高考作文是高中生涯的最后一課,命題者所出題目一定是對學生的人生道路有點撥作用的。因此考生要把自己融入材料中去——假如你是出題目的人,你想告訴考生一個怎樣的道理呢?所以從材料中挖出一條育人的道理是作文審題的第一要素,你所得出的結論一定要有教育層面上的意義。下面這道作文題的審題頗能看出考生“思維與品質”的高下。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題)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在這120個字的作文題中,哪一句話最重要?哪一句話是命題者的寫作指向?這是讀題審題中最關鍵的一步。材料第一段,命題者虛構出一個敘述主體“我”,以“我”為切入點,從音樂入手,談“我”對中西方音樂不同風格的感受。正常思維,普通思維的考生都能看出,這里的“我”之所以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其實質乃是“鄉(xiāng)音勾起了鄉(xiāng)情的原因”。說起音樂的“中國味”,我們的耳邊立刻就能響起許多耳熟能詳?shù)拿褡褰?jīng)典作品:《二泉映月》《梁祝》《歌唱祖國》《難忘今宵》……材料第二段,命題者放出了大招。“這段話可以啟發(fā)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一語道出命題者的真正目的——如何去認識事物。由此看來,第一段有關音樂的文字材料只是一個引子,“中國味”實際上就是“自我”的一個代名詞,是命題者精心設計的一種既形象又含蓄的說法。命題者的真正目的還在于作文的普世價值:高考作文總是要啟發(fā)即將踏上社會的高三畢業(yè)生如何去做人,這個考試的宗旨是不會變,也不應該變的。認識到這一層,考生就可以拋開音樂,拋開“中國味”,來談如何認識事物了。
①錯誤立意——中國音樂在藝術水準上比歐美音樂要高。
②普通立意——比較,是發(fā)現(xiàn)自身價值的一種有效手段。
③深刻立意——做人:既要跳出自我,又要回歸自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三類立意,一目了然。跳出自我,站在自我之外,才能發(fā)現(xiàn)自我身上獨特的東西;回歸自我,意思就是歸根結底,我們還得靠自己去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忌堄涀?,高考作文的命題基本是“由實到虛”,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到做人。此類作文題難度較大,考生不能任性發(fā)揮,瀟灑自我;而應深入揣摩作文材料中隱含的人生道理,然后一箭命中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