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qū))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對穿衣飲食不講究。宋人時評:“王荊公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yǎng),衣服垢污,飲食粗惡,一無有擇,自少時則然。”
王安石當權后,許多人都想投其所好。有一天,有人興沖沖地給王安石的夫人送來了許多鹿肉,說是宰相很喜歡吃鹿肉,請宰相夫人一定笑納。王夫人問來人是從何處得來的這條消息,送禮的說是他和宰相一起吃飯,親眼看到宰相只吃鹿肉,其他的菜肴一筷子也不動。王夫人聽完笑道:“誰讓你們把鹿肉放在他面前,他自然只吃鹿肉了?!眮砣寺牭靡活^霧水,但仔細一想,王安石吃飯的時候面前的確是只有一盤鹿肉。王安石不貪圖口腹之欲,對物質的追求低到了什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了。
王安石對個人衛(wèi)生不講究?!巴跚G公性不善緣飾,經歲不洗沐,衣服雖弊,亦不浣濯?!?/p>
他不愛洗沐,淡泊甘守,身上衣服臟了,有味道了,也不知道換洗。因為很少洗換衣服,身上還長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面見宋神宗,虱子爬到了胡須上,宋神宗看到后忍不住笑出了聲。退朝后,王安石問同僚王珪后才明白過來。他讓手下把虱子抓走,王珪卻說:“未可輕去,輒獻一言,以頌虱之功。”王安石問是何言,王珪笑曰:“屢游相須,曾經御覽?!眱扇讼嘁曢_懷大笑。
王安石對待自己的工作很講究。他干一行鉆一行精通一行。
26歲的王安石擔任鄞縣知縣,剛走馬上任的他并不熟悉鄞縣的地形。于是,他向當地老農請教,并親自跋山涉水,夜以繼日,十幾天行程數百里,盡快熟悉當地民情和地理,沿路勸導農民除葑草,浚湖泥,砌堤堰,置碶閘,后來他成了公認的水利專家。
王安石入朝為相后,認為以詩賦取士,只能使年輕人閉門埋頭于吟誦賦詩,不會對實際問題進行思考,即使做了官也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堪稱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對自己的品行操守很講究。
翻開《宋史》,可以看到不少關于王安石拒賄的故事。王安石善詩好文,且酷愛收藏文房四寶。于是,有一個地方官員,為了巴結這位朝廷重臣,便特意登門送來一方寶硯,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獎說,這方寶硯“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聽了后,笑著反問他:縱得一提水,又能值幾何?羞得那人無言以答,只好收起寶硯起身告辭。
【人物解讀】
王安石推崇極簡生活,重視精神層面的追求,淡化物質上的享受?!安恢v究”使他成了一個不修邊幅、不拘小節(jié)的“邋遢男”,而又是他的“講究”讓他成了一名操守高尚、兩袖清風、一心撲在變法改革與學問研究上的“干凈人”,最終奠定了他千古名相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