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從選材、語言、布局入手,逐步深入,提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進而提升學生作文的二次修改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立意,選擇能凸顯主題的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和語言, 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二次作文;修改能力;高中寫作
新課標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促使學生能獨立修改自己的作文,養(yǎng)成和同伴交流互動的習慣,并樂于展示自己的作品。由此可見,提升學生作文二次修改的能力也是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重點。不少學生在修改作文的時候常常只是調整詞句,卻沒有從思想、藝術的層面進行思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在優(yōu)化作品語言的基礎上讓文章的立意也有所提高。
一、陽光立意,走出“灰暗”
葉圣陶先生提出在評改作文的時候,首先要看作品的立意如何,“無論寫什么東西,立場觀點總得正確,思想方法總得對頭。要不然,寫下來的決不會是有意義的東西。”葉圣陶先生認為如果有不當?shù)牡胤?,教師要給學生提出,并且給予他們切實的幫助。由此可見,修改作文不僅只是做疏通文章詞句等工作,還應該注重文章的立意,把握作品的靈魂。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文章的立意是否準確、積極,如果出現(xiàn)主題思想灰暗等問題必須馬上修改。
以模擬考試作文題為例,有的學生在面對“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這個題目時,只看到了人們在疫情下保持距離,相互不敢親密接觸,選擇線上購物等,多展現(xiàn)距離感、恐懼感,卻沒有看到人們在疫情下依然互相關心,全國人民為疫情嚴重的地區(qū)捐獻財物,醫(yī)務人員逆行抗疫等。有的學生的作文過于片面化,寫作主題顯得“灰暗”,沒有看到其陽光積極的一面。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展開自主修改。首先要思考如何讓立意變得更積極,其次要思考如何能讓主題變得更全面。學生修改后不僅寫出了疫情讓人們保持距離,而且也寫出了“保持距離”只是物理上的距離,人們的心理距離卻更加接近了。此后學生還寫了人們相互幫助、醫(yī)務人員遠赴疫區(qū)展開救治工作等內容,文章立意積極、整體格調提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展開交流,通過自評和互評的方式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展現(xiàn)時代氣息。
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思考作品的立意是否陽光以外,還要引導學生注意中心思想的全面性。尤其是在文章中批判社會不正之風的時候,也要正視社會的主流風氣。在這樣的修改后,學生的作文能由表及里地得到改善。
二、合理選材,突出主題
修改作文時,學生常常只是注意自己是否能準確生動地展現(xiàn)材料的內容,常常忽略了本質的問題,即材料的準確性。所以,教師指導學生修改作文要由表及里,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作文寫得是否生動,更要思考其材料的選擇是否準確。學生要結合主題展開思考,探究材料是否圍繞主題展開,是否有重復的地方,嘗試去掉那些不真實、不準確的材料,突出主題材料,這樣創(chuàng)作才能更高效。
例如,學生圍繞“車輛與時代變遷”這個主題展開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在作文中寫了不少材料,如中國高鐵具有速度快、穩(wěn)定性好的特點;不少城市都有軌道交通網絡,城市交通四通八達,十分方便;共享單車讓人們出行便捷;滴滴打車等軟件讓高科技融入了百姓生活;汽車租賃業(yè)務讓人們全家出游更順暢等等。這些內容太多太雜,主題的體現(xiàn)不夠明顯。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如何能在突出主題的基礎上進行選材,省略其中與主題關系不緊密的內容?!叭绻麅H僅是交通工具本身發(fā)展了,那么這樣的發(fā)展是否能作為時代變遷的代表呢?能否選擇那些能體現(xiàn)人們出行觀念變化的例子呢?”學生在思考后認為高鐵和軌道交通網絡等例子主要展現(xiàn)的是科技發(fā)達,沒有體現(xiàn)出人們觀念的變化,于是便果斷地舍棄,著重寫了共享單車等更能體現(xiàn)觀念變化的例子。在這樣圍繞主題調整后,學生發(fā)現(xiàn)作文更緊湊,結合主題細致地分析人們觀念變化的原因,詳細敘述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更加凸顯了主題表達。
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作品的材料進行思考,探究材料是否能很好地為主題服務。如果發(fā)現(xiàn)二者不一致,就要更換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舍”的重要性,認識到割愛舍棄對于優(yōu)化作品起到的積極作用。
三、合理布局,調整結構
不少學生寫作時只是圍繞主題將所有材料一一陳述,缺乏邏輯性。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思考,不僅要思考材料本身是否合適,還要探究材料之間的關系是否緊密,文章的整體布局是否合理。只有合理修改,才能讓文章結構更加緊湊,具有邏輯性。
例如,圍繞“說紐帶”這個寫作主題展開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的作品就顯得比較零散,一會兒提到人心需要紐帶進行凝聚,一會兒又說全球經濟化發(fā)展就是紐帶將人們都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一會兒又說歷史的傳承和社會的關系等。這樣的寫作缺乏整體性,也無法更好地體現(xiàn)主題。這時,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寫作,嘗試先寫一下物質化的紐帶,然后再逐步展現(xiàn)抽象化的紐帶。不僅如此,還要引導學生嘗試從個人到社會、從歷史到當代,逐步進行升華。學生得到啟發(fā)后修改文章的布局:首先,寫了物質化的紐帶,那就是人在母體里獲得營養(yǎng)傳輸時用的“臍帶”;此后,寫了家庭之間的紐帶,將物質化的紐帶抽象成家人之間的關愛;最后,將社會想象成大家庭,將社會責任感想象成連接各個家庭的紐帶。在這樣的創(chuàng)作中,學生層層遞進地寫了自己對“紐帶”的認識,修改后的作文結構更具條理性。
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具體情況進行修改,對于結構比較松散的文章,要思考如何能將材料變得更緊湊;對于結構有殘缺的文章,要思考如何能合理布局,補充相關內容;對于前后內容不貫通的文章,則要合理修改,讓文章形成一個整體。只有這樣合理調整,才能讓文章變得更緊湊,結構更完美。
四、推敲語言,力求富有張力
有些學生認為修改文章的語言只是起到了潤色作用,屬于雕蟲小技,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從文章的語言深入進去,思考通過語言展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現(xiàn)對于人生的思考。若文章的語言有張力,那么文章自然能有力吸引讀者。
例如,學生圍繞“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這個主題展開創(chuàng)作。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基本能抓住主題,寫在人生中需要尋找各種“鏡子”,看到自己的“自畫像”,然后思考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能為社會做些什么。但是在具體寫作時,有的學生語言掌控能力不佳,只是簡單地論述,使讀者印象不深。教師要指導學生嘗試引用古詩詞或名人名言,并圍繞其寫出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結合“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等名人名言,寫了自己的感悟,語言更有說服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平時閱讀就要積累好詞好句,不僅要抄錄,還要寫下感悟,以便融入寫作。
參考文獻:
[1]袁慶峰.創(chuàng)設多種寫作情境,提升語言訓練效果[J].語文教學之友,2020(10).
作者簡介:杜芬(1980— ),女,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