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賢,1950年生人,70多歲的老爺子聊起他與綠色公益的生活故事,洪亮的嗓音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底氣十足的充沛活力,喜歡文藝、樂于公益、積極運動、熱愛生活……正如他手中的快板,擊打出的是那靈動且具有生命力的旋律。
這旋律是一位熱衷公益的志愿者所表達出的心聲,是對社區(qū)志愿工作的熾熱情感,是綠色生活、文明生活的倡導,也讓張少賢成為了大家心中的社區(qū)明星。
張少賢的綠色公益故事也是從這快板開始的,因為年輕時在部隊宣傳隊參與表演,這樣的“老手藝”在新時代也派上了用場。他在平時的生活中收集整理有關環(huán)保的報刊,并編寫成快板向社區(qū)居民宣傳綠色健康的環(huán)保理念,使低碳、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這樣的嘗試得到良好效果后,肯于動腦的他又開始了創(chuàng)新,在他認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增強環(huán)保意識,才能保住一方碧水藍天。而更多人的參與,讓綠色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家庭所接受,才是推進綠色公益事業(yè)的必由之路。
對此他將原來的快板書改編成了朗朗上口、合轍押韻的朗誦節(jié)目,這樣一來,一個人的表演形式轉換為更多人參與。
“翠微山林翠,永定河水清;人人來參與,共建文明城……”這樣的嘗試不但取得了“古城之春”藝術節(jié)文藝作品比賽三等獎,還讓更多人參與到宣傳環(huán)保生活中來。
談到環(huán)保生活,張少賢可謂“達人”級的人物,這也與他的細心和肯動腦筋有關。
比如他家的淘米水和洗菜用剩的水都利用得恰到好處,先把買回的青菜或其他菜類擇出雜質和枯葉,然后用淘米水浸泡,之后再用清水洗凈,再用剩下的水清洗拖把和擦洗灶臺。因他家廚房與衛(wèi)生間的距離較遠,所以每次洗澡之前剛開始用水時都是涼水,他就用干凈器具把水接起來清洗衣物或用來擦地。廁所用水一般都是把各種用剩的水儲起來沖洗廁所,真正做到了一水多用,讓每一滴水都變得有價值。
在他的家中,普通燈泡全部換成了節(jié)能燈,并且全家人都養(yǎng)成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他家的電視機是防靜電的,冰箱是無氟、節(jié)電30%以上的節(jié)能環(huán)保型。
2008年6 月1日控塑以后,他積極擁護、帶頭執(zhí)行,拒絕使用一次性購物塑料袋,每次外出買菜、購物,他都會帶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環(huán)保購物袋;他家雖然有汽車,但能不開就不開,5公里內路程基本上都騎自行車出行。外出時,用自帶的水杯代替一次性水杯、用手帕代替一次性紙巾等。平時有計劃地在外用餐,按需點菜,并教導家人及朋友以“光盤”為榮。多年來,他家里一直堅持垃圾分類,在他家里有兩個顏色不同的垃圾桶,就是用來進行垃圾分類的。
在生活細節(jié)上,他也十分注意方法。走進他的家里,您隨處可以看到自己動手制作的物品,家庭室內裝飾簡潔,不求豪華只求實用,實踐環(huán)保。
談起他家的物盡其用,張少賢聊起了他的巧手,以及他對DIY的理解。在他認為,DIY是國際流行的創(chuàng)意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他自從40多歲便開始積極動手,在生活中注入DIY元素,這其中也更多地蘊含著綠色生活理念。例如把女兒不用的背包以及老伴淘汰的衣服手工改造成當下流行的服裝樣式繼續(xù)讓它們發(fā)揮作用、變廢為寶。再如,將一條舊牛仔褲裁剪成時尚適用的挎包……
他認為,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艱苦奮斗的意識一定要有,環(huán)保意識不能丟。這幾年,經他縫制修改的衣物已達百余件,他不僅把破舊的衣服修改成為適用的物品,與社區(qū)居民交流,更走進了社區(qū)講堂,將手藝傳授給更多人。在他認為,不管居民們是否能完全學會,但只要大家喜歡,只要能夠將綠色生活理念傳遞到千家萬戶,也就足夠了。
飄逸的手風琴聲傳遍社區(qū),飛快的滾軸滑出優(yōu)美的弧線,朗朗的頌歌傳遞著綠色公益的魅力,美好的生活在快板的節(jié)奏里,在千家萬戶,在百姓的心中……“我做的事情很平凡,我也并不怎么顯眼,默默開心度過余生,知足常樂!”張少賢如是說。
抒發(fā)公益之美
(石景山區(qū)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