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濤
30年新聞生涯,采訪過不少名流,但在袁隆平院士家里做獨家專訪,卻是最讓人記憶深刻的一段經(jīng)歷。
2001年,袁隆平院士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lǐng)獎之后的第三天,我作為記者隨武漢四中師生代表團專程趕到湖南長沙。
雖然祖籍江西德安,生于北京,但由于父親袁興烈當時在平漢鐵路局任秘書,袁隆平小時候也就先后在武漢的漢口扶輪小學、博學中學(現(xiàn)武漢四中)讀小學、初中和高中。
榮獲殊榮之后,袁院士謝絕了很多朋友。但當武漢四中詹楚民校長向他提出帶師生代表到長沙看望他時,老人家當即滿口答應:“你們不一樣,因為你們是母校的師生,你們來自武漢。”
2月22日,武漢四中15名師生代表驅(qū)車趕往長沙。當我們下午3點多鐘趕到長沙,尚未在湖南省農(nóng)科院會議室落座,袁院士就笑容滿面地出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
兩個多小時的座談。
袁院士回憶說:“博學中學辦得很好,我在這里打下了很好的知識基礎(chǔ),尤其是英文?,F(xiàn)在能在國際學術(shù)活動中熟練地用英語進行交流,主要得益于母校。”1994年,他出資在武漢四中設(shè)立了“袁隆平獎學金”,獎掖有特長或全面發(fā)展的學子,而且處世一貫低調(diào)的他還應邀擔任了武漢四中的名譽校長。
座談中袁隆平表示想“盡快回一趟母?!?。他仍記著當年的師長:慈祥的教務主任周鼎、嚴格的訓導主任胡必達、可親的體育老師周慶宣,當然,還有一大批同學,他扳著指頭數(shù)了又數(shù):他的同桌、現(xiàn)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林華寶,同樣選擇了農(nóng)業(yè)這一行的聶恒萃,周鼎老師的孫子周太安……他還興致勃勃地描述起學校當年的鐘樓、游泳池。
當?shù)弥R延?60多人獲得了“袁隆平獎學金”,其中首屆獲獎的58名學生已有32人正在攻讀碩士、博士時,老人連連贊嘆:“后生可畏!”
交談中,大家不約而同地稱他為校長。袁院士謙遜地說:“稱我為‘老校友是實實在在的,‘校長就不敢當了。”
座談后,袁院士又把師生們帶到他家里,突然指著客廳正中間的沙發(fā),風趣地說:“范記者,你坐這里,這個位置是總書記、總理坐過的?!边@話把大家全都逗樂了。
28萬字的《袁隆平傳》開篇這樣寫道:
“公元1946年的一個夏夜,漢口博學中學的一名15歲初中生,因為白天跟隨老師去參觀了一所農(nóng)莊,而在夜里夢見自己成了這所莊園的主人……他在左邊瓜地里,彎腰抱一只胖西瓜……
“后來,這個學生讀完高中便去考了一所農(nóng)業(yè)大學……”
再后來,這位當年的初中生終于“袁夢”: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創(chuàng)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shù)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處于世界領(lǐng)先水平,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非凡貢獻,他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客廳里重提那個美麗的夢時,老人家說:“就是在武漢做的那個夢?!薄叭绻麤]有在漢口的那段經(jīng)歷,我的人生道路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p>
采訪結(jié)束,袁院士給大家安排了豐盛的晚餐,但進餐前,他告訴大家:“我就不陪你們吃飯了?!焙髞?,他的秘書告訴我們,袁院士由于腸胃不好,平時只吃很少的米飯。
這讓大家感慨不已。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讓老百姓碗里能多盛點米飯,但是,即便單就吃飯這件事而言,他自己能享受的勞動成果,少之又少。
編輯 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