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研人的擔當呼應著老一輩科學家的寄望。走過篳路藍縷的歲月,中國科學“人才庫”早已興建,并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擴列”之勢。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追趕世界科學潮流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群以科技興國為己任的愛國者和實干家戮力同心、奮勇爭先的必然結果。
2020年3月12日,白蕊本應該在巴黎,站在燈光聚集的舞臺上,接受“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因為新冠疫情,這一行程取消了,她像過去幾年經歷的每一天一樣,泡在實驗室里晝夜忙碌。
白蕊是第3位獲得“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的中國女科學家?!澳艿玫秸J可,并且有機會把我們的成果展示出來,就已經很好了,能不能去領獎并不重要?!边@個出生于1992年的年輕姑娘這樣說。
讓白蕊獲獎的主要成就,是她在清華大學讀博士期間的課題:利用結構生物學的手段探究RNA剪接的分子機理。在生命科學領域,有關“RNA剪接”的研究極具價值:如果人類能真正掌握剪接體工作的機理,就有希望通過糾正和調控錯誤的剪接,治愈當下某些醫(yī)學上的絕癥。
人類抵達這一目標的路途還很遙遠,但白蕊和同伴們已踏出堅實的一步。她所在的團隊做出了剪接體完成一次剪接的循環(huán)模型,并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菲利普·夏普激動地說,原以為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這樣的結構。
白蕊多次強調,取得成就是整個團隊的功勞,特別是她的導師,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帶給她“敢于挑戰(zhàn)世界級課題的視野和膽魄”。但加入團隊半年后,她就成為骨干成員,肩負重要實驗項目,這在人才濟濟的施一公團隊中也并不多見。
世界級課題的背后是世界級競爭。全球有3—4個研究剪接體的頂級實驗室,大家在同一條賽道上比拼,只要稍有松懈,就會被超過。
2017年5月的一個晚上,已是團隊骨干成員的白蕊像平時一樣在實驗室提取剪接體,師姐卻突然找到她:“我們被對手搶發(fā)了!”
在生物學領域,被競爭對手搶發(fā),就意味著之前所做的努力幾乎都前功盡棄了,研究成果至少失去一大半的價值。
讀了競爭對手的文章,白蕊更失落了。對方做出的結構分辨率雖然沒他們團隊高,但那些重大發(fā)現(xiàn)都在文章中呈現(xiàn)了。更讓她難以接受的是,自己所在團隊其實早在2016年8月就拿到了實驗結果,但當時她覺得做得還不夠好,想再優(yōu)化一下,就耽擱了下來。
難過、懊惱、生氣……白蕊至今忘不了那個徹夜難眠的夜晚。但她很快從挫折中走了出來,“作為這個課題的主導者,我能做的就是擔起責任,繼續(xù)攻關。”
在被搶發(fā)的3個月后,白蕊就在另一個課題上有了突破,她捕捉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復雜的一個剪接體狀態(tài)。
后來,白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fā)表了這個研究成果,這也是她所在的實驗室第一次捕獲并解析一個全新的剪接體狀態(tài)。論文審稿人更是將該結構評價為“史上最重要、最振奮人心的剪接體結構之一”。
文章發(fā)表后在相關領域內引起轟動,國外的同行紛紛來詢問細節(jié)。白蕊才知道,這一次,她搶發(fā)了競爭對手。
從柔性顯示到機器人電子皮膚、穿戴式健康醫(yī)療設備等,他的研究正在一步步將曾經的“科幻”變成現(xiàn)實……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數(shù)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柔性電子研究中心副主任,80后科學家黃永安獲得過不少榮譽: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學探索獎”、日內瓦國際發(fā)明展特別金獎等。
約10年前,30歲的黃永安首次帶著他的研究課題“柔性電子電流體噴印制造”亮相科學論壇?!澳愕难芯糠浅G把?,也非常具有前景,一定要排除萬難,堅持到底。”會后,一名專家的熱情鼓勵,讓他堅定了科研決心。
2013年,黃永安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數(shù)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持續(xù)投入,建成獨具特色的柔性電子制造實驗室。由此,他在柔性電子制造方向上一路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
時間回溯到2007年,黃永安剛獲得博士學位,并進入華中科技大學任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科學》雜志上看到一篇論文介紹了可拉伸的硅,并說這在將來有望用于可拉伸的柔性電子?!拔彝蝗挥蟹N‘怦然心動的感覺,并決定為之奮斗?!秉S永安說。
但隨著柔性電子研究越來越熱門,黃永安開始思考,自己要做別人沒做過的研究,他想到了飛行器?!帮w行器對穩(wěn)定性要求很高,所以上天前必須進行風洞試驗。”他分析道,“如果給飛行器蒙上電子皮膚,它可以直接‘感知環(huán)境中的溫度、壓力、流速,以及自身的振動、健康狀態(tài)等,并將相應數(shù)據(jù)實時上傳到計算機進行后續(xù)分析,這樣一次試驗就能測出所需數(shù)據(jù),不僅大大節(jié)約了試驗時間和成本,而且能測量得更加精確?!?/p>
這項研究最終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大面積柔性電子曲面共形制造及智能蒙皮應用”的資助。
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是黃永安做研究的標準。如今,全世界科學家都在探索應用柔性電子技術?!皣a裝備要崛起,除了在老賽道上激烈競爭,還需要開道超車,力爭跑在前面!”黃永安說,研制一臺全新裝備,從基礎理論到產品設計、關鍵技術,再到做出原理樣機、工程樣機,差不多需要10年時間,而后能否順利市場化還是未知數(shù)。所以,科學家必須瞄準前沿,遠早于市場需求開始新技術的研究。
經過在柔性電子技術領域的10多年探索,黃永安團隊取得了理論與應用雙豐收。
所熱愛的攻關方向,心中的奇思妙想,給了黃永安在科研路上前行的不竭動力。
2020年年底,我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在國際學術界,這被認為是量子計算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就是“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研制團隊的成員。留著平頭、戴著眼鏡,臉龐瘦削的陸朝陽走在校園里,有時會被人誤以為是在讀研究生。實際上,現(xiàn)年39歲的他,已經是國際量子科學領域里走在最前沿的年輕人之一。
陸朝陽與量子科學結緣于1998年。那年寒假,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受邀回高中母校做科普講座。他對神奇量子世界的描繪,給熱愛物理的少年陸朝陽帶來了極大震撼。
2005年是陸朝陽研究的起點。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他加入了潘建偉的團隊。還是碩士新生時,陸朝陽就接到一項高難度任務重建光學實驗平臺,并把平臺升級到具備操縱六光子糾纏的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既要造出亮度和純度都非常高的糾纏光源,還要發(fā)展新的判據(jù)證明六光子純糾纏。
然而,折騰了大半年,實驗還沒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陸朝陽打起了退堂鼓,給潘建偉寫郵件:“做新判據(jù)好難,要不我們還是用老方法演示六光子糾纏吧?!焙芸欤盏揭环獯朕o嚴厲的回信,批評他的輕言放棄??戳嘶匦牛懗栔匦率帐靶那?,那一年,他放棄所有假期,一直泡在實驗室里。
2007年年底,25歲的陸朝陽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了兩個重要成果:六光子糾纏和量子分解算法。這兩個成果后來分別入選了該年度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現(xiàn)在看來,這些工作都比較簡單?!标懗栒f,“可它們讓我體驗了什么是科研從未知開始摸索,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攻克它?!备匾氖?,在老師的引導下,他確信:不要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努力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科研”,并堅持做到極致。
出國深造歸來,陸朝陽選擇回到中科大。回國不到10年的時間里,他不斷做出極具影響力的成果。能構建出“九章”,就得益于他和團隊在用光學方法實現(xiàn)量子計算這條路線上的長期耕耘。
基礎科研不是自娛自樂,需要在世界舞臺上獲得認可,陸朝陽獲得了國際上一系列重量級獎項。2019年他捧回了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lián)合會(IUPAP)光學領域青年科學家獎。2020年2月,他被授予美國光學學會頒發(fā)的阿道夫隆獎章,這是該獎章設立80余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的研究工作首次獲獎。同年10月,他捧回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這是國際學術界唯一以量子計算命名的獎項。
剛做完“九章”工作,陸朝陽和團隊就馬不停蹄迎接下一個挑戰(zhàn)?!傲孔蛹夹g的實用化是一場接力長跑。”陸朝陽認為,推動量子技術應用,國際合作和開放交流必不可少。由陸朝陽擔任組委會主席的2020國際量子大會(線上),吸引了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員參會,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量子研究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2021年2月,一篇名為《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的論文引來國際數(shù)學界的高度關注,美國科學院院士勞森等人第一時間就對其進行引用。
這篇論文的作者正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的特任教授年僅26歲的陳杲。
陳杲在穩(wěn)定的條件下,解出了由唐納森和陳秀雄提出的J方程,同時解出了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臨界厄米特-楊振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這是國外長期攻克不下的一道難題,陳杲經過大膽的推論取證完成了這項艱巨挑戰(zhàn)。
對于所取得的巨大研究成果,陳杲本人持有非常謙和的態(tài)度。當他人說到陳杲的研究成果是在“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之間成功建立起了一座橋梁,陳杲回應:“不敢這么說,應該說原來已經有橋梁了,我只不過新加了一座而已?!?/p>
陳杲的優(yōu)秀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尤其是他的爸爸陳錢林,有著自己獨到的教育方法。陳杲在幼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了“數(shù)字敏感”,比如他總喜歡重復念叨書本頁碼、車牌號、門牌號還有電話號碼等。父親陳錢林發(fā)現(xiàn)這些后,開始有意識培養(yǎng)陳杲數(shù)學方面的興趣。
陳錢林會開發(fā)許多益智游戲,幫助兒子鍛煉、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但對陳杲影響更大的教育,是父親堅持的“自立教育”:自律生活、自主學習和自立人格,引導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陳錢林通過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讓孩子自行制定相應的家規(guī),然后嚴格遵守。在學習方面,陳錢林表示,孩子在家都是自學,在完成了規(guī)定的功課之后,自己拓展學習,等愛上自學后,就不覺得學習負擔重了,因為已經有了一套自己的高效學習辦法。除此之外,在遇到問題時,他總會讓孩子自行決定解決辦法。
陳杲上小學沒多久就開始跳級。跳級后的陳杲,起初成績并不算好,這讓他特別不自信,開始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但通過老師和家人對他不斷的鼓勵,并依靠在“自立教育”中鍛煉出的品性,他逐漸重拾信心,學習勁頭越來越足。
陳杲在初三時學完了高一課程,12歲的他以全國數(shù)學競賽一等獎的成績免試進入“百年名?!比鸢仓袑W。此后,陳杲的生活進一步“火速前行”。
這時的陳杲,通過自學,早已熟讀高三的數(shù)理化課本,并掌握了絕大部分知識??荚嚂r,陳杲每次都在最早交卷子的那一批學生里,所以老師們會額外給他增設一些題目。
陳杲讀高二時,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最終以超一本線84分的成績順利考入。2008年,14歲的陳杲進入中科大后,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數(shù)學專業(yè)。
后來,陳杲于2012年入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美國幾何最高獎“維布倫獎”的獲得者陳秀雄教授。其間,師生兩人合作解決了霍金于1977年提出的“引力瞬子”問題。陳杲的一項項科研成就,得到了國際數(shù)學界極高的認可。
202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能回到母校工作。陳杲毅然放棄了海外高薪工作,轉身回歸母校,投入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