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
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的新作《蜀人記:當代四川奇人錄》中,作者蔣藍的寫作表現(xiàn)出對小人物生存狀態(tài)及內(nèi)心世界的關(guān)注,并以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去追求深刻的思想。這種寫作,既有作家的同情、理解、贊美和贊賞,也有記者的傾聽和對話;既有作家散文、隨筆、思想片段的非虛構(gòu)文采,也有記者“報道式”語言的準確;既有題材上現(xiàn)實主義的書寫,也有熱點新聞的思考,展現(xiàn)出記者與作家雙重身份的融會貫通,在文壇上可謂獨具特色。
在蔣藍看來,記者所寫的新聞講求實效性,講求對事件的準確表達,卻關(guān)注不到人物的七情六欲、情感糾結(jié)、思想起伏,而這些恰能在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散發(fā)光彩?!妒袢擞洠寒敶拇ㄆ嫒虽洝氛且徊繉?3個“新聞人物”從新聞中抽離出來繼而嬗變?yōu)榉翘摌?gòu)的文學佳作。正如中央民大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敬文東所言,記者出身的蔣藍是當今漢語文學界最早倡導非虛構(gòu)的少數(shù)幾位作家之一,并且成績極為豐碩。
蔣藍獲得過多次新聞獎。作為傳統(tǒng)媒體頗為知名的從業(yè)者,蔣藍深知:在當下,故事(或事故)為新聞提供了充足養(yǎng)料,卻大大為難了文學敘事。新聞敘事的大幸,可以被視作文學敘事的大不幸,這也致使一些文學作品的想象力遠不及故事(或事故)隨身所攜帶的想象力。于是,一種新生的文體——非虛構(gòu)便應聲而起。在敬文東看來,蔣藍的本職工作就是天天和各種故事(或事故)深度交往。與一般人相比,他更有機會像“先知”“春江水暖”的那只春“鴨”一樣率先探知:小說敘事被精彩的現(xiàn)實生活逼入死角后萬難繼續(xù)精彩;新聞只負責報道現(xiàn)實生活的精彩表面,更樂于呈現(xiàn)生活本來的樣子,卻沒有耐心和興趣深挖生活如此精彩的原因。對此,作為作家而非媒體人的蔣藍不免暗自竊喜:非虛構(gòu)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如此這般趁虛而入的非虛構(gòu)自有其優(yōu)勢:既避免了小說面臨的尷尬之境,又能呈現(xiàn)各色事故的深層成因,甚或它們的來世與今生,以期為身處事故中的有心人和會心人提供啟示。
2004年初,蔣藍進入成都日報報業(yè)集團擔任編輯、記者至今,再加上在四川省社科聯(lián)一文化經(jīng)濟研究所從事編務、寫作的經(jīng)歷,他采訪的各類人物至少有三五百人。在一般人眼里,鑒于媒體特殊語境與慣性,新聞媒體刊發(fā)出來的人物,往往被視為“新聞人物”。至于在《蜀人記:當代四川奇人錄》中所選人物的標準,蔣藍說:“我之所以決定在這一龐大的人物庫里選取13人,用散文、用隨筆、用思想片斷的非虛構(gòu)筆觸去還原他們的人生斷代史,一是著眼于他們的民間處境與人生向度,二是傾心于他們的特殊經(jīng)歷、個人經(jīng)驗與非凡事功。他們當中,極少數(shù)屬于‘著名人物,絕大多數(shù)屬于‘非著名者,但大力彰顯了一種超越名利、盡一人之力與命運扳手腕、呵護生命的摯愛與尊嚴?!?/p>
值得一提的是,這13篇文章先后發(fā)表于《人民文學》《作家》《青年作家》《花城》《黃河》《天南》《廣州文藝》《十月》,以及《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其中《人民文學》刊發(fā)了3篇。
紅軍坪的守陵人聶正遠,在夾金山種玫瑰的陳望慧,“何氏三圓琴”發(fā)明人、被人稱為“從木匠到教授”的民間奇人何夕瑞,身殘志堅、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的賴雨,中國漂流探險界最具代表性和旗幟性的人物馮春,在天臺山進行螢火蟲牧羊和研究的高叔先,曾在汶川地震中被困多時瀕臨死亡又獲救的作家李西閩,長時間名聲被淹沒的國畫大師陳子莊……這13個普通卻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蔣藍在字里行間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但更多的贊美和贊賞則漫漶在他硬朗的文字之中。
敬文東在本書序言中寫道:“《蜀人記:當代四川奇人錄》精彩地講述了13個擁有精彩故事的奇人。讀者之所以每每會對書中的各位奇人嘖嘖稱奇,不僅僅是因為奇人們所做的奇事令人唏噓、奇人們的坎坷身世讓人扼腕,甚至不僅僅是奇人們堅忍不拔的個性惹人贊嘆,更是因為蔣藍自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硬朗的敘事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揮之不去?!逼嫒耸歉?,以精彩的故事(或事故)打底的奇事,則不過是奇人的附庸。蔣藍因為職業(yè)之便,了解各種蜀地奇人的面貌,深知其各種出處。不過奇人奇事固然重要,但講述奇人奇事的方式更重要。作為一個寫作上的積年老手,蔣藍深知:唯有有溫度的講述方式能更好地讓讀者心動;零度寫作的教條或教唆必須被非虛構(gòu)所摒棄。比如,在《賴雨:雨夜白鴿記》一文中,寫身殘志堅、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的四川富順縣人賴雨,也就是身高頂多一米的殘疾人賴雨時,蔣藍一以貫之地用細節(jié)說話:“捧著賴雨的文稿從地下室出來,我腳上的泥漿不但沒干,反而浸透了皮鞋。走著走著腳下一滑,膝蓋重重地撞在拐角處的一個木椅子棱角上,驚散一地羽毛。那不過是一把結(jié)實的木頭椅子,四條腿安裝了四個木頭輪子。我準備踢它一腳。猛然想起賴雨剛剛講過的事情,負載她十幾年的行走工具,就是這把她父親親手制做的木頭輪椅!為了讓她瘦弱的身軀坐在車里感到舒適,還特意用厚厚的泡沫做了墊子?,F(xiàn)在擱置在此,成了鳥巢……我忍住了,向它鞠了一躬?!?/p>
無數(shù)讀者在看到這樣的文字后,內(nèi)心都深深地觸動著、感動著。其實,《蜀人記:當代四川奇人錄》中的13個人物,經(jīng)過蔣藍非虛構(gòu)的敘事,無不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來得格外有力,但卻沒有絲毫矯情,更不用說令人難堪和難為情的煽情。
《聶正遠:守陵記》講述的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瓦室鎮(zhèn)嘯口村聶正遠,為了履行父親要守好紅軍坪墓地的一句承諾,“子承父業(yè)”守護3000余名無名紅軍的烈士墓,40年如一日,從未離開,從不懈怠?!爸灰櫦矣腥?,就會一直守護下去!”這已成為聶家人的家族誓言。在文章的最后,蔣藍寫到:“臨別時分,看到聶正遠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情,我說你盡管說吧。聶正遠聲音低沉:‘那好!哎,我的兒子盡管答應了我會接這個班,但他因為生計困難,又南下外出務工了。沒想到,這一別就是5年多……聶正遠張開老繭密布的手掌,晃動著5根指頭:‘足足5年多??!我沒有他一絲消息。估計是混得不好,不大好意思回來。我還聽說他身體很不好,一直有病……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聯(lián)系到他。哎,該怎么辦呀!說不定你的文章發(fā)表了,萬一他看到了,真希望他回來看看父母和家鄉(xiāng)!我心頭沉重,走出很遠,一回頭,透過水靈靈的桐子花,看到聶正遠還在向我揮手。一個人的精氣神,總能在天地運行中獲得續(xù)接。所謂‘失神者亡,得神者昌,堪稱聶正遠的寫照。站在村口,我又想起他說過的那句話:‘守陵,是天大的事情?!?/p>
一個溫暖、友好的細節(jié),勝過了多少自稱深刻的細節(jié)描寫;直接書寫病痛和苦難中閃光的細節(jié),又超過了多少鞭撻丑惡后自稱可以閃光的細節(jié)。
正如敬文東在長篇分析性序言所寫的那樣:“有道是,未曾深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據(jù)說,這句滄桑之言出自蘇格蘭哲人托馬斯·卡萊爾。但更有勝于此的,是在深夜的安靜和安靜的深夜中,為他人所感動而不為他人所知地為他人安靜地流下安靜的淚水。能如此流淚的作者,其淚水有資格被稱作他所秉持的寫作倫理的象征,或隱喻。這種液態(tài)的物質(zhì)不晶瑩、不剔透。它因為過多的坎坷但尤其是對坎坷的過多聞見略顯渾濁、苦澀,當然,還有理所當然的隱忍。但它是熱的,溫度適中,配得上再艱難也必須和值得過下去的人生;它與新聞客觀、中性的面孔恰成比照?!?/p>
作者系四川省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