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兒青,草兒黃,寒冬臘月枯斷腸;草兒青,草兒黃,春來穿上綠新裝。”這首流傳在冀南的童謠是草木感應冬春時序變化、一歲一枯榮的寫照。
草木從來不言,但卻擁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先知先覺,以氣味、顏色,自己特定的花語傳遞信息,告知大自然的寒暑更替。當南屋檐下冰墜消釋,煦風徐徐吹拂,草木便發(fā)芽吐綠,透露出春的消息。冬春交替之際,感應最靈敏、最多情的當屬楊柳。一旦地氣生發(fā),不管乍暖還寒,還是北風料峭,楊柳都能夠感知到來自土層下的暖意,它會舒展開毛細血脈,恣情地流動綠色的血液,從根部到末梢漸漸延展,于是僵硬干澀的枝條變得柔軟潤順起來。得到血液滋養(yǎng)和愛意潤澤的杈椏處隨之拱出芽尖,初時淺黃色,像芻雀嘴角的黃,嫩嫩的、柔柔的、弱弱的,那情狀似芻雀從巢穴探出頭,有些靦腆,有些好奇,還有些膽怯,嬌羞地窺視陌生的世界。而后黃色變綠變深,芽體在萬木蕭瑟中勇敢地生長,愈來愈長,愈來愈壯。其他草木諸如小草、麥苗、花、菜、樹等等,在驚鴻一瞥中引發(fā)春心萌動,漸次吐芽發(fā)苞,沐浴著陽光和風,茁壯蓬勃起來,綠意盎然起來。春就此掙脫了冬的羈絆,笑盈盈地降臨人間。
我家里盆栽有發(fā)財樹、白掌、文竹等綠植花卉。像候鳥一樣,夏季把這些花卉移到室外,深秋時天冷了再搬回家里。由于去年往家里移得晚,發(fā)財樹碩大的葉片全部凋零,白掌濃密的綠葉邊緣枯黃,文竹用四根木桿支撐,藤蔓一般的主莖纏繞著木桿,細碎的葉末不停掉落??粗諠u枯萎的盆花,只盼著春天早點到來。時光在不知不覺間流逝。有一天,妻子指著陽臺上的盆花對我說:“你看,發(fā)新芽,開花啦!”我抬頭驚訝地發(fā)現白掌葉子由黃變綠,白色的花兒挺立在綠葉中,像碧波中揚起的征帆,難怪人們又叫它“一帆風順”,春乘舟而來,多么富有詩意呀。發(fā)財樹膨大肥圓的莖基部爆出多個嫩芽,黃里透著綠。將近兩米高的文竹看上去也泛起新綠,掉落的葉末明顯減少。對著花葉聞聞,一縷淡淡的清香鉆入鼻孔,沁入肺腑。平時不怎么蒔弄盆花,十天半月澆不了一次水,任由它們隨性生長。室外刮著涼嗖嗖的風,但盆花感應到春的氣息,迎春而生。樓下還有一盆新栽的牡丹,那是親戚送的,只是一株根莖,栽到盆里,澆上水,然后蒙上厚厚的土,在室外過冬,現在不知成活了否。于是,和妻子走到樓下,誰料,這株被遺忘的根莖竟破土而出,露出暗紅色的莖,不由得讓人驚嘆草木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應天地的靈性。
勞動人民隨著草木感知季節(jié)的復蘇而作。大年剛過,農人就荷鋤挑擔,下地干活,施肥,澆水,鋤地。瀕臨城區(qū)的村莊有一位老農,他在自家的地里種菜,和老農菜地一路之隔的是一個休閑公園,我們每天來晨練時總要買些老農自種的蔬菜。老農種的菜不覆蓋塑料薄膜,不施化肥,綠色無公害,很受城區(qū)居民青睞。老農對打理菜地也很上心,早春時節(jié)就看到老農彎腰弓背,鋤地松土。韭菜冬天采割后只剩下根茬,這個時候在融融的氣流涌動中長出新的綠葉。
走在路上,走進田野,四顧環(huán)望,花草樹木像是一夜間變了模樣,楊柳披翠,麥苗返青,小草露出綠尖,玉蘭花、梨花含苞待放,感應著寒暑冷熱的時令變化,演繹著榮枯盛衰的生死輪回。
冬去春來,草木先知。一花一草,一芽一葉,這些草木,既積蓄了冬的能量,又帶著春的活力和生機,讓人間充滿春的氣息。
作者簡介:梅會林,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大地(頭條)》《法制日報》《農民日報》等上百家報刊。出版有長篇歷史故事《連氏五進士》。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