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官保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語文文本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從中獲得親情的熏陶。初中生處于青春叛逆期,容易與家長發(fā)生摩擦,教師利用與親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從而形成感恩的意識。教師要挖掘作品中的道德元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一、優(yōu)化教法,激發(fā)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情緒體驗,能促進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的親情體驗,幫助他們深入地理解作品。教師可以播放與文本情感相匹配的音樂,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快速地融入課堂。如在學習《散步》一課內容時,教師播放《讓愛住我家》這首歌曲,能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課堂彌漫一種愛的氣氛。在親情類作品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角色扮演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扮演文本的角色,分享對文本的感悟,深化對文本的情感體驗,體會文本中的傳統(tǒng)美德。教師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向學生傳授豐富知識、情感體驗,能讓學生感受親情,能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課堂提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讓他們在思考中感悟親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借助于提問,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能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在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讓他們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中的親情關系,體會作品的情感。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為什么將時間定位在秋天?懷念的對象是誰?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文本的寫作對象是母親,表達的情感是對母親的懷念與贊美。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文中回憶了哪些內容?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通過層層深入的提問,幫助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深度的理解。
二、整合教學內容,形成深度理解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親情類作品零散分布,不利于學生的整體感知,深化他們對親情的感悟。教師可以將同一冊的親情類作品加以整合,能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的發(fā)展,促進他們對情感的認知。統(tǒng)編本七上中,《秋天的懷念》以象征等手法表達無私的母愛,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感知母愛的體貼與細膩;《散步》中的內容敘述與情感表達較為簡單,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閱讀探究,對于難以理解的內容要加以啟發(fā)引導,促進他們對家庭、對親人的認知?!蛾愄鹋c友期行》等內容短小,但對七年級學生而言難于理解,教師要通過內容的閱讀、思維的啟發(fā)以及師生之間的探討交流,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教師要引領學生閱讀課外作品,去拓展學生的眼界,讓他們對文本的認識不再浮于表面,能夠產(chǎn)生深度的理解。教師可以整合作品的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開展拓展閱讀,能體會到文本的內涵。
三、加強實踐訓練,強化閱讀效果
學生通過閱讀親情類的作品,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理解,讓他們加深對親情的認識。親情類的文本文質兼美,其遣詞造句、情感表達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典范,學生從閱讀中獲得靈感并進行基建,能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學生在模仿寫作時,對文本內容、藝術手法能產(chǎn)生深刻的認識。仿寫并不意味著要求學生寫作文時放棄了自己的想法,而是要結合自己的親情體驗,開展獨立的創(chuàng)作,促進情感的內化。
總之在初中語文親情類作品的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深度體驗,要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整合教學資源,開展實踐訓練,引發(fā)學生對親情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