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南
【人物名片】
盧勤,高級編輯,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首席教育專家,著名的“知心姐姐”;曾獲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高獎“韜奮新聞獎”“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并獲“全國優(yōu)秀兒童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所著《寫給年輕媽媽》《做人與做事》獲“五個一工程獎”,《寫給世紀父母》獲“中國圖書獎”。
賽場上搶跑,只是違規(guī);而學習上搶跑,造成的后果不是競爭中跑得快一點或者跑得慢一點的問題,嚴重的是跑偏方向甚至跑反方向的問題
在馬拉松比賽中,參賽選手一般不會過早加速。因為精力有限,如果加速過早,不等跑到終點,精力就耗盡了。人生亦如此。
但是,有很多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因為焦慮,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意讓孩子早早加速甚至搶跑,結果導致孩子出現(xiàn)各種問題。
不允許孩子慢慢成長,是當前家長們最容易陷入的教育誤區(qū)。對此,家長不可不察。
提前學習,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卻很可能輸在終點
筆者:在中國,“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盡人皆知,很多家長對此也很認同。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讓幼兒園孩子學小學課程,讓小學生學初中課程,或者帶著年幼的孩子奔波于各種培訓班。作為教育專家,您對此怎么看?
盧勤:提前學習,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卻很可能輸在終點。家長萬萬不可如此短視。賽場上搶跑,只是違規(guī);而學習上搶跑,造成的后果不是競爭中跑得快一點或者跑得慢一點的問題,嚴重的是跑偏方向甚至跑反方向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是有規(guī)律的: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上幼兒園大班后才出現(xiàn)邏輯思維的萌芽,而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充滿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記憶漢字,背英文單詞,盡管他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可后果是,他的想象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有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字較多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時語文成績會領先于同齡孩子,但到了小學二年級,其語文水平就與同齡孩子持平了。
再以畫畫為例:孩子到8歲才能以大人的視角觀察和臨摹。在這之前,孩子畫畫只是直覺思維的自我表達。讓太小的孩子學習素描,告訴孩子太陽是圓的,云是白的,且不說這是對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浪費時間?!懊佬g教育中,最有害的就是社會上的一些考前教育,八筆畫蘋果,五筆調色彩,目的就是應付考試。”清華美院教授方曉風批評這種考前教育導致學生臨摹能力強,表達能力弱,將來根本無法成為大師。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從3歲就開始學輪滑、學芭蕾。其實,3歲孩子的骨骼還沒發(fā)育好,過早學輪滑、學芭蕾會傷害身體。
就是說,搶跑絕不意味著領跑。從長遠看,搶跑初期的紅利會很快消失,并對未來成才造成阻礙。
幼兒園學小學的課,小學學中學的課,到了大學,反要回頭補幼兒園的課,比如培養(yǎng)好的行為習慣等。搶跑,更多時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筆者:家長將孩子送入培訓班學習各種才藝,目的是增加孩子以后進名校的砝碼。至于孩子喜不喜歡這些才藝,是不是真心想學,其實并不關心。
盧勤:是啊,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很多孩子看似多才多藝,其實并不享受自己的特長、愛好。
一個考過鋼琴十級的孩子發(fā)誓說,以后再也不碰鋼琴了。因為對他來說,音樂并不迷人、旋律并不美妙,還奪走了他玩樂的時間。有些孩子本來是喜歡音樂的,但因為家長太心急,迫切想看到孩子出成績,反而扼殺了孩子的音樂興趣。
有位中學校長給我講過他學校有這么一個學生:“報名時,這個孩子碰到我,問咱學校學不學奧數(shù),我說不學。她拍著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shù)就想吐!上了一個學期后,老師發(fā)現(xiàn)她很有數(shù)學天賦,引導她慢慢接觸奧數(shù),結果她對奧數(shù)著了迷,上初三時參加了奧數(shù)比賽,還拿了獎?!?/p>
同樣是學奧數(shù),有人對奧數(shù)著迷,有人對奧數(shù)反感,關鍵就在于家長、老師如何引導。浙江省曾有一批學生參加國際奧數(shù)比賽載譽歸來,教育主管部門請孩子們談談感想,其中有個孩子就直言不諱地說:“我下輩子再也不碰奧數(shù)了?!?/p>
筆者:就是說,目前教育界已經(jīng)看到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不良后果了。
盧勤:是的。前幾年,教育部發(fā)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簡稱《指南》),具體列舉了各個年齡段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目標。比如5~6歲學齡前兒童,只需“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并沒有要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必須認字,只是說“在閱讀圖書和生活情境中對文字符號感興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義”。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超前教育現(xiàn)象。
事實上,超前教育在很多國家都是被禁止的。在德國,憲法明確禁止學前教育。而歐洲的許多國家也都有相似立法,禁止家長在教學之外給孩子補課,因為讓孩子一開始就進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
據(jù)介紹,德國教育提倡一種逐漸加速的做法:幼兒園不學專業(yè)知識,只教基本的道德倫理,學會與人相處,重要任務是玩得開心;小學學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對中國小學而言),到了中學才開始進入跑步通道,但依然是慢跑。由于德國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高考,所以學生的壓力并不大。只有到了大學,學生18歲真正成年了,才正式進入快跑通道。這時候,孩子之間才有競爭,也才顯示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而日本在接受外國留學生時,對學生的學習年限有嚴格的規(guī)定,少一年都要補齊,否則大學不接收,目的就是希望學生不違背生理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接受教育,而不是被超前教育。
我國最大的教育問題就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課,小學學中學的課,到了大學,反要回頭補幼兒園的課,如培養(yǎng)好的行為習慣等。搶跑,更多時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且能獨立面對社會的人,是教育的底線。做到這一點之后,再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幫助他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筆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中,有些孩子確實因為搶跑拿到了高分,有了更多進名校的機會。這也是部分家長不甘落后、讓孩子搶跑的原因吧。
盧勤:進名校,就意味著成才嗎?這些在應試教育中拿到高分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反而會因為突然間卸掉壓力,變得毫無方向感,而成為飄浮在空中的“太空人”。
一般來說,這些天之驕子有兩個問題:一是習慣了跟著考試走,離開了試卷,就不知道如何學習了;二是有思維依賴性,習慣按照命令去做而不習慣獨立思考,習慣有人指導著做而不習慣主動去做,習慣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做而不習慣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去做。將來走上社會,這樣的孩子既沒創(chuàng)造力又沒吃苦精神,光是考試得高分有什么用?
另外,大家都認為中國大學畢業(yè)生的發(fā)展后勁不足。請問,他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快跑,再跑12年的中小學,好不容易跑進大學,終于可以喘口氣了,同時也感到精疲力竭,這時你還讓他們跑,他們哪里跑得動呢?發(fā)展后勁不足,是自然的事。
與其這樣,不如幼兒園不搶跑,小學中學慢慢跑,到了大學發(fā)力跑。此時,如果還有精力,考研、考博沖刺跑。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后勁,發(fā)展才有沖勁。
有些家長有個錯誤認識,以為孩子進了大學就等于進了保險箱,以后的路就是金光大道了。下面,我給家長們介紹幾個孩子,聽聽他們的經(jīng)歷,你們看他們是不是人才?
第一個孩子,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yè)后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博士學位。
第二個孩子,貧寒農(nóng)家子弟,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省重點高中,成績優(yōu)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并獲全國物理奧賽二等獎,后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yè)。
第三個孩子,7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yōu)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她就擔任班長,直到高中畢業(yè)。她是高中學校辯論賽的最佳辯手、省級優(yōu)秀學生干部,后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第四個孩子,4歲入選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教授;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入讀人大附中并留學美國。
這四個孩子的履歷都很光鮮,但后來他們都成才了嗎?我們來看看——
第一個孩子是盧剛:1991年11月1日,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讀博的他開槍射殺了3名教授、一名副校長和一名中國留學生后,飲彈自盡。
第二個孩子是馬加爵,在大學宿舍連殺4人。
第三個孩子是某省重點中學畢業(yè)的一名女生,是老師和同學公認的好學生。高中畢業(yè)時,她的媽媽作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家長在全校發(fā)言。誰也沒想到,她上大學后因抑郁癥跳樓自殺。
第四個孩子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之子李天一,因強奸罪被判刑。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不是履歷光鮮的人都會如此,我只是借生活中的幾個案例來說明,取得高分、進入名校,是不能保證孩子將來一定會擁有幸福人生的。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應該好好想一想:你希望孩子怎樣度過一生,或者說你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筆者:是讓孩子幸??鞓返剡^一生吧?
盧勤:我認為是,我相信這也是父母的共同心愿。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功利心會時不時地出來作祟:自己未竟的心愿,希望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工作不如意,希望孩子將來超過自己;鄰居的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自己的孩子決不能落后;同事的孩子上了清華,自己的孩子怎么也得上北大。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失去了童年,失去了快樂,失去了健康,甚至有的孩子不堪重壓,采取極端做法,毀滅自己!
在此,我想告訴所有的家長朋友們,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是考高分進名校,而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且能獨立面對社會的人,是我們的教育底線。做到這一點之后,可以再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幫助他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社會做更大的貢獻。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