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虎,高 強 Pan Hu & Gao Qiang
(1.深圳潘虎設計實驗室,廣東深圳 518067;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 100084)
設計已經被放到了人與物的生命之間,文化價值與物質形式之間,人文與科學之間,技術與美學,理性與情感之間的關系之中。與不斷的社會變化和技術進步相比,人類的生物學構成是相對穩(wěn)定的,以及生物學構成所影響的認知模式也是一定的。如果對人的知覺的形成過程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一定的感知模式為原則,去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如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規(guī)律,如果可以描述出人的這個過程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人與物的基本關系,找到人對它最基本的知覺邏輯,從而運用到設計方法和活動中,那可以很清晰的解決設計中的各個關鍵要素的選擇、確定和使用方法,比如對形態(tài)的邏輯推演,對材料的知覺定位,使用方法的引導和構建等。
對來自自然環(huán)境的信息的感知,是人的原初的必然性感覺,從個體而言,它涉及到人先天的動物性,而從人類整體而言,涉及到人類進化過程留在基因里的文化記憶。而知識的形成是受到社會制度和秩序,社會客觀化行為和客觀含義所影響的,這整個過程是由人作為個體,從出生開始的首屬世界產生到初級社會化,次級社會化逐漸影響而形成的。來自環(huán)境和來自知覺者自身的信息,構成了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對周邊世界的理解的基礎[1]。
知覺是大腦在被客觀事物等信息刺激下的信息再構筑過程。是使用者對事物具有其某些特性如何被使用的視覺線索,刺激使用所有的感覺器官,與接受的新的信息彼此認證,完成對事物的整體初步映射和認知的過程。所以,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就形成了知覺,知覺是人腦被刺激以后,產生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2]??陀^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聯(lián)系映射在人的大腦,形成了初級的知覺和感覺,雖然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最基礎形式[3]。但知覺的形成與感覺的形成有著很大的不同,人的感覺其實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個體特征的反映,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中形成了一定的屬性,如光的明暗、色彩的強弱、聲音的大小、氣味的濃淡、溫度的高低等等。當事物的這些個別屬性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時候,大腦就產生對它的下意識的主觀反映。而人的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知覺結合了各種感覺所映射的信息,從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認識事物的整體,所以,感覺是單一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產生的結果[4],知覺卻是各種感覺被客觀事物刺激,產生的協(xié)同活動的結果;由此可見,感覺的形成是不依賴于個人的記憶、經驗和知識結構,知覺卻受到個人的記憶、經驗和知識的影響。這樣,在面對相同的客觀事物的時候,不同的人對它的感覺是類似的,但對它的知覺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因為在知覺過程中,人的主觀經驗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人們要借助已有的記憶、經驗和知識去解釋所感知的客觀事物的各種信息,從而對當前事物作出判斷,所以,記憶和經驗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完整,對客觀事物的知覺的產生就越豐富,越全面。
人對事物的認知,不僅能憑借本能的感覺,直接感知的事物的特性,認識事物的表層聯(lián)系和關系,還能運用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知事物,并且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圖1)。
人所需要的絕大部分信息都儲存在外部世界,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被外界信息刺激、吸引,從而充實組合成新的信息,就產生了知覺。這個反映知覺就決定了人的行為。
知覺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心理過程中一種共同特性,知覺的形成過程中,很大的程度受到了社會已形成的規(guī)則和秩序;社會的客觀行為定義以及客觀意義的定義的影響。各個感知器官對信息接受的過程,是受記憶、經驗和知識的影響和制約,它直接影響到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判斷。而產品設計而言,如何形成對使用者的吸引的視覺線索,形成意義上的共鳴,恰恰是設計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知覺是受到人的記憶和經驗的影響的,是使用者和產品的紐帶,瞬間就可以在兩者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被喚醒的記憶和經驗,往往會觸動使用者,使用者會根據(jù)大腦中的一些影像,開始各種構想:這像是我以前見過的,這個我好像原來用過,它會有很多用途,家里人一定會特別喜歡,我要給哪個朋友看看, 林林總總,各種想象,使用者和產品的距離就這樣被迅速拉近了,使用者產生了擁有它的欲望。就這樣,無需特別明確的理由,使用者被產品深深吸引了。
在產品中看見或認出自己的記憶和經驗,是一種由衷的快樂。這種快樂來自對自己所認知的一些疑問的肯定,這種快樂也縮短了與陌生環(huán)境和陌生器物的一些距離。個體的認知都是通過自己的存在,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目標的。人們通過社會生活所獲得的記憶、知識和經驗,會儲存在人們的大腦之中,并在需要時能隨時調取出來,這種積累和儲存記憶和經驗的心理過程,就是我們的記憶的形成過程[5]。很多時候,我們對新事物的認知過程,其實是一次記憶和經驗的再現(xiàn)和再識的過程。
使用者與產品之間,其實就是信息不斷溝通的過程。而設計,就是一個基于使用者認知,有目的的信息構建過程。這樣,設計師就能建立起了使用者和產品的聯(lián)系,從而讓使用者產生親切和愉悅的感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把它看成統(tǒng)一的整體開始的,然后才對這個整體里的各個部分開始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先感知到一個事物的整體,然后才發(fā)現(xiàn)組成這一事物的整體的各個部分。
總體而言,人的認知過程,其根本是通過已有記憶和經驗對未知事物進行驗證的過程。人以各個感知器官的方式,通過人腦的知覺活動,對物體形成了綜合反映就是知覺。知覺是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的,了解這些規(guī)律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運用這些規(guī)律進行產品設計。
家具設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家具產品作為載體,向使用者傳達著設計者所要傳達的產品信息和設計意向,同時,使用者根據(jù)自身對家具產品的理解,受自身的生活方式、情感體驗、產品價值等影響,產生共識。這個過程是雙向的,它影響了整個的產品設計和銷售的過程。通過反映知覺的研究,能夠獲得使用者對產品信息的接受程度、理解方向和個人反應等重要信息,對完善家具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者和設計者的這種共鳴,完全是因為產品本身能夠反射出我們強烈的個人信號,使我們不自覺地覺察到,而 產生緊密聯(lián)系。當材質與光線、身體產生對話的時候,視覺變成了觸覺的延伸,觸覺變成了視覺的延伸,經由視覺與觸覺的相互轉換,自然的力量與設計者的意圖也就很準確地傳達出來了。好的產品通過人的知覺,被重新組合,重新定義,并賦予其情感價值。如此,使用者才可能進一步發(fā)現(xiàn)其某些潛在特質,并進而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個人美學的獨特品味。
■圖1 人的知覺模型
■圖2 家具功能需求分析
家具的“形”是由各種有機曲線和幾何圖形體現(xiàn)的,通常是使用者通過視覺知覺直接感受到的,這個形狀同時會影響到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而使用者因家具本身的“形”產生的主觀的心理反應就是“態(tài)”。家具的“形”不只是決定和影響家具的自身功能與特性,也在家具功能外的心理感受與情感追求等方面影響著使用者[6]。
家具的“形”的多種形式,導致使用者形成不同的“態(tài)”。這是在使用者的知識,經驗,需要,興趣,對設計產品態(tài)度等主觀條件下形成的,通過知覺的“形”與記憶中的“形”形成新的印象、新的經驗,從而產生新的視覺感受。家具的“形”通過使用者的感覺、知覺的處理后,就具有了一定的主觀色彩。使用者對家具的選擇和使用過程實際就是對家具形態(tài)及意義的解讀過程,是通過使用者在認知產品時,大腦中的知識、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對外現(xiàn)的整體形態(tài)的比對和解讀,發(fā)現(xiàn)家具“形”的表層背后的客觀含義的象征,產生使用者的新的主觀感受,新的心理反映,從而得到形態(tài)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完成從表面的實用功能到深層的精神世界滿足的轉換過程[7]。
社會的發(fā)展與轉變促進了家具功能和形態(tài)的變化,而家具的形式又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家具是各種信息和價值傳遞的載體,具有基本的使用功能和心理功能,家具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了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坐、臥、躺和收納等基本功能。通過使用功能完成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家具超越了直接功能而成為社會地位與身份的象征。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文化差異、宗教信仰、氣候環(huán)境以及特定時期,常常體現(xiàn)出不同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認同[8](圖2)。
家具設計體現(xiàn)和滿足現(xiàn)代使用者不同的功能需求以及消費心理的需求。每個使用者有著其自身的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心理特質,而作為使用者本身的消費行為同樣符合其行為方式。不同的使用者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特質,可以決定一個人對特定刺激的反應傾向。
家具設計是設計者和用戶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通過產品的各要素(符號信息、語義信息和使用信息)進行信息再構筑和傳達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產品的造型、識別性與可操作性等信息正確的傳達給用戶的。
知覺是人對一種物品通過經驗、訓練和教導,對自己、他人、環(huán)境以及觸及到的事物形成的對該物品可知覺到的功能和可視結構進行解釋的過程。從人內心深處創(chuàng)造視覺象征,縮小設計者與使用者之間文化、背景和經驗的差距;同時使設計者設計出具有有效體現(xiàn)其本身用途或價值的產品,為使用者提供明顯的使用線索和準確的心理暗示,從而設計出更能符合消費者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的產品[9]。產品所呈現(xiàn)出的經驗和記憶,構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如果產品能承載著關乎記憶、影像、生活所賦予的意義,是縮短產品和使用者距離的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10]。
使用者會從直接的大腦知覺建構屬于自己的視覺象征。椅子必須讓人感到放松的,床必須讓人感到舒服,玩具要好玩,毫無疑問,要通過設計來傳達這些具體產品給人傳遞的感受,設計者首先要發(fā)現(xiàn)產品的靈魂,使用者的回聲。很多時候,產品的靈魂是把使用者的知覺融入產品的一個主要成分[11]。
如果一個產品能喚醒人的某些記憶或者思想,讓使用者能感受到設計者對產品的細節(jié),結構的美,以及它所傳達出設計者對生活的態(tài)度,對生活與空間能否呈現(xiàn)出自己喜歡的氛圍,甚至對自身產生的使用意義和用途,那么,設計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距離通過器物的連接也就煙消云散了,這是藏在使用者內心的回聲。設計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找到能夠喚起人們產生心靈共鳴的切入點,因為設計作為傳遞有價值的信息的載體,一定有喚醒人的知覺整體重建的因素在里面。
對使用者而言,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對它的真實的描述,而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雖然程度不同,我們都活在一個相對自己而言的“真實”世界里,歸根結底它們是感覺,是與日常的事物密切關聯(lián)而產生的感覺。每一個人的大腦,反映的都是自我所感知的世界,一個主觀的世界,自我的世界[12]。
從使用者的反映知覺出發(fā),利用對使用者的心理、行為和文化背景的研究,找出人和環(huán)境之間特定的的關系,從人的知覺整體創(chuàng)造關于意義的視覺象征。了解使用者的知覺,可以深度體驗使用者對產品的客觀含義的定義,更好的指導家具設計的方向和內容,創(chuàng)造使用者真正需要、喜歡的,能夠切實改善生活的家具產品。通過這個方法設計的家具產品與使用者的意愿匹配度高,當使用者遇到的產品與心中所想的產生契合的時候,購買行為就有了先決條件。
對于使用者而言,原有的記憶和經驗是我們感知和認識新事物的基礎,而這些記憶和經驗就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中。知覺整體重建在現(xiàn)代家具中的運用,就是從使用者使用心理研究入手,通過對使用者在認知家具產品的過程中,形成知覺的原有的記憶組合,與接受的新的信息彼此認證,初步認知的過程的研究,完成有針對性的家具產品的各要素(符號信息、語義信息和使用信息)進行信息再構筑和傳達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將家具產品的造型、識別性與可操作性等信息包括產品的外形、色彩、質感、使用方式、情感表達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等正確的傳達給用戶。
通過對知覺整體重建的心理過程的研究,分析使用者發(fā)現(xiàn)、購買、使用產品的過程,完成對產品顯在的形態(tài)的解讀。通過挖掘在產品表層背后的象征意義,完成從表面的實用功能到深層的精神滿足的知覺整體重建,對家具設計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