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曉玲 賈 偉
(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yī)院普愛院區(qū)麻醉科,黃石 435001)
炎性疼痛是一種慢性病理性疼痛,可能通過外傷、手術(shù)、腫瘤等引起局部組織炎癥損傷,造成病理性疼痛[1]。細胞外調(diào)節(jié)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ERK),包括ERK1和ERK2,統(tǒng)稱為ERK1/2,是MAPKs家族主要成員之一,參與細胞編碼相關(guān)基因和細胞信號轉(zhuǎn)導,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激活與各種疼痛的誘發(fā)以及維持都密切相關(guān)[2-3]。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甲醛注射后脊髓組織神經(jīng)元中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減少ERK1/2磷酸化水平可對甲醛誘導的炎癥性疼痛起一定的抑制作用[4]。氫嗎啡酮(hydromorphine,HM)是一種半合成的阿片受體激動藥,具有起效快、鎮(zhèn)痛作用強、不良反應(yīng)少等特點[5]。本研究探討炎性痛大鼠脊髓ERK1/2信號通路的變化及HM的鎮(zhèn)痛作用。
1.1.1實驗動物:SPF級雄性大鼠30只,8~12周齡,體質(zhì)量180~240 g,購自斯貝福(北京)實驗動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京)2016-0002。
1.1.2主要試劑:HM(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von Frey纖維毛(IITC);弗氏完全佐劑(CFA)(Sigma);DAB顯色試劑盒(上海碧云天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TRIzol(Invitrogen);ERK1/2、GAPDH普通PCR上下游引物[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抗ERK1/2、p-ERK1/2抗體、山羊抗兔二抗(LI-COR);TNF-α、IL-6和IL-10 ELISA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將SPF級雄性大鼠30只,隨機分為3組,正常組、模型組和HM組。取20只大鼠,將大鼠麻醉后固定,于右側(cè)足底皮下注射CFA(0.1 mL/只),建立炎性痛大鼠模型。正常組將大鼠麻醉后,于右側(cè)足底皮下注射等量生理鹽水。模型組大鼠注射足出現(xiàn)縮足、紅腫、舔爪等自發(fā)痛行為表示建模成功。模型建立后隨機分為兩組,HM組:在造模1 d后,腹腔注射0.3 μmol/L HM;模型組: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連續(xù)注射7 d。
1.3.1各組大鼠熱痛閾和機械痛閾測定:根據(jù)參考文獻[6],熱痛閾測定:測定大鼠足底部的熱痛反應(yīng)潛伏期,以此表示熱痛閾。機械痛閾測定:采用不同標號的von Frey纖維毛測定大鼠反應(yīng)閾值,von Frey纖維毛垂直刺激后爪足底部,彎曲至近似90°持續(xù)5 s。躲避反應(yīng)包括大鼠后足抬起、延遲放落、抖動及舔食后足或逃避,均被認為陽性。
1.3.2血清及脊髓取材:在注射0.3 μmol/L HM后對全部大鼠進行取材,1%戊巴比妥鈉麻醉后,腹主動脈取血,4 000 r/min 離心15 min,取上層血清。取血后暴露心臟,插管灌流固定,先以0.9%氯化鈉溶液灌流,再以4%多聚甲醛灌流至四肢僵硬,暴露脊髓后,取出L4~L6損傷側(cè)組織。
1.3.3各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含量:ELISA試劑盒方法測定各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和IL-10的含量。
1.3.4Western blot檢測各組大鼠脊髓中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取脊髓組織加入RIPA裂解液裂解后提取總蛋白,行SDS-PAGE凝膠電泳分離,轉(zhuǎn)膜至PVDF膜上,5%脫脂奶粉封閉 1 h,TBST洗膜后加入一抗(1∶1 000稀釋),4 ℃孵育過夜,TBST洗膜后再加入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山羊抗兔二抗(1∶2 000稀釋),室溫孵育1 h后,使用ECL化學發(fā)光法檢測,于暗室成像拍照,以β-actin為內(nèi)參,使用Image J分析軟件計算各組大鼠中ERK1/2和p-ERK1/2蛋白相對表達水平。
1.3.5qRT-PCR法檢測各組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達水平:TRIzol法提取脊髓總RNA,酶標儀檢測其濃度后將總RNA逆轉(zhuǎn)錄獲得cDNA,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各組大鼠脊髓中ERK1/2基因的表達水平。引物設(shè)計如下:ERK1/2上游5′-CTCAAGCCTTCCAACCTC-3′,下游5′-TTCCACGGCA CCTTATTT-3′;GAPDH上游5′-GGTGAAGGTCGG TGTCAACGGATT-3′,下游5′-GATGCCAAAGTTGTC ATGGATGACC-3’。反應(yīng)條件:95 ℃預(yù)變性3 min;95 ℃變性30 s,62 ℃退火30 s,72 ℃延伸30 s,共40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每組ERK1/2基因的相對表達量按公式(2-△△Ct法)計算,每個樣本重復(fù)檢測3次。
在模型建立時,模型組和HM組大鼠各死亡1只。模型組大鼠注射部位皮膚發(fā)生炎癥反應(yīng),出現(xiàn)紅色斑點及腫脹,右后爪收縮抬高;注射HM后,大鼠注射部位皮膚炎癥反應(yīng)減輕,紅色斑點及腫脹減少。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右后肢熱痛閾顯著縮短、機械痛域明顯降低(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模型組相比,HM組熱痛閾顯著延長、機械痛域明顯升高(P<0.05)。見表1所列。
表1 各組大鼠熱痛閾和機械痛閾比較
ELISA結(jié)果表明,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血清炎癥細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明顯增高,IL-10含量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注射HM后,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顯著降低而IL-10含量顯著升高,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列。
表2 各組大鼠血清中TNF-α、IL-6和IL-10含量(μg/L)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脊髓中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相比,HM組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0.05)。如圖1所示。
圖1 各組大鼠脊髓中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
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模型組相比,HM組ERK1/2 mRNA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0.05)。如圖2所示。
圖2 各組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達水平
炎性痛廣泛存在于各種急慢性疾病進程中,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感覺異常和痛覺過敏,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7]。當炎性疼痛產(chǎn)生時,傷害性刺激可引起外周組織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炎性細胞因子在病理性疼痛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產(chǎn)生痛覺敏感[8]。眭明紅等[9]研究發(fā)現(xiàn),CFA所致的炎性痛動物模型可簡單重復(fù)并能準確反映炎性痛的臨床癥狀。本研究通過足底注射CFA構(gòu)建炎性痛模型,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注射部位皮膚發(fā)生炎癥反應(yīng),出現(xiàn)紅色斑點及腫脹,右后爪收縮抬高;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大鼠術(shù)側(cè)后肢熱痛閾顯著縮短、機械痛域明顯降低。ELISA結(jié)果顯示模型組大鼠血清炎癥細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明顯增高,提示CFA可明顯刺激機體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誘導大鼠建模側(cè)后足熱痛敏和機械痛敏。
ERK1/2信號通路的激活會導致疼痛的形成,磷酸化后的ERK可將胞外信號傳到核內(nèi)[10]。有研究發(fā)現(xiàn),ERK信號通路參與了多種疼痛模型(辣椒素或完全弗氏佐劑致炎、內(nèi)臟痛、電刺激等)[11-12]。在大鼠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模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經(jīng)節(jié)ERK1/2磷酸化水平升高,參與坐骨神經(jīng)慢性壓迫模型大鼠的痛敏調(diào)節(jié)[13]。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模型組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達水平及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均顯著升高,提示炎性痛大鼠ERK1/2信號通路被激活。
氫嗎啡酮是一種比嗎啡更有效的阿片受體激動劑,已經(jīng)廣泛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療[14]。牛富國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HM能夠減少剖宮產(chǎn)術(shù)后產(chǎn)婦血清中疼痛物質(zhì)、炎性因子和應(yīng)激激素的釋放,從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本研究在造模1 d后腹腔注射HM,結(jié)果顯示大鼠注射部位皮膚炎癥反應(yīng)減輕,紅色斑點及腫脹減少;與模型組相比,HM組大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顯著降低而IL-10含量顯著升高,且熱痛閾顯著延長及機械痛域明顯升高;注射HM后,大鼠脊髓中ERK1/2 mRNA表達水平及ERK1/2和p-ERK1/2蛋白表達水平均顯著降低,提示HM可有效地抑制大鼠機體炎癥水平,降低痛覺敏感強度,并能夠降低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從而抑制ERK1/2信號通路的活化,可能是其改善大鼠炎癥痛的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HM可有效改善CFA誘導的大鼠炎性疼痛,其抗炎鎮(zhèn)痛機制與降低大鼠機體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并抑制ERK1/2信號通路的活化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