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慧慧 劉現(xiàn)紅 薛惠英 張雪芹 陳萍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 安陽455000)
子宮肌瘤在婦科中較為常見,患者多有陰道出血、腹部包塊等臨床表現(xiàn),若不及時干預易導致患者不孕或流產(chǎn),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常用微創(chuàng)手術,可將肌瘤組織有效剔除,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對女性生育功能影響小等優(yōu)勢得到臨床廣泛應用[1]。 但有研究指出,不同手術操作孔治療效果存在差異。 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是于常規(guī)三孔、四孔手術發(fā)展而來,相較常規(guī)三孔、四孔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利于患者快速康復,但入路途徑少可能會增加手術風險。 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子宮肌瘤患者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治療術后恢復情況及卵巢功能變化。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安陽市人民醫(yī)院2018年9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73 例子宮肌瘤患者資料, 根據(jù)不同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39 例與觀察組34 例。 對照組年齡 26~53 歲, 平均年齡(27.45±3.22)歲;單發(fā)肌瘤28 例,多發(fā)肌瘤11 例。觀察組年齡 27~54 歲,平均年齡(28.63±3.41)歲;單發(fā)肌瘤22 例,多發(fā)肌瘤12 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肌瘤相關標準[2],且經(jīng)B 超確診;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病歷資料、手術資料等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胃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合并感染性疾病;存在手術禁忌證;盆腔粘連。
1.3 手術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四孔腹腔鏡剔除術治療。 于患者臍部上方作長度約1 cm 的縱切口,10 mm Trocar 穿刺建立氣腹,術中二氧化碳(CO2)氣腹壓維持在12 mm Hg 左右,腹腔鏡對盆腔進行觀察;再將10 mm、5 mm、5 mm Trocar 及手術相關器械分別置入反麥氏點、麥氏點及左側恥骨聯(lián)合上旁開3 cm穿刺口中, 于腹腔鏡引導下應用單極電凝鉤將肌瘤組織漿肌層及假包膜切開, 然后采用彎分離鉗把肌瘤組織提起, 再次應用單極電凝鉤剝離肌瘤組織漿肌層及假包膜,完全剝離肌瘤結節(jié),用肌瘤置入標本袋粉碎器粉碎后自切口取出, 選用可吸收線對子宮創(chuàng)面進行連續(xù)性縫合,電凝止血;術畢應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1.3.2 觀察組 行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治療。 于臍窩處作長度2.0~2.5 cm 的縱切口,放置切口保護套,建立氣腹,術中CO2氣腹壓需維持在12 mm Hg左右,在切口內(nèi)置入10 mm、5 mm Trocar 及30°腹腔鏡,于腹腔鏡下觀察盆腔情況;將單極電凝鉤置于臍部5 mm Trocar 內(nèi)對肌瘤組織漿肌層及假包膜進行切開與剝離,完整剔除肌瘤結節(jié)后,將其置于標本帶內(nèi),以尖刀“削蘋果式”由切口取出,選用可吸收線對子宮創(chuàng)面進行連續(xù)性縫合,出血部位行電凝止血;術畢應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1.4 評價指標 (1)術后恢復指標:統(tǒng)計兩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卵巢功能:兩組術后均進行為期6 個月的康復隨訪,于術前、術后6 個月,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兩組雌二醇(Estradiol,E2)、 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3)切口滿意度:兩組均在隨訪結束時評估切口滿意度,切口滿意度采用自制量表評估,量表包括“您是否對切口長度滿意”“您認為切口是否存在疼痛感”“您認為切口是否影響生活”3 個項目,各項目采用1~3 級評分法,得分范圍3~9 分,得分>6分為非常滿意,得分5~6 分為滿意;得分≤4 分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4)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術后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觀察組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h)首次下床活動時間(h)34 39 tP 13.52±2.11 16.57±2.16 6.083<0.001 10.34±2.34 12.42±2.62 3.555 0.001 4.03±1.32 5.75±1.42 5.334<0.001
2.2 兩組卵巢功能對比 兩組術后6 個月E2水平均較術前降低,F(xiàn)SH 較術前升高, 觀察組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卵巢功能對比()
表2 兩組卵巢功能對比()
注:與本組術前相比,*P<0.05。
時間組別nE2(pg/ml)FSH(mIU/ml)術前 觀察組對照組34 39 tP術后6 個月 觀察組對照組34 39 tP 284.24±33.61 284.26±33.71 0.003 0.998 261.31±27.62*223.51±26.67*5.941<0.001 14.52±1.62 14.63±1.71 0.281 0.780 17.27±2.83*19.51±2.91*3.323 0.001
2.3 兩組切口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切口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切口滿意度對比[例(%)]
2.4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對比 兩組術后均無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子宮肌瘤作為女性常見良性腫瘤,好發(fā)于育齡,多因子宮平滑肌細胞過度增殖所引起,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其中傳統(tǒng)開腹手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等弊端而逐步被臨床淘汰。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被臨床用于治療子宮肌瘤,其具有切口小、恢復速度快等優(yōu)點,可促進患者早期康復[3]。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后相關恢復指標均短于對照組, 且E2、FSH 水平較術前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 表明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且對卵巢功能影響較小。 分析原因在于,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是由常規(guī)三孔、 四孔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衍變而來,其相較三孔、四孔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更小,利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進而可縮短肛門排氣時間,促使患者轉歸[4]。E2、FSH 是臨床評估卵巢功能重要指標,前者由卵泡分泌,具有促進子宮內(nèi)膜轉變,促進女性第二性征發(fā)育作用,水平降低提示卵巢功能低下;FSH 是由垂體前葉嗜堿性細胞分泌而來,具有促進卵泡發(fā)育作用,其表達增加說明卵巢功能減低[5]。 與經(jīng)臍四孔腹腔鏡剔除術相比較,由單孔進行手術操作對子宮創(chuàng)傷更小,進而利于術后卵巢功能恢復,使E2、FSH 水平得到改善,且有研究指出,單孔手術可避免肌瘤粉碎器應用,進而可避免醫(yī)源性寄生性子宮肌瘤發(fā)生[6]。 在切口滿意度及安全性方面,觀察組切口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且兩組術后均無切口感染、切口疝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說明子宮肌瘤患者采用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治療切口滿意度較佳,且安全性好,這一結果可能與手術切口小、對機體創(chuàng)傷輕微有關。本研究雖證實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具有良好應用效果, 但其對術者操作熟練度要求更高,且手術操作更佳精細,故臨床需提高手術醫(yī)師操作技術,同時術前明確相關手術禁忌證,保障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子宮肌瘤患者應用經(jīng)臍單孔腹腔鏡剔除術治療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 對卵巢功能影響小,安全性高,且患者對切口滿意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