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永勝
我是一名初二年級的班主任,班級內有位學生行為習慣較差。他會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拿人家的東西,攪亂班級紀律,而且每次犯錯誤,我批評他,他都會說自己沒做。把監(jiān)控調出來給他看,他也不承認。我與其家長多次溝通,家長說孩子愛鉆牛角尖,有些壞毛病,會教育他的。然而,一年過去了,也沒有任何改進,甚至愈發(fā)嚴重了。對于這樣的學生,我該怎么辦呢?
煩瑣的班級管理是令許多班主任頭疼的事情,越是如此,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越要注意技巧和方式方法。對于提到的未經別人同意拿人家東西的問題,班主任在處理上要講究技巧。恰當?shù)慕逃绞绞橇私夂蛶椭鷮W生的機會,不恰當?shù)慕逃绞綍l(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導致錯過最佳解決時機、加大教育成本,同時也不利于班級工作的開展,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
首先,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學生犯錯之后要先試著用理解的心態(tài)去詢問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為什么會拿同學的東西,是出于一時的新鮮、好奇,還是同學之間的日常嬉鬧,或者是別的原因。青春期的學生很在乎同學的眼光和別人的議論,教師批評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自尊,批評與調監(jiān)控的方式可能會傷害到學生的內心,導致學生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
其次,教師要用溫和的教育口吻,為學生建立規(guī)則意識,讓學生懂得換位思考,替學生分析丟失東西同學著急、生氣的心理。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的東西未經同意被別人拿走了是什么感受和心情。
最后,教師要衡量問題的嚴重程度,考慮有無通知家長的必要,給學生一定的心理緩沖時間和改過機會,當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真心替自己著想,這種師生之間的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遵守紀律的觀念。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未來。心理學上常說: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是為什么呢?其中的一個原因是:童年時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內化成其自身的一部分,成為孩子以后一切人際模式的基礎。
學生有經常拿同學東西的現(xiàn)象,可能與親子間的日?;佑嘘P系,家長要反思,自己在拿孩子的東西時,是否經過孩子的允許。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都是我生的,我拿他的東西還要經過允許?”,這明顯是不對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當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甚至擾亂班級秩序時就需要家長引起重視。孩子沒有自我意識,便不會意識到自己的界限,也因此忽略了別人的界限。當我們沒有界限感,因此而不尊重別人時,沖突很容易就發(fā)生了。
其次,當家長反復和孩子強調一件事,孩子依舊沒有改變的行動時,家長需要反思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是否是無效溝通。
可以從以下3點來查明:
(1)家長表達得不清晰。比如,“你自己看著辦吧”“你不要太過分了”,這樣的表達只是表達了家長的情緒,但孩子并不清楚自己要怎樣做。
(2)家長沒有立場,態(tài)度不夠堅定。當孩子沒有做到某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下次做到吧?!边@很容易讓孩子覺得,做不做無所謂,因為家長的態(tài)度就是無所謂。
(3)方式不恰當,引起孩子的叛逆。無論哪個年齡的孩子,當犯了錯誤卻總是在狡辯的時候,家長要做的不是正面沖突,不是講道理說服,而是讓孩子多一些充分表達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也給孩子一些時間自我反思和成長。
最后,孩子最終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接受的愛、陪伴和示范。不管是什么樣的家庭,孩子對父母都有著與生俱來的需求,他們需要和父母在一起,需要被陪伴,需要被愛。
當孩子頻繁表現(xiàn)出調皮、叛逆的行為,可能是孩子缺愛的表現(xiàn)。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又渴望愛,所以才做出種種擾亂班級秩序的行為,希望能引起父母的關注。叛逆的孩子大多是父母失責的表現(xiàn)。
無論父母工作多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孩子。物質條件再富足,也無法彌補親情缺失給孩子帶來的情感空洞,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人父母,有責任、有義務給孩子足夠的愛,讓他們成為勇敢、大方、心中有愛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作為班主任要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遇到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時,可以主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多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性格、行為習慣,只有家校合作,方能發(fā)揮教育的最大合力,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