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秋紅 孟含琪
他是院士,卻常年躬耕于大山里、泥土中;他年過古稀,卻從未停止科研教學的步伐;他一生都在與菌類打交道,頗有“不瘋魔、不成活”的范兒。
他是李玉,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知名菌物學專家、吉林農業(yè)大學教授,中國為黏菌新種命名的第一人。搞科研、帶學生、做產業(yè),這位“木耳院士”一輩子只圍著小木耳、小蘑菇打轉,卻將事業(yè)做到極致。
李玉與木耳等食用菌的緣分,要從讀書時說起。李玉從山東農業(yè)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吉林省農科院白城農科所,腳踩土地,背朝驕陽,一干就是十年。這十年,李玉愛上了農業(yè),養(yǎng)成了扎根土地的習慣。
隨后,李玉考取了吉林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專業(yè)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真菌學家周宗磺教授,正式走進菌物世界。
在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我國菌物學研究起步晚,面臨沒有專業(yè)學科、沒有專業(yè)教材、沒有經驗的“三無”局面。在導師組建的研究室,李玉逐漸展開各類菌物實驗;在圖書館,他啃遍國外相關文獻。作為菌物學領域的拓荒者,他汲取的知識宛若積少成多的柴火,讓前進的路越發(fā)明亮。
在李玉快畢業(yè)時,導師因病逝世。臨終前,老先生囑托:希望他把菌物研究繼續(xù)進行下去,不能放棄。
此后,李玉留校成了老師。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他和學生跑遍全國各地,調查菌物資源,系統(tǒng)開展菌類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等基礎研究,獲得1.2萬份標本與菌株。其中,僅黏菌就報道了400多種,占世界已知菌種的43%,還發(fā)現新菌種71個。出版兩本黏菌學理論專著,完成《中國真菌志第四十五卷側耳—香菇型真菌》的編研。
作為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李玉率領研究團隊制作出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學標本?,F在,世界上每10個黏菌新種,就有一個是中國人發(fā)現的。在他與菌物學科研工作者數十年的努力下,中國菌物學研究與世界前沿不斷接軌,存在感越來越強。
在吉林農業(yè)大學,李玉的團隊有60多人。忙、怕、苦是很多人跟隨他的直觀感受。
“如果能在食堂見到我們,說明李院士出差了。他只要在學校,我們基本吃不上飯,只能對付點面包和餅干?!奔洲r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付永平說,自從加入團隊后,她就很少有準時下班的時候。李玉的“大弟子”、吉林農業(yè)大學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長田也“控訴”:“跟了老師28年,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春節(jié)還能休息幾天,其他假期根本不存在?!?/p>
與李玉開會更是“煎熬”?!按蠹叶急凰u過?!崩铋L田指著團隊成員說。李玉的記憶力非常好,有人匯報時做了70多頁幻燈片,他不記筆記,但脫口就能講出第幾頁有什么問題。一點瑕疵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旦發(fā)現有不該出現的錯誤,無論老將還是新兵都會被他嚴厲批評,完全不留情面。
時刻處于緊張狀態(tài),偶爾還會累到“崩潰”,為什么報考李玉研究生的學生還是一茬接一茬?
“跟著李老師能學到很多,所有的辛苦都是為提升科研能力做積累?!?015年考入李玉門下的楊陽說。在科研上,李玉對學生們是嚴格、細心的。由于科研出成果的周期長,團隊從不將論文作為考核的唯一標準,而是加入實際應用成果、調研天數等,每項工作的價值都能被認可。
在生活中,李玉更像是慈父?!八Uf自己是個‘雜家?!崩铋L田說。李玉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學習琴棋書畫,知識淵博,他常邀請學生到他家,與大家聊歷史、攝影、體育、音樂等,宛若行走的百科全書。每次出差前,妻子會給他包餃子,他就邀請大家一起吃。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他常自掏腰包,給他們生活費。
“教書育人與科研同樣重要?!崩钣裾f。過去菌物學沒有專門的學科,他帶領學生編訂教材、完善教學內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菌物專業(yè),較短時間內創(chuàng)造性地在吉林農業(yè)大學設立了菌類作物自主設置學科碩士點和博士點。2019年,李玉又推動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yè)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成為我國首個菌物類本科專業(yè)。
不管有多忙,李玉每學期都要給研究生上課,與本科生們交流。30多年來,李玉累計培養(yǎng)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學生已經成為菌物產業(yè)的領軍人才或骨干力量。
“網紅”直播帶貨,訂單紛至沓來,電商銷售火爆……如今,被習近平總書記稱作“小木耳、大產業(yè)”的陜西柞水木耳火了,走向各地百姓的餐桌。
不僅是柞水木耳,還有吉林黃松甸木耳,吉林汪清木耳……小木耳在全國多地都形成了大產業(yè)。其中很多都與李玉有關。
對李玉而言,推動菌類產業(yè)化、搞科研、教書育人是并行的三件大事。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黃松甸鎮(zhèn)是他最早進行產業(yè)化推廣的地方。黃松甸鎮(zhèn)有栽植木耳的傳統(tǒng),但長期采用粗放的栽培技術,產量一直不高。20世紀90年代,李玉在出差途中看到當地宣傳木耳的廣告牌,便主動找上門去。
與農民一起摸爬滾打,培育新品種,探索地面擺放全光栽培,推廣微孔出耳技術……幾年下來,黃松甸鎮(zhèn)成為中國知名的黑木耳之鄉(xiāng)。
吉林汪清、浙江慶元、山西臨縣、貴州銅仁、河北阜平……李玉的“扶貧戰(zhàn)隊”在40多個曾經的深度貧困地區(qū)留下足跡,幫助當地建立菌類支柱產業(yè)。他更是不顧自己70多歲高齡,每年累計有280余天躬耕于一線。
有人曾問李玉:“食用菌專業(yè)偏冷門,也不像主糧直接影響百姓的飯碗,研究這些有什么用?”
“我們搞農業(yè)科研的,不就是為了將研究造福百姓嗎?更何況木耳種植易上手,見效快,對健康有益,可以在百姓餐桌上普及。這一產業(yè)不僅能幫助農民脫貧,還能在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中大有作為。”李玉說。
李玉研究發(fā)現,食用菌具有“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等特點,還能實現農業(yè)廢棄物的資源化,推進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從1978年年產量僅5.7萬噸到如今年產量近4000萬噸,小木耳和小蘑菇帶動3萬余戶農民增收。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等深加工產品也逐步走上百姓餐桌。
由于表現突出、成績斐然,李玉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木耳院士”的木耳夢,還在書寫。“我與木耳打了40多年的交道,更會一直‘交往下去?!痹诶钣裥睦?,盡管食用菌產業(yè)已遍布全國,但很多地方的生產技術落后,優(yōu)質品種選育緩慢?!拔蚁MY合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以工業(yè)化思維指導食用菌特色產業(yè)發(fā)展,實現全產業(yè)鏈智能化升級改造?!崩钣裾f。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