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華
小學學生有一定信息積累基礎,教師在施教過程中,需要有深度對接的意識,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實際,整合教學內容和資源,優(yōu)化學習程序和方法,給學生帶來全新實踐操作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思維的形成,自然建立學科學習認知。移動互聯(lián)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基本呈現(xiàn)形式,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借助這個平臺推動教學進程,符合信息時代發(fā)展要求,符合學生學習成長規(guī)律,教師要進行創(chuàng)新探索,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和資源做出整合處理,明確教學目標范疇,為學生提供明晰的學習方向,確保學科教學的高效性。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有固定的教材,教師在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對教材展開深度解析,針對學生信息認知基礎展開科學處理。應用移動互聯(lián)信息技術,早已成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展開多種形式的學情調查,結合學生信息技術認知基礎推出教學方案,其適合度會更高。教師在執(zhí)教過程中,需要有調度意識,對教學內容做出及時的調整,凸顯因材施教原則。
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內容都比較簡單,學生平時生活中已經(jīng)建立相關認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對相關內容進行必要的優(yōu)化處理。如教學“認識畫圖”,教師在教學導人時,要求學生介紹平時利用電腦畫圖的操作經(jīng)歷。學生能夠積極發(fā)言,詳細講解利用Windows系統(tǒng)軟件畫圖經(jīng)過,對一些窗口命令做重點講解。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展開教學引導,讓學生做示范操作,將學習互動推向深入。教師設計畫圖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系統(tǒng)軟件展開自主操作,準備將畫圖作品提交到班級,讓其他人展開賞析評價。教師現(xiàn)場做學情調查,根據(jù)學生學習實際做出教學設計和調整,利用聯(lián)機操作推出學習任務,成功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需要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目標設置時.要觀照學生信息認知基礎,圍繞知識、過程、方法、情感等關鍵詞做文章,以提升教學適配性。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有不同維度,其覆蓋面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借助移動互聯(lián)手段優(yōu)化目標設計,給不同群體帶來不同學習任務,設定不同學習要求,都能夠形成對應性教學,促進學生信息技術認知的成長。
教學目標設計沒有固定格式,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實際做出科學梳理,建立目標體系,為學生學習提供重要支持。如教學“畫線”,教師設定的目標為:學習畫線相關工具操作方法,能夠畫出簡單的線型圖案,學會選擇及改變線寬。其學習重點是:學習畫曲線的方法。教學目標設置后,教師要求學生對目標進行進一步確認,給學生做出具體解讀:畫線是比較簡單的畫圖操作,先找到相關窗口,對一些命令進行梳理,確保畫線順利展開。鼠標控制畫圖工具時,需要及時對接命令。從這些教學目標設定情況能夠看出,教師對學習內容比較熟悉,對學生學習基礎也有一定了解,能夠對目標內容做出詳細介紹,給學生提供學習方向,確保學習互動順利展開。
教師教學設計關注學生興趣取向,符合主體教育基本原則要求。學生學力基礎參差不齊,教師對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認識,推出學習任務和活動,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學生信息技術認知基礎有個體差異,教師有針對性設計和組織,抓住學生興趣點展開教學設計,無疑是可取的做法。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一些趣味性活動內容,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實踐操作活動,都能夠讓學生快速形成應對。教師要對學習程序進行優(yōu)化處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
教程設計一般有模式限制,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比較固定,教師要有優(yōu)化意識,減少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提升教學效率。在教學“圖形的修改”時,教師直接投放需要修改的圖形,要求學生直接進入修改環(huán)節(jié),利用“橡皮”展開操作,并總結出操作步驟。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了觀察和討論,學習氣氛逐漸建立起來。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一起面對遇到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多技術支持。修改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求學生交流互動,對修改情況做點評,課堂研究氛圍逐漸建立起來。教師沒有設計更多過渡環(huán)節(jié),而是直接引導學生展開修改操作,大大提升了教學效率,學生學習更為直接而高效。
“移動互聯(lián)”平臺為學生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特別是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給學生學科學習創(chuàng)造良機。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多樣,教師借助聯(lián)機操作展示、介紹、布設、組織活動任務,學生接受更為順利直觀。教師利用網(wǎng)絡互動平臺推出學習討論、信息共享、互動評價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契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在教學“查找文件”相關內容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探究查找文件的途徑和方法,然后要求學生將平時相關操作方法做典型介紹。學生大多有相關經(jīng)歷,自然積極響應。有學生說,打開“我的電腦”,確定文件所處的基本位置,在右上角“搜索本地磁盤”中輸入文件名,便會自動找到相關文件,也能夠確定其文件夾的位置。教師對學生操作經(jīng)驗進行總結并做出評價,要求學生嘗試操作,對相關方法展開驗證處理,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設計信息技術訓練時,教師要注意精選訓練內容,創(chuàng)新訓練形式,對接學生生活實踐認知啟動訓練活動,給學生帶來更多實際操作機會,進而提升其信息技術認知能力。
設計信息技術訓練時,教師要注意篩選訓練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鍛煉的機會。教材中的訓練資源信息、教輔參考中的相關內容、教師借助網(wǎng)絡搜集的訓練內容,都能夠為學科訓練提供訓練契機。教師是教學設計者、組織者、服務者,為學生提供訓練內容,需要考慮不同群體學生的實際需要,還要考慮訓練內容的收集方法,以提升訓練效度。
學生對上機操作有特殊參與興趣,教師在設計訓練時,不妨給學生設定一些操控任務,要求學生在互動合作之中展開相關訓練。如“控制面板”,教師留給學生的訓練任務是:利用控制面板展開實際操作,修改電腦年份、月份、日期,還要重新設置“屏幕保護程序”,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根據(jù)教師布設的任務進行對應操作,教師對學生操控情況進行觀察,適時給予必要的干預性指導。學生對這些操作步驟都比較熟悉,大多能順利完成訓練任務,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展開個性設計和探索。學生根據(jù)教師指導展開對應實踐操作,課堂學習研究氛圍逐漸建立。教學訓練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有意識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新設計和探索,增加了訓練難度,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學習啟示,引導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huán)節(jié)。
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都很強,其應用能力也呈現(xiàn)差異性,教師在設計訓練時,需要對訓練形式做出創(chuàng)新處理,以順利啟動學生學習思維,在廣泛探索學習中建立學科能力。信息技術訓練大多以上級操作為主,教師不妨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投放一些探索性、創(chuàng)編性的任務,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刻的心理觸動,確保信息技術訓練呈現(xiàn)高效性。
在教學“文件或文件夾的移動、復制”相關內容時,教師推出訓練任務,要求學生對現(xiàn)有文件或者文件夾進行移動操作。學生平時大多有制作文檔的經(jīng)歷,教師要求學生展開創(chuàng)新探索,歸結文件或文件夾移動、復制的操作方法,交流相關學習體會,訓練進入良性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給學生做規(guī)范化操作指導,而是要求學生嘗試進行對應交流,相互傳遞操作經(jīng)驗,將訓練變成經(jīng)驗交流會,這樣的設計帶有一定新意。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與“移動互聯(lián)”對接,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機,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針對學情實際做出理性選擇,對教學程序進行對應調整,對學法傳授作出創(chuàng)新研究,以提升教學適配性,促進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學生是學習主體,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教師需要直面學生信息技術認知積累情況,以便做jLIJ最為理性的設計和調動,讓學生順利進入學科學習環(huán)節(jié),自然生成學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