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熱襲來,我們熱得汗流浹背,不過,還好有空調(diào),我們輕而易舉得到了清涼。其實不止是當(dāng)下,古代的夏天,人們也飽受高溫天氣的困擾。那沒有空調(diào)的古人,到底是如何熬過炎熱的夏天的呢?
讓我們回到古代,看看夏日里,人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一天的吧。
消暑神器1:含涼殿
唐代叫含涼殿,用轉(zhuǎn)輪將水輸送至屋頂,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dá)到消暑目的。
五更的梆子才響完,公雞還沒打鳴,勤勞的我已經(jīng)被熱醒了!
入伏以來,一天比一天熱,我離開了180平方米的豪宅大床,來到了傍水而建的涼屋避暑。得虧我是個商人,有點(diǎn)積蓄就拿來建了這個涼屋,要在唐朝只有皇親貴戚才有資格享受這樣的“空調(diào)房”。跟了我多年的張三還算聰明,又在室內(nèi)放上一些我在冰窖里珍藏了一年的冰塊。但就算這樣,我還是被熱到醒得比雞早。要是無事,我愿睡死在這個空調(diào)房里,可是總得出去賺錢,趁著太陽還沒出來,我得抓緊趕路。
消暑神器2:冰塊
中國自古就有冬天貯冰夏季取用的習(xí)慣,周朝起冰塊就是貴族的消暑利器,隋唐起開始有商人百姓用冰。
“張三,拿我的衣服來?!?/p>
別小看這紗衣,可不便宜,亳州出產(chǎn)的,花了我好幾個月的積蓄。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里贊美過亳州出產(chǎn)的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蔽覐那斑€以為這是陸放翁夸張修辭,沒想到真的是薄如蟬翼。
“張三,別老盯著我胸口看了,這樣怎么出門,你忘了把夫人送我的竹衣拿來了!”套上夫人送的竹衣,果然涼快又精巧,難怪店里的熟練工一年多才完成。披上竹衣,套上紗衣,踩著木屐,拿著我最愛的那把名貴折扇,這就算裝備齊整了,能出門了!
消暑神器3:紗
紗衣是古代有錢人的享受,據(jù)說穿上6層仍可見胸前痣,輕薄透風(fēng)。馬王堆里曾經(jīng)出土過一件紗衣,只有49克,疊起來可放進(jìn)一個火柴盒。
消暑神器4:竹衣
竹衣用細(xì)小單枝竹管串接成網(wǎng)狀制成,讓外衣跟身體隔開,方便排汗,是古代的“隔汗衣”。同時也常作為趕考學(xué)霸必備神器。
消暑神器5:木屐
木屐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不僅耐磨防滑,還能吸收水汽,防止受涼。
大街上熱鬧得很,冷飲店的客人絡(luò)繹不絕。和客戶約好了在茶亭談事,這里還算涼快,關(guān)鍵是有冷飲可以喝!老板拿出來了一份夏日特飲菜單,有五味渴水、杏酥飲、綠豆水、甘豆湯……還可以無限續(xù)杯!選來選去我點(diǎn)了一杯物美價廉的忽必烈同款“里木水”,好喝不踩雷。
這個茶亭最特別的就是這喝冷飲的杯子,倒上果汁和冰塊,邊喝邊聊業(yè)務(wù),成功率百分之百。
消暑神器6:折扇
北宋,出現(xiàn)了折疊扇,美化扇子的藝術(shù)也是空前興盛,如在扇上作畫之類,不過扇子的最大價值還是用來制造風(fēng)。
消暑神器7:冷飲店
北宋有了冷飲店,售賣冰糖冰雪冰元子,還用冷藏的瓜果來消暑;街市上也熱鬧得很,冷飲店的客人絡(luò)繹不絕,甚至需要排隊至夜里。
消暑神器8:里木
里木就是檸檬,里木水就是檸檬水。據(jù)說元代時,忽必烈專門在廣州設(shè)置了“御果園”,栽植了800棵里木樹。
跟客戶聊了一上午,臉都笑僵了,趕緊回家在“空調(diào)房”里好好睡上一覺。
涼席、竹夫人都安排上了,這才能睡得舒坦一點(diǎn)。
消暑神器9:瓷吸杯
瓷吸杯是古人夏天喝冰水的用具,相當(dāng)于自帶吸管的可樂杯。
消暑神器10:竹夫人
“竹夫人”一名起于北宋,是民間夏日取涼用具。它是竹篾編成的中空圓柱形物,可擁抱,可擱腳,可隔熱。
消暑神器11:地井
明清時人們愛在家里鑿幾個井,然后用些中間帶有洞洞的板蓋起來,井里的氣流冬暖夏涼。
剛睡了一會兒,幾個熊孩子來床邊鬧騰了,喊著:“爹爹,我們想吃冰?!睙o奈,無語,熊孩子真是精力旺盛。我迷迷糊糊地回道:“自己去冰鑒拿?!?/p>
孩子們吃冰吃得快樂極了,可別小看這些小小冰塊,它可是珍貴無比,我們派人取自于南京玄武湖,冬天把玄武湖結(jié)冰的冰塊儲存起來,到夏天再拿出來用。
這些冰塊讓每個夏天不再那么難熬,可是大街上每年都會有被“熱死”的人。想到這,我讓張三從冰鑒里取出幾塊冰給門外的乞丐,希望他們的夏天也能安然度過。
消暑神器12:冰鑒
冰鑒遠(yuǎn)在周朝就開始使用,盛放冰塊和食物,應(yīng)該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冰箱”。
消暑神器13:冰制品
其實在唐代就有“冰商”,冬日采冰,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還自己動手制作冰食,杜甫有詩云: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到了元代開始用牛奶和蜜糖做成冰酪,類似于現(xiàn)在的冰淇淋。
以上故事,只是古代人過夏的一個縮影。夏天,高溫、流汗……當(dāng)我們?yōu)橄奶炜鄲赖臅r候,不妨想想古人,他們對待夏天的心態(tài)和智慧真的很讓人敬佩。
古代皇家避暑圣地
1.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于1703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一直到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才最后建成,耗時89年,歷經(jīng)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康熙年間,清政府為了加強(qiáng)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lǐng)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后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shù)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dá)到訓(xùn)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大臣們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1座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承德這個地方四季分明,氣候宜人,人跡罕至,景色優(yōu)美。這里既有河流、湖泊,又有森林、山脈等多種風(fēng)光,山巒林木茂密,峽谷幽靜深邃,草地平坦如茵,河流蜿蜒曲折,是避炎驅(qū)暑的絕佳去處。
2.靜寄山莊
靜寄山莊又名盤山行宮,在盤山南麓,占地約400公頃,清乾隆九年(1744)動工,乾隆十九年(1754)竣工,工程歷時十一年。
靜寄山莊建成后,因離北京很近,乾隆皇帝前后小住三十多次,嘉慶皇帝也來過7次,昔日的靜寄山莊頗受皇帝青睞。
后來,由于清王朝國政日衰,囊中羞澀,無力承負(fù)巨大的維修費(fèi)用,靜寄山莊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皇帝也就不光臨了。道光十一年,裁撤盤山行宮,所有陳設(shè)運(yùn)往承德避暑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