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
廣州某大學一女生失聯,經過警方多方查找,最終確認遇難。在她的備忘錄里,有這么一段話:“那么好的天里死掉,來生應該也會誕生在一個明媚的天氣里。”言語間,透露出嚴重的抑郁情緒和輕生傾向,她的家人卻并不知情。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抑郁癥自殺死亡的人數,高達100萬。
抑郁癥,離我們有多遠?
數據顯示,中國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抑郁傾向。很多人可能會疑惑:好好的,為什么會患抑郁癥呢? 其實,在深陷抑郁癥以前,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抑郁情緒,比如心情沮喪、焦慮暴躁、腦子里充滿了負面想法等,這些情緒就是在提醒我們,應該停下腳步看看自己了。
引起抑郁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生活壓力、基因遺傳、季節(jié)變化、大腦激素不平衡等。和感冒一樣,當抑郁情緒出現時,只要能及時對癥下藥,往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當抑郁情緒來襲時,我們常常會選擇壓抑或者逃避,長此以往,便陷入了更深的抑郁旋渦中無法自拔,最后就演變成抑郁癥。精神醫(yī)學認為,一般抑郁情緒不應超過兩周;如果超過一個月,甚至持續(xù)數月或半年以上,則可以確診為病理性抑郁癥狀。
識別抑郁癥的隱藏信號
專家提醒,如果你出現情緒每天都低落、空虛、沒有價值感、疲勞、思維遲緩以及對周圍一切事物都喪失了興趣這些表現中任意兩項,且持續(xù)兩周以上,那么很可能已經處于患抑郁癥的高風險之中了。
可是,有很多人會忽視上面的這些“信號”,或怕被認為不堅強、太矯情而選擇了掩飾或沉默,總想著自己咬咬牙堅持一下,挺一挺就過去了,可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抑郁了,有辦法自救嗎?
其實,面對抑郁情緒,每個人都有自救的能力,關鍵是能否找到正確的方法。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大部分人對抑郁癥有錯誤認知,如:抑郁癥 =“不堅強”“矯情”“想太多了”“出去散散心就好了”,可事實上,每一份忽視和誤解都會讓我們在抑郁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除了認知以外,不管是抑郁情緒,還是抑郁癥,尋求專業(yè)人員幫助,醫(yī)學和心理學都是不可或缺的。醫(yī)學可以幫助我們評估自身的精神狀況。而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療愈創(chuàng)傷,找到最適合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重新獲得快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