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政
創(chuàng)作可以高于生活,但要源于生活。好的作文,必然是以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思考為前提的。
這是我耳聞目睹的一件事。
一所小學近日月考作文:要求學生描寫一篇田野麥收的喜人景象,字數(shù)要求500字,時間60分鐘。全班57名學生,有一小半的學生寫了“田野里,金黃的麥浪,豐收在望”;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學生寫了“綠油油的麥苗,在風中搖曳”;還有少數(shù)學生交了白卷,理由是“沒去過麥收的田野,寫不出來”。
這次作文考試成功率低,在家長群引起了熱議。多數(shù)家長認為,這件事反映了孩子們生活常識的嚴重缺失,如果不引起重視,孩子們不但會在考試中丟分,而且很可能養(yǎng)成“弄虛作假”的毛病。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不以為然,說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考“211”“985”之類的名牌大學,至于麥子的播種和收割,那是農(nóng)民的事,知不知道無關緊要。
筆者認為,這件事反映出的問題,最為嚴重的還不是常識缺乏,而是作文造假。這篇作文顯然是紀實作文,而非想象作文,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將自己曾經(jīng)看到的麥田豐收的景象如實地描繪出來,而不能憑空想象,或者將他人文章中的相關描寫復制過來。
語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學生誠實的品格是語文人文教育的應有之義。然而,作文造假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弄虛作假的習慣,與語文的人文性背道而馳。
從工具性上講,語文主要培養(yǎng)的是語言文字能力,是將所見所聞及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用語言文字精準、細膩、生動地表達出來的能力。相應地,也是作文練習的基本原則,應該要求學生把自己真實的見聞和思想情感,通過準確、生動的詞句表達出來,即為事、物、景、情而作文。見聞和思想感情是內(nèi)容,詞句和表達手段是形式,后者為前者服務。
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作文造假恰好相反,是為文而造事、造物、造景、造情,即根據(jù)自己掌握的詞句和表達手段,來捏造見聞和思想情感。比如,有些學生總喜歡把人物的相貌描寫成“濃眉大眼、鼻直口方”就是這個原因。這樣寫起來,雖然要容易許多,但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
不久前,《中國教育報》青少年??吭M行過一次調(diào)查:83.3%的學生承認寫過“撒謊”作文。導致作文造假現(xiàn)象的原因,是日常的作文教學中,對于作文的真實性原則沒有足夠重視。比如,學生作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給媽媽洗腳”“扶老爺爺過馬路”等描述,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老師會對真實性進行核實?甚至有的時候,學生在作文中說了真話,反而會因觀點不符合主流價值觀受到批評,被扣分。
我請教過幾位教師,撰寫“學雷鋒做好事”的命題作文怎么打分?有的說,作文主要是考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是考道德品質(zhì),即使寫的是假事,扣個兩三分就可以了。有的則感到糾結(jié),說尚需深入研究,不宜下結(jié)論……我聽了很詫異,作文的評分標準是作文的導向標,連老師在這一問題上都沒有達成共識,學生該怎么辦呢?
創(chuàng)作可以高于生活,但要源于生活。好的作文,必然是以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和思考為前提的。反過來,強調(diào)作文的真實性原則,也可以倒逼學生深入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從死讀書、讀死書的怪圈中擺脫出來。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