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新華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上海的城市空間在不斷拓展,也在不斷增高,都市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提升,在硬實力的投入和打造上不斷增強,但在城市軟實力上,其重要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重視。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更偉大”,城市軟實力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也有很多表現(xiàn)的載體,人、物、實、虛……從城市的建設角度尋找城市精神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中國古典的城市格局是里坊制,講求禮儀秩序,追求安全和便于管理,是一種偏封閉、偏保守的空間格局。上海開埠后成為了多種文化的交匯點,在舊有的老城廂外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間,其中又引入了現(xiàn)代意義的公園、廣場等空間形態(tài),產(chǎn)生了豐富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上海的里弄就是一種中西合壁的建筑形式,圍合式布局有傳統(tǒng)里坊的形,但面向城市的界面可以打開做商業(yè)。活躍的城市空間更符合現(xiàn)代都市的發(fā)展要求,多元文化的碰撞產(chǎn)生了有別于傳統(tǒng)城市結構的更加新型開放的空間形態(tài),從而孕育產(chǎn)生了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這是上海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上海重要的都市特色和特征。
新時代賦予上海這座偉大城市以新的重大使命,要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被稱之為“魔都”的上海,提高城市軟實力是重要的前提也是重大的任務。作為城市軟實力的內(nèi)核所在,都市的格局、空間形象與城市精神和品格的塑造息息相關,我們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前瞻的思考來探索城市建設的方向。
更加開放的都市空間
曾幾何時,越來越多的圍墻被筑起,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城市空間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上海在全國率先提出破墻透綠的舉措,打破了封閉的隔離,讓綠色共享,讓城市面貌更加開放,這是發(fā)展理念上的重大進步。面向新時代,我們還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來彰顯這份都市精神,上海的城市空間特別是公共空間應進一步開放。從“透”到“開放”將是理念的又一次飛躍。
更能激活的都市空間
在城市空間中取消隔離,更加開放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開放的空間要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城市活力從而促進城市的發(fā)展。一個公園,在城市中的定位不僅僅是帶來綠色,而是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公共活動和休憩的場所。讓城市空間更積極、更多元、更具創(chuàng)新活力,就需要打造更多的“城市客廳”,開放、豐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間能更好地促進交流。一座開放的都市才是國際化的城市,一座不斷創(chuàng)新的城市才是更具生命力的城市。
更有溫度的都市空間
城市空間應更多地為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和舒適?!耙唤缓印毖匕敦炌üこ虨樯虾9部臻g的打造和品質(zhì)提升樹立了標桿,成為了新的城市名片。未來上海的城市空間應更加注重系統(tǒng)性體系化的打造,不僅僅有市一級的標桿項目,也要有區(qū)域的標桿項目,更應有家門口的項目,使城市公共空間更貼近生活、以人為本、注重細節(jié),成為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如囿于現(xiàn)行的法規(guī),在城市綠化景觀中建筑和構筑物的數(shù)量占比很小,但由于上海梅雨季、酷暑期等不良氣候較多,缺少擋雨遮陽設施后,不良氣候下活動的舒適性大大降低,影響了公共場所的使用效率和百姓的獲得感。讓上海的城市空間更有溫度、更好地服務于百姓,就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優(yōu)化調(diào)整,踐行“人民城市”理念。
更富特色的都市空間
上海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成為了城市標簽,濱水空間、工業(yè)文明等也都是上海文化中重要的特色。進一步發(fā)掘好上海的文化資源,要在城市空間打造中形成獨具魅力的都市形象特征,才能講好“上海故事”。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建工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