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嚴雅琪 李強 沈勁夫
摘要: 針對皮服起源的問題,文章運用古漢字字源學(xué)、古文獻及考古發(fā)現(xiàn)三維印證的方法,從原始皮革的處理方法、原始服裝的皮革屬性、原始皮服的形制三方面展開分析,得到皮服是人類的初服的觀點。研究表明:原始人類運用“吹氣剝皮法”與“口鞣皮革法”等來處理皮革,為皮服的制作提供物質(zhì)準備;甲骨文“衣”與“裘”字形比較及篆體“褐”的會意構(gòu)字規(guī)律,至少在邏輯上證明了原始服裝的皮質(zhì)屬性;原始皮質(zhì)腰帶是服裝起源的原點,它是一種有效的攜帶工具,而真正意義上原始皮服形制為“貫頭式”或“披掛式”,它為紡織面料服裝的發(fā)展奠定形制上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 皮服;甲骨文;字源學(xué);服裝起源;三維印證;古文獻
中圖分類號: TS564;K877.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07009405
引用頁碼: 071203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7.015(篇序)
Study on the origin of leather clot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ymology of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LI Bin1a,b, YAN Yaqi1a, LI Qiang1c, SHEN Jinfu2
(1a.School of Fashion; 1b.Wuhan Textile and Apparel Digi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1c.Editorial Department of Fashion Guide,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073, China;2.School of Ar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origin of leather cloth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verification method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etymology, ancient books a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the original leather, the leather properties of the original clothing, and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leather clothing to obtain the view that leather clothing is the initial clothing of human. The study showed that, primitive humans used "blowing stripping method" and "mouth tanning method" to deal with leather and provide material prepar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leather clothing. The comparison of "garment" and "leather"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rule of semantic word formation of seal character "brown" at least logically proved the leather properties of the original clothing. Primitive leather belt is the origin of clothing, and it is an effective carrying tool. In the true sense, the original leather clothing is shaped as "crosshead-style clothing" or "draped-style clothing", which lays the shap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ile fabric clothing.
Key words: leather clothing;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etymology; origin of clothing; three-dimensional verification; ancient books
收稿日期: 20210107;
修回日期: 20210616
基金項目:
作者簡介: 李斌(1979),男,博士,主要從事服裝設(shè)計、服飾藝術(shù)與文化的研究。通信作者:沈勁夫,副教授,shenjinfu@sina.com。
服裝起源問題是服裝史學(xué)界無法回避的問題,學(xué)術(shù)界從其面料來源與動機兩方面形成了眾多學(xué)說。從服裝面料來源角度看,有卉服說與皮服說之爭[1];從服裝起源的動機角度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由實用功能的需要所引發(fā)的服裝起源學(xué)說,如護體說、保暖說等;二是由心理需求所引發(fā)的服裝起源學(xué)說,如巫術(shù)說、審美說、性吸引說、遮羞說、標識說等[2]。很顯然,這些學(xué)說均是不同學(xué)科的學(xué)者站在各自的知識背景下,提出的有關(guān)服裝起源的學(xué)說,具有某些合理性。然而,站在科技哲學(xué)的角度上看,服裝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非常關(guān)鍵的科技因素之一,它是原始人類從文化向文明躍遷的促進力量。筆者認為,不能站在動因分析的基礎(chǔ)上去解釋服裝產(chǎn)生的原因,動因分析必然會帶有嚴重的輝格(以今觀古的立場)解釋,而價值分析則可以在輝格與反輝格(以古觀古的立場)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消弭輝格的影響,返回到遠古人類的生存場域,科學(xué)地解釋服裝產(chǎn)生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何解構(gòu)遠古人類的生存場域成為服裝起源研究的關(guān)鍵,遠古歷史記載的神話性及服飾文物的缺憾性必然導(dǎo)致研究者難以真實地還原遠古人類的生存場域。然而,中國古文字中甲骨文、金文、篆文前后相繼,特別是其中造字方式中蘊含著大量服裝起源的重要信息,它是研究遠古時期中國服裝起源及其文化不可多得的信息寶庫。筆者傾向于陶園等[3]的“服裝起源于攜帶工具的需要”的“勞動說”,以及沈從文[4]的服裝起源“皮服說”的觀點,因此,本研究擬從古漢字中原始皮革處理方法、原始服裝皮革屬性、原始皮服形制分析三個方面對服裝起源勞動說與皮服說進行補強式與引發(fā)式研究。
1 古漢字中皮革處理的相關(guān)信息解析
甲骨文中蘊含著大量與皮毛處理相關(guān)的工藝信息,能窺視到上古時期祖先加工皮毛的情形。筆者認為,甲骨文皮革處理相關(guān)的文字(表1)均與“”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首先,甲骨文“”字形上有兩種解釋:1)身體蜷縮的人“”張著大口慘叫“”,表達了人因遭受剔肉剝皮的酷刑而慘叫;2)表達剝?nèi)~F皮時,先在獸腿部割開一道口子“”,然后從開口處吹氣,使得皮肉分離“”,再用刀劃開。筆者
傾向于第二種解釋,理由有二:一方面,吹氣剝皮法目前還可能在農(nóng)村及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見到,筆者童年時在湖北農(nóng)村也曾見到過用這種方式將屠宰后的豬剝皮;另一方面,這種剝皮的方法在清初蒲松齡(1640—1715年)寫的《狼三則·其三》的故事中也出現(xiàn)過,屠夫暮行遇狼躲入田間休息處,“狼自苫中探爪入……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由此可見,“吹豕之法”就是吹氣剝皮法,同時它也是漢族傳統(tǒng)的剝皮手法,最后蒲氏還發(fā)出“非屠,烏能作此謀也”的感慨;其次,從字形上看,“”按左右結(jié)構(gòu)展開非常像左“”右“(抓?。?,即將屠宰吹氣后的獸類皮肉分離,即剝皮。事實上,《說文解字》中對皮的解釋為“皮,剝?nèi)~F革者謂之皮”,似乎也能輔證這一點;再次,金文“”字表達了用“(雙手)”去除獸類皮上的毛;最后,從人類技術(shù)發(fā)展史的角度看,與“皮”相關(guān)處理應(yīng)當(dāng)最先施加在動物身上,而非人類自身,施加在人類身上要等到階級社會才有可能大規(guī)模使用。因此,遠古時期皮革相關(guān)的處理均是在動物身上進行的。
事實上,考古學(xué)發(fā)現(xiàn)也證明了人類早在上萬年前,就開始了對皮毛的使用。如在法國南岸的阿瑪他地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把40萬年前的骨錐,服裝史學(xué)界普遍認為,它是原始人類進行獸皮拼接的最早工具。又如在12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與距今3.5萬年的克羅馬農(nóng)人的活動遺跡中,均發(fā)現(xiàn)過石質(zhì)刮刀[5]13。刮刀的出現(xiàn)說明了原始人類已經(jīng)具有刮取皮毛和骨頭上的碎肉與脂肪的工具,皮毛加工技術(shù)有了一定的發(fā)展。此外,中國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與山西峙峪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骨針。骨針的發(fā)現(xiàn)反映原始人類開始使用纖維進行紡紗線,用于縫輟皮料。通過對山頂洞人骨針直徑的測量可知,最粗部分的直徑為3.1~3.3 mm。毫無疑問,山頂洞人的石刀無法切割出直徑小于3.1~3.3 mm的皮帶,而動物的毛與植物纖維的直徑遠低于3.1~3.3 mm,它們基本都是微米級[6]。由此可知,早在40萬年前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皮毛的使用,通過骨錐與皮條有了簡單的皮革連綴工藝,說明在紡織品還未出現(xiàn)的時代,原始人已經(jīng)開始通過骨針使用纖維紗線進行毛皮服飾的縫制。
此外,成語“茹毛飲血”驗證了原始社會口鞣皮革方式的存在?!叭忝嬔闭Z出《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庇纱丝芍叭忝嬔北境鯌?yīng)該為“飲血茹毛”。筆者對此一直疑惑不解,既然原始人吃著野獸的肉,喝著它的血,為什么還要用口含著野獸的皮毛?“菇毛”本質(zhì)是原始人對毛皮加工處理的一種方法,它其實是用物理和化學(xué)的方法對皮毛進行柔化處理的過程。一方面,原始人通過物理的方法對皮毛進行揉、捏、搓等對其柔軟度加以改善,同時,他們在物理方法的基礎(chǔ)上加上了一些不知其本質(zhì)的化學(xué)方法。如因紐特婦女通過牙齒啃咬的辦法使毛皮柔軟[5]22。事實上,用牙齒咬嚼皮板,使其變軟的過程中,人體唾液與皮質(zhì)必然會發(fā)生一定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正常人體唾液的pH值在6.6~7.1,還含有唾液淀粉酶、黏多糖、黏蛋白、溶菌酶、鈉、鉀、鈣等。無論唾液的pH值呈弱酸性或弱堿性,均能對皮革產(chǎn)生類似酸鞣或硝鞣的效果。毫無疑問,口溫、唾液、咬嚼就形成了復(fù)雜的物理化學(xué)作用,使得動物的毛皮達到一定的軟化效果。另一方面,中國古籍中也有原始人用口來處理皮毛的記載,如宋代學(xué)者羅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言:“古初之人,卉服蔽體。次民氏沒,辰放氏作,時多陰風(fēng),乃教民搴木茹皮以御風(fēng)霜?!彪m然《路史》中持服裝起源于卉服的觀點,但卻提及“茹皮”之事。辰放氏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其所處的年代是中國的原始社會時期?!板耗救闫ぁ敝绣耗炯窗稳渲?,將生皮支撐張開并陰干形成干皮,然后用牙齒對干皮進行啃咬,達到柔化干皮以便服用的目的。又如《玉篇》:“茹,柔也?!背浞址从沉恕叭忝嬔薄板耗救闫ぁ北举|(zhì)是對皮毛柔化處理的事實。
2 古漢字中原始服裝皮革化的解析
古漢字中存著一些原始服裝皮革化文字信息,主要可以從甲骨文“衣”與“裘”字形比較、篆體“褐”(表2)的會意構(gòu)字規(guī)律中窺見一二。一方面,從甲骨文“衣”與“裘”的字形比較可以看出,“裘()”是“衣()”表面有毛()的服裝,那么在原始社會古人還沒有織造類似毛皮的起絨織物技術(shù)的前提下,有毛的衣是裘,那么衣必然是革,即皮質(zhì)的。事實上,中國古文獻中也有大量關(guān)于服裝最初材質(zhì)的記載,均指向皮毛。如《禮記·禮運》中古人“茹毛飲血”的記錄,又如《韓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p>
另一方面,從甲骨文“衣()”與篆體“褐()”構(gòu)字方式的比較來看,甲骨文“衣()”是象形文字,篆體“褐()”則是會意字,反映了“褐()”的出現(xiàn)要晚于“衣()”。否則“褐()”字的結(jié)構(gòu)就不會用會意的方式來指稱這種類型的衣物,即用“藤()”為原料制成的“褐衣”。通過對甲骨文“衣”“裘”及篆體“褐”的比較分析,深刻反映了衣最初的面料必然是以皮毛為主,否則“褐()”字不可能采用會意的構(gòu)字方法來表達。因此,通過甲骨文“衣”與“裘”字形比較、篆體“褐”的會意構(gòu)字規(guī)律分析,至少在理論上驗證了衣最初的皮毛屬性。
3 原始皮服的形制分析
原始皮質(zhì)腰帶是服裝起源的原點,它曾充當(dāng)過攜帶工具,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與發(fā)展;原始皮服的形制可以從甲骨文“(帶)”字的結(jié)構(gòu)窺見其發(fā)源,其真正的形制可以從成語“天衣無縫”中得到啟示。
3.1 原始皮質(zhì)腰帶攜帶工具的功用是皮服起源的開始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皮革曾經(jīng)起到過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原始皮質(zhì)腰帶的出現(xiàn),則是人類從蒙昧躍遷到文明的起點。眾所周知,制造工具是人類脫離靈長類動物的重要標志,隨著人類工具的增多,有效地攜帶成為當(dāng)時人類最大的技術(shù)困境。當(dāng)原始人類開始有意識地用石刀將動物的皮革切割成帶狀,人類文明的進程又加快了一步。皮質(zhì)腰帶的出現(xiàn)就能解決攜帶工具的需要,通過串聯(lián)或包裹的方式可以將小件的石器、木器或骨器有效地攜帶。因此,原始皮質(zhì)腰帶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攜帶工具的工具,它是服裝產(chǎn)生的原點,也是服裝起源勞動說的基準點。篆文“裹”與金文“佩”“掛”(表3)反映這一種遺存,可知原始的“(衣)”最初是一種包裹工具,并不是特指人身上所穿的衣,包裹人或物的都可能被稱為“衣”;佩是將“(巾)”懸掛于人的腰間,作為動詞而存在;“(掛)”則是將石制的工具系掛起來。毫無疑問,在包裹、系掛時必須要用到帶,而原始人最初使用的帶是皮質(zhì)的可能性極大。簡而言之,衣最初是包裹之物,而皮質(zhì)腰帶則是人所特有之物,只是在服裝發(fā)展融合過程中,原本核心的部件逐漸退居于次要位置。
3.2 “天衣無縫”式結(jié)構(gòu)啟示了原始皮服的形制
作為遠古人類攜帶工具的原始皮質(zhì)腰帶曾經(jīng)是服裝起源的原點,“(帶)”字的甲骨文由“(前巾)”與“(后巾)”加上“(前巾和后巾之間有扣結(jié)的皮條)”組成,反映了原始皮質(zhì)腰帶加上前后巾構(gòu)成服裝原始實際的形制,其作用是為了有效安全地攜帶尖銳的工具[2]。但是那時還沒有出現(xiàn)“衣”或“服裝”的稱謂,算不上成形的原始皮服形制。筆者認為,“天衣無縫”式的服裝形制可能是真正意義上原始皮服的形制。成語“天衣無縫”語出北宋《太平廣記》卷六十八郭翰條目,對織女所穿的天衣進行如下描述:“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謂翰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每去,輒以衣服自隨?!笔聦嵣?,“天衣無縫”揭示了原始皮質(zhì)服裝形制上是無需縫制的。首先,紡織面料最原始服裝的形制是“天衣無縫”式。毫無疑問,織女的形象必定是出現(xiàn)在紡織技術(shù)發(fā)明之后,否則“織女”的稱謂就不合理。最原始的紡織面料服裝形制是貫頭衣或披掛服,據(jù)辛店彩陶上見到的剪影式人物形象(圖1)推測,當(dāng)時的古人織出兩個身長的布料,相疊后在疊痕中間挖一個圓洞,穿時可將頭從中伸出,前后兩片,以帶束之成貫口衫[7]。因此,原始社會時期的服裝符合“天衣無縫”的形制。此外,披掛式也能實現(xiàn)“天衣無縫”,雖然早在山頂洞人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骨針,只能說明人們已經(jīng)知道運用縫制的手段來拼接面料或縫補衣物,并不能肯定原始人已經(jīng)掌握了模塊化的制衣手法。古羅馬服裝中的托加就是一種典型的披掛式服裝,充分說明技術(shù)與運用之間存在著巨大的代溝。
紡織面料最原始的服裝形制為貫頭式或披掛式,充分說明了比紡織面料出現(xiàn)更早的原始皮質(zhì)服裝形制上也是無需縫制的。根據(jù)馬家窯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舞蹈紋彩陶盆的時代分析及舞者服飾(圖2)可知,它們的時間次序為:流失在日本的史前舞蹈紋彩陶盆→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牛門洞村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與甘肅省武威市新華鄉(xiāng)磨咀子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之間)→青海省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半山與馬廠類型之間)[8]。很明顯,流失在日本的舞蹈紋彩陶盆與青海上孫家寨出土舞蹈紋彩陶盆中舞者形象為頭飾似是發(fā)辮或飾物,尾飾為腿旁翹起的尖狀物。舞蹈史學(xué)界一般認為,頭飾與尾飾為鳥羽所制。然而,頭飾采用鳥羽容易理解,將其插入到發(fā)髻上就能輕易做到,而尾飾采用鳥羽既麻煩又很難達到舞者尾飾方向一致的情況。因此,筆者傾向于紡織史學(xué)界田自秉[9]對舞蹈者的發(fā)式和服飾的看法:“頭上有辮發(fā)……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個人物的體側(cè)都有一尾狀物,大約是模擬動物的一種裝飾?!惫P者認為,流失在日本的舞蹈紋彩陶盆與青海上孫家寨出土舞蹈紋彩陶盆中舞者身著皮服的可能性最大。首先,模擬動物的裝飾直接運用動物的皮毛容易辦到,直接將整塊動物的皮革或皮毛(包括尾部)通過捆扎與披掛的方式就能做到;其次,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類型舞蹈紋彩陶盆中的舞者衣著形象的嬗變,反映了該時期衣著面料從皮毛到紡織面料的轉(zhuǎn)型。據(jù)考證,隨著馬家窯文化的農(nóng)業(yè)定居生活的提高,紡織業(yè)已經(jīng)得到長足的進步,紡輪與骨針等紡織生產(chǎn)工具在馬家窯遺址中普遍發(fā)現(xiàn),有的遺址出土的數(shù)量相當(dāng)可觀,充分證明了這一情景[10]。逐漸擺脫了以動物皮毛為主作為服裝面料的現(xiàn)狀,甘肅牛門洞、磨咀子、青海宗日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就已經(jīng)沒有尾飾,同時舞者人數(shù)增加到9~13位,充分說明紡織技術(shù)的提高促進了衣料的轉(zhuǎn)型和人口的增加。
4 結(jié) 語
針對服裝起源問題中面料與形制的問題,筆者贊同陶園等提出的研究方法,即運用古漢字字源學(xué)對遠古人類生存場域進行情景分析,并結(jié)合古文獻與考古實物進行三維印證的方法做深入式的補充研究?;诜b起源于攜帶
工具的核心觀點,站在古漢字字源學(xué)的視角下,本研究分別從原始皮革的處理方法、原始服裝的皮革屬性、原始皮服的形制三個方面展開論證。從原始皮革的處理方法上看,原始人類利用石質(zhì)刀、刮刀、骨錐等運用“吹氣剝皮法”與“口鞣皮革法”等獲取與處理皮革,為皮服的制作提供物
質(zhì)準備;從原始服裝的皮革屬性上看,甲骨文“衣”與“裘”字形比較、篆體“褐”的會意構(gòu)字規(guī)律能夠輔證原始服裝的皮革化的趨勢;從原始皮服的形制上看,甲骨文“巾”與“帶”的形態(tài)雖然提供了原始皮服推測的基準點,但真正意義上皮服形制應(yīng)為“貫頭式”或“披掛式”,它們是在紡織技術(shù)發(fā)明之前較科學(xué)與合理的皮服形制。
參考文獻:
[1]容觀瓊. 釋“島夷卉服, 厥篚織貝”: 兼談南方少數(shù)民族對我國古代紡織業(yè)的貢獻[J]. 中央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 1979(3): 56-60.
RONG Guanqiong. Explanation of " Dao Yi Hui Clothing, Jue Fei Zhi Bei ": also on the contribution of southern minorities to Chinese ancient text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1979(3): 56-60.
[2]李斌, 楊振宇, 李強, 等. 服裝起源的再研究[J]. 絲綢, 2018, 55(9): 98-105.
LI Bin, YANG Zhenyu, LI Qiang, et al. A further study on the origin of clothing[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9): 98-105.
[3]陶園, 于偉東. 基于工具攜帶作用的服裝起源研究[J]. 絲綢, 2015, 52(5): 71-75.
TAO Yuan, YU Weidong. Study on origin of costume based on functions of carrying tools[J]. Journal of Silk, 2015, 52(5): 71-75.
[4]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SHEN Congwen. Ancient Chinese Costume Research[M].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2011.
[5]黃向群. 中國皮草工藝[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15.
HUANG Xiangqun. Chinese Fur Technology[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2015.
[6]于偉東. 紡織材料學(xué)[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1996.
YU Weidong. Textile Materials[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1996.
[7]華梅. 中國服裝史[M]. 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1989.
HUA Mei. History of Chinese Clothing[M].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89.
[8]藍凡. 中國史前舞蹈紋彩陶盆的新考釋[J]. 民族藝術(shù)研究, 2020, 33(6): 75-87.
LAN Fan. New examination of prehistoric painted pottery with dance pattern in China[J]. Ethnic Art Studies, 2020, 33(6): 75-87.
[9]田自秉. 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M].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1985.
TIAN Zibing.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History[M]. Shanghai: Orient Publishing Center, 1985.
[10]任式楠, 吳耀利. 中國考古學(xué): 新石器時代卷[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10: 324.
REN Shinan, WU Yaoli. Chinese Archaeology: Neolithic Volume[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10: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