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梅,王鐵軍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59)
2016-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2017年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各門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tǒng)一[2]。
“機械設計”是機械類本科生的核心專業(yè)基礎課程,也是學生最先接觸的、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在教學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設計通用零件的方法,具備處理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3]。
當前,“機械設計”教學過程中普遍側重于專業(yè)基礎知識的教授與傳承,而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領方面存在很大不足,缺乏對學生職業(yè)道德建設以及愛國奉獻精神的教育。因此,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如何把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思政元素融入“機械設計”課程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價值,開展“潤物細無聲”式的育人教育[4],讓“機械設計”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任務。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建設者,必須把育人意識、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機制融會貫通、統(tǒng)籌協(xié)調,積極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2.1.1 強化任課教師育人意識
強化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建設,明確自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的職責。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提升育人理念,從教育教學能力到一言一行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榜樣。
2.1.2 提升任課教師的思政知識素養(yǎng)
提升任課教師思政學科知識素養(yǎng),一方面,要積極參加有針對性的專業(yè)學術訓練,通過理論學習提升自已的政治素養(yǎng);另一方面,任課教師要加強與思政理論課程教師的溝通交流,豐富自身的思想政治專業(yè)知識。
2.1.3 任課教師要努力學習和掌握教育教學理論
任課教師要主動學習和鉆研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思政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結構等,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理論素養(yǎng)。
2.2.1 挖掘“機械設計”的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無縫引入思政教育
“機械設計”課程中有很多蘊含思政元素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并開展有效的教學。
例如,“機械設計”總論中,介紹各種現(xiàn)代設計方法,其中的綠色設計原則被公認為“3R”原則,可以無縫接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內容,引導學生考慮如何建設美麗新中國;疲勞強度章節(jié)介紹疲勞損傷累積假說(Miner法則)時,零件每工作一次,會造成一點點損傷,累積到一起直至最后失效,這一內容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完美體現(xiàn);介紹齒輪傳動失效時,若一個輪齒斷裂,則整個齒輪報廢,很好地體現(xiàn)了個人與集體關系,集體是齒輪,個人是其中的一個輪齒,當個人思想出現(xiàn)偏差,素質達不到整理要求和標準時,則會影響整個集體的發(fā)展;在講授滾動軸承配合基準時,滾動軸承外圈采用基軸制,內圈基孔制,均以軸承為基準,這是因為滾動軸承為標準件,作為普通學生在生活學習中要向標準看齊、向榜樣學習,作為黨員要做好“四個意識”中的看齊意識。
螺栓連接章節(jié)中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點如表1所示,更多的思政元素有待進一步挖掘。
表1 螺栓連接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點
2.2.2 結合機械發(fā)展史開展思政教育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許多古代專用機械的設計和應用,均有獨到之處。例如,在齒輪傳動章節(jié)教學中,介紹東漢時期的“水排”(通過應用齒輪和連桿機構,實現(xiàn)了水力鼓風煉鐵,如圖1所示)和晉代的“連磨”(通過齒輪系的應用,用一頭牛即可驅動八臺磨盤,如圖2所示);在楔鍵連接中,介紹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幾千年前就發(fā)明了使用木楔產生附加摩擦力來緊固被連接件。引入上述等實例,既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圖1 水排
圖2 連磨
然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機械設計非常落后,發(fā)展水平同發(fā)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結合機械史與國家歷史,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身上所肩負的責任。為了實現(xiàn)中國制造2025目標,需要學生發(fā)揮不畏困難的精神,去推動中國機械行業(yè)的發(fā)展,趕超世界發(fā)達水平。
機械發(fā)展史中還有很多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感人事跡,他們?yōu)樯鐣l(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卻往往默默無聞,不為人知。將這些事例引入課堂,塑造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勇于探索的勇氣和追求真理的決心。
2.2.3 結合《大國重器》《大國工匠》開展思政教育
《大國重器》中包含了國產航母、高鐵和大型飛機等眾多高端裝備。中國科學家及工程師為之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高鐵上使用的軸承屬于高速傳動件,具有轉速高、載荷大、沖擊強、可靠性高等特點,制作難度極大,技術被國外壟斷,一直是中國的軟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全部需要進口。為了實現(xiàn)國產化的目標,洛軸和哈軸等國內公司的工程師在無數次失敗中總結教訓,最終成功研制出國產化軸承。通過此例,可使學生明白十年磨一劍的工匠精神,也使學生更加深刻明白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
2.2.4 結合工程倫理意識培養(yǎng)開展思政教育
工程倫理是應用于工程學的道德原則系統(tǒng)?!皺C械設計”課程主要涉及通用零件設計的基本理論,如齒輪、軸承和螺栓連接等被廣泛應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零件雖不起眼,然而一旦出錯就會造成大事故。在課程教學中,可以在適當的章節(jié)介紹一些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培育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如1990-06-10英國航空的BAC1-11飛機,在高空飛行中風擋爆裂,事故原因是維修工程師挑選部件時多以肉眼經驗的“盡量相似”選擇了比原配小的用來固定風擋的螺釘。與整架飛機相比,小小螺栓看起來微不足道,關鍵時刻卻是致命的。
再如2017年,印度尼西亞的一次軍演中,高射機關炮中調整俯仰部位的一個小齒輪出現(xiàn)了問題,指向了正在演習的士兵們,15人因此遇難。通過引入上述慘痛的教訓事例,培育學生工程倫理意識,身為一名工程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yè)操守、高度的責任感和認真細致的態(tài)度。
“機械設計”實施課程思政是在原有專業(yè)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上,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發(fā)揮其價值引領功能。因而需要創(chuàng)新融入隱性課程思政教育內容的課程考核方式。課程隱性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可能立竿見影,考核方式應采用動態(tài)方式,實時記錄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建立成長檔案并保存下來,在規(guī)定時間內總結分析其行為表現(xiàn),檢測課程隱性思想教育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機械設計”課程應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也關注過程。形成性考核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基礎上,通過問卷、作業(yè)、課程論文等方式對學生所學章節(jié)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認識程度、專業(yè)內容掌握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核,分析其知識掌握和思政教育效果并存檔,動態(tài)記錄其專業(yè)知識和思政教育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終結性考核是在期末,全面、綜合考核課程專業(yè)知識,以考查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課程思政就是要充分發(fā)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貫穿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5]。“機械設計”課程思政以專業(yè)知識為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靈魂和主線,依照課程教學標準,挖掘課程育人資源,從中提煉出愛國情懷、法制意識、社會責任、敬業(yè)愛崗、時代擔當等時代、社會正能量元素并融入課程教學中,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成才,使專業(yè)課程學習不僅讓學生學會從事某種職業(yè)的專業(yè)技能,還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