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潔
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一件名為“子仲姜盤”的特殊青銅器展品,它既是春秋早期的盥洗用具,又是一位浪漫體貼的丈夫送給愛妻的禮物。
公元前700年春秋時期的一天,晉國一個叫仲姜的貴族婦女正準備吃飯,兩個仆人先侍候她洗手,一人持匜(一種類似水瓢的青銅器)倒水,一人托盤接水,這就是當時貴族階層盛行的“沃盥之禮”??粗魉p瀉入盤中,仲姜不由地露出了如花笑靨。原來,那件盛水的青銅盤大有乾坤,是丈夫特意為她定做的,盤底所鑄的若干立體小動物,水鳥、魚、青蛙等無不精雕細琢,栩栩如生。這還不算,子仲姜盤的絕妙之處在于它們下方都安置了隱秘的垂直軸,可以在水流下原地旋轉(zhuǎn)360度!這么精美有趣的青銅盤,就是在現(xiàn)代也令人嘆為觀止。
2020年8月,子仲姜盤的一張CT影像首次在中央電視臺上公布。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周亞分析說,通過盤內(nèi)壁的銘文來判斷,它是一件愛情的信物。銘文分六行,共三十二字:“隹六月初吉/辛亥大師作/為子中姜沫/盤孔碩且好/用祈眉壽子子/孫孫永用為寶?!币馑际钦f,六月初吉辛亥的這一天,晉國的一個大師(官職名稱)為妻子仲姜做了這件既大又好的盤,用來祈求長壽,希望后世子孫能夠永遠使用和珍藏。
子,是妻子;仲,是老二,該女子在娘家排行第二;姜,是該女子的姓氏。在古代,宴請賓客或進行祭祀活動時總少不了音樂,晉國司職禮樂音律的大夫稱之為“師”。這位大師雖然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卻懷著對妻子的濃濃愛意,為她精心制作了這件前所未有的青銅器極品,刻下了一段流傳千載的真情告白。
子仲姜盤高18厘米,口徑45厘米,重12.4千克,折沿,淺腹,圈足,整器風格質(zhì)樸渾厚,造型典雅,鑄工精良。圈足下有三個老虎形的底座,大大的嘴巴、圓圓的眼睛,正扭頭回望,十分可愛。盤壁左右兩側(cè)設(shè)有一對寬厚的副耳高聳,其外側(cè)飾有云紋,前后各攀有一條探頭望向盤內(nèi)的立體角龍,曲體卷尾,憨態(tài)可掬。
子仲姜盤的盤內(nèi)共鑄造了31個水族動物,有水鳥、魚、青蛙和烏龜?shù)?,其?0個淺浮雕,11個立體圓雕,按一定規(guī)則交錯排列成5圈。最令人稱奇的就是這些平均長度僅6.5厘米的圓雕小動物了:一只頭戴頂冠的雄水鳥昂首振翅,雄踞中央;邊上四尾池魚悠然游弋,魚鱗清晰可辨;外圈四只雌水鳥微微仰頭,還有兩只青蛙作蹲伏狀。一遇水流沖擊,這些小精靈就會各自歡快地旋轉(zhuǎn)起來,仿佛生命瞬間被喚醒,把冰冷的青銅器盤變成了一處生機勃勃的仲夏荷塘。
這些精巧的動物造型是與盤體分開鑄造的,先鑄造出盤體連同有蘑菇頭的垂直軸,軸上涂一層勻薄的泥料,再合上圓雕動物的陶范,從而分鑄出每個動物,最后去除這層泥料,動物方可自由轉(zhuǎn)動。在合范澆注高溫銅液時,如何保持泥料不脫落變形(避免動物與垂直軸粘連),以及較薄的盤心不漏水,實在是高難度的技術(shù)問題。子仲姜盤完美地解決了這些難題,代表了春秋時期青銅器的最高工藝水平。
流水叮咚,伴隨青銅魚獸旋轉(zhuǎn)圓舞;清波粼粼,映出佳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份繾綣摯愛,無論時光過去多少年,依然讓人心馳神往。2700年過去了,晉國大師和夫人仲姜的愛情卻不曾隨風而逝,同這件子仲姜盤一起,鐫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