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教學活動,本人任教的是朝氣蓬勃、天真活潑且?guī)в兄蓺獾某踔猩?,如果把語文課教得比較機械、僵化,或波瀾不驚,淡而無味,那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走出一條高效之路,需要不斷探索實踐,我從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課堂中的激情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文章大多是精品名作,我們品讀時一定要品味出文章蘊含的豐富情感,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應該滿腔激情,對學生充滿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讓他們很快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與作者、作品人物進行情感交流,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
一、以文本選擇注入學生興趣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期待視野與文本之間呈現(xiàn)出兩種情況:一種表現(xiàn)為順應,另一種表現(xiàn)為受挫。如果學生的心理期待與文本之間有一段距離,比如對本文結構、內(nèi)涵接受產(chǎn)生陌生、阻礙甚至排斥,則會引起學生接受心理上的困惑、疏離,這就是感情的受挫。因此,文本的選擇對于期待視野的培養(yǎng)十分重要。當文本低于學生的期待視野,就引不起他們的興趣。相反,如果文本超越了他們的期待視野,同樣也引不起興趣。只有處于期待視野的邊緣,學生讀起來既陌生又熟悉,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相近,卻又有一定的距離,這樣的文本則會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選擇那些能使學生的期待視野與之相順應的文本,避免因文本的選擇不當而導致學生的排斥。
記得我在教學時,了解到學生的閱讀范圍大都局限在青春文學作品。例如郭敬明的《幻城》韓寒的《他的國》等。如果一味地排斥和拒絕,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學生也不會心悅誠服。于是,我用拿出三周時間和學生一起讀“80后”作家的代表作品,特別抽出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對“80后”代作家的作品進行探討,由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然后,我拿出之前寫好的一篇關于“80后”文學的文章,陳述我的觀點,“80后”相對于他們的父輩,在“追求自由的腳步”,“追尋自我的張揚”,“尋覓愛的征程”上的確是大放異彩,但不可否認的是“80后”初期的文學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既讓學生覺得教師尊重了他們的閱讀,又使學生對青春文學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熱情,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奠定了基礎。
二、文本留白,給學生想象權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比知識重要”?!缎抡n標》中提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要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放飛學生的想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象外之象,韻外之意”說的就是文本語言留白帶來的無盡魅力,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留白,讓學生去想象。如在教學《春》時,每欣賞完一段美麗的春景后,我都讓學生閉目遐思,我讓學生想像小草偷偷地“鉆”出來,我讓學生想象花的顏色,花的芬芳,花的綻放,秋時的累累碩果……讓學生和春天“共長天一色”,讓學生在文本語言留白處的思維逗留,讓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作了一次天馬行空的快樂體驗,這是任何教學技術所不能達到的。王爾德曾說:“作品一半是作者寫的,一半是讀者寫的?!崩梦谋玖舭?,讓學生盡情馳騁于思維天地,這不能不說是對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造。
三、注重閱讀訓練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這也就是說閱讀教學是學生以文本為中介的閱讀活動過程?,F(xiàn)代教育理論揭示,閱讀不是讀者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是讀者(學生)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俺晒Φ拈喿x是一個創(chuàng)造過程,讀者和閱讀材料相互交流創(chuàng)造意義。”閱讀者與文本的交流是教師或其他人所無法代替的。如果學生沒有自覺閱讀的動機,沒有探究的激情,閱讀處于靜水狀態(tài),很難想象會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反之,學生在閱讀時投入激情由淺入深讀出文本的情感意蘊、形象、包括作者的構思等等,閱讀不是靜水狀態(tài)的死讀,動感的閱讀是步步深入,文本意境如動畫一般跳躍前進,每讀一次都是進入一個全新的閱讀境界,這種動感式的閱讀教學能彌補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缺陷,能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閱讀效率。
隨著閱讀深入,讀者對文本內(nèi)容的開發(fā)也有如一張未著墨的山水畫,通過反復的品玩,畫面上的溪水向你淙淙流來,春風向你微微吹拂,畫中的人物向你徐徐走來。閱讀也結就了一張動感的教學之網(wǎng),情感的體驗由閱讀的漸進而升華。閱讀由被動接受變成積極主動地探索,教學也更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