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潤茜 高凱旋 馬瑞華 富曉乾
摘要:高校學生黨支部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工作提供了堅實后盾,十九大以來,各大高校對“三會一課”制度建設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學生黨支部為例,針對當前獨立學院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落實現(xiàn)狀并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獨立學院 ? 學生黨支部 ?“三會一課”
“三會一課”制度是健全黨內組織生活、嚴格黨員管理、加強黨性教育的一項重要制度。高校學生黨支部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基礎,健全和規(guī)范了高校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對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學生群體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學生黨支部建設工作任務較重。下面,筆者調查了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太原校區(qū)的十個學生黨支部的“三會一課”落實情況,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
一、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現(xiàn)狀
1.支部班子思想認識不深刻,需要加強能力與水平
在思想上,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學生黨支部對“三會一課”制度的內涵認識不足,沒有深刻理解其重要性與必要性,把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當作一般工作來抓,甚至將其實施的內容、形式及相關活動簡化、異化,這對加強黨員的理論修養(yǎng)、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學生黨支部書記均是兼職,黨支部書記參加專業(yè)培訓、外出學習的機會少,普遍存在黨務工作能力不強、黨性修養(yǎng)不夠等問題,對支部“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的部署安排、推進落實不具體、不到位。
2.“三會一課”活動實效性不足
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活動大多重形式、輕效果。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內容缺乏吸引力,學生黨員缺乏參與感,也不積極發(fā)言討論;第二,支部書記沒有結合學生黨員實際開展主題教育,大多疲于應付,多會合并;第三,支部書記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等開展工作,受制于安全、經(jīng)費等問題,沒能讓學生接收到紅色革命的熏陶,志愿服務工作等活動開展得比較少。
3.缺少監(jiān)督考核與激勵機制
學院黨委對支部工作的檢查指導力度及深入程度不夠,常規(guī)檢查停留在支部檔案、會議記錄上,致使一些黨支部只做表面工作,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同時,評價考核機制不健全,缺少量化標準,支部“三會一課”工作沒有榜樣標桿,支部書記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對策
1.加強思想認識,提高干部水平
獨立學院全院上下都應將黨建工作納入學校黨政工作要點,把大學生黨建納入學校黨建的總體布局,為“三會一課”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廣大學生黨員應當樹立正確的意識,進一步認識“三會一課”制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優(yōu)秀的黨政工作隊伍是獨立學院學生黨支部建設的前提,獨立學院黨組織要抓好學生黨支部書記的選拔和培養(yǎng)工作。黨支部書記是支部建設的領頭羊,應以深厚的馬克思理論基礎為依托,具有飽滿的黨務工作熱情。同時,支部委員、黨小組組長是基層黨務工作的骨干力量,黨支部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支部委員的培養(yǎng)工作。
2.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
首先,全體黨員都應積極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靈活運用講授式、互動式、研討式等新型方法,增強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擴展黨員學習的途徑。其次,黨支部可以請專家來做報告,讓學生黨員觀看《榜樣》等具有教育意義的視頻,或者參觀紅色教育基地、參加志愿服務等,使黨員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和啟迪。最后,黨支部可以靈活運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建立網(wǎng)絡學習平臺,增強學生黨員的黨性。
3.完善監(jiān)督考核,健全激勵機制
獨立學院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自上而下的監(jiān)督制度,確?!叭龝徽n”取得實效。第一,獨立學院要配合校紀委,暢通黨員對黨支部委員的監(jiān)督渠道,加強過程監(jiān)督;第二,獨立學院要建立量化考核機制,對“三會一課”制度落實措施好的黨支部和黨支部書記進行表彰,建設模范黨支部,并將此作為黨支部書記評優(yōu)選先、干部選拔的重要依據(jù)。
三、結語
“三會一課”制度對落實獨立學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夯實黨員的責任意識、加強黨員黨風建設、嚴格考核評估黨員先進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全面推進獨立學院黨的政治理論教育、黨章黨規(guī)黨紀教育、黨的宗旨教育的制度保障。因此,全體黨員要共同努力探索,開創(chuàng)出“三會一課”制度與時俱進的新標準、新模式和新通途。
參考文獻:
[1]林小明.加強高校學生黨支部“三會一課”建設[J].黨政論壇,2018(4).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現(xiàn)代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