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角的雜草還在瘋長,卻遇不見幾個行走路過的腳步。傾頹的磚墻,掉漆的門窗,一個院子挨著一個院子,空空蕩蕩……
鄉(xiāng)村,或孤獨,或沉默,或廣闊。鄉(xiāng)村仿佛停滯了時間,卻終將令我們發(fā)現,那里才是夢里的地方。于是,鄉(xiāng)村愈顯珍貴,永遠地落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鄉(xiāng)村印記:留存風土的溫情
·籬笆·
籬笆是鄉(xiāng)村的另一種植物,是一道樸素的沒有處心積慮的屏障,是鄉(xiāng)村人心里的繽紛色彩。
籬笆是鄉(xiāng)村特有的景致,代表著鄉(xiāng)村的某種表情。
籬笆是敞開的,它的門往往用藤條纏繞,輕輕繞開藤條就能夠進入宅院。在鄉(xiāng)村,來者是客,沒有拒之門外的道理?;h笆遮擋的僅僅是那些不曉世事的雞狗,有頑皮一些的會跑到院子里糟蹋晾曬在地面的谷物,或毀了門前那一畦水靈的青菜,或推門而入在房屋后留下些惡作劇般的紀念。所以,鄉(xiāng)村的人便筑起了一道籬笆,疏朗敞開,低矮簡易,將那些偷偷溜出來在鄉(xiāng)村的路上玩耍的雞鴨,還有呆頭呆腦的貪吃的鵝都擋在了院子外。(選自《鄉(xiāng)村籬笆》,楊樹培)
·炊煙·
炊煙不但是莊稼人灶臺上開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濃淡隨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織的水墨畫。
早晨的炊煙風輕云淡,就像天邊薄薄的晨曦,清靈疏朗,昭示著莊稼人早飯的簡單。吃罷早飯。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農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開了序幕。
傍晚的炊煙是最美的,也最能體現農家生活的細致與溫馨,晚飯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莊稼人一天當中最悠閑的時候。莊稼人有個小習慣,就是越閑越吃,所以晚飯自然豐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會殺雞燒肉以示慶賀。因此,傍晚的炊煙是細水長流,從黃昏一直搖曳到夜幕降臨。(選自《炊煙是鄉(xiāng)村的水墨畫》,劉世河)
·河流·
童年最難忘的記憶,是故鄉(xiāng)的那條河。
夏天,大家在河中盡情嬉戲。時而魚翔淺底,時而蛟龍出海,你追我趕,常常流連忘返,哪里還顧得上家長的訓斥和老師的告誡。
冬季,除了堆雪人、打雪仗,孩子們更喜歡到一望無際的冰面上打滑跐溜或支冰車。打滑跐溜一般選擇有坡度的冰面,從上到下會滑出很遠。也有人會坐在爬犁上滑下去。但這些玩法常常為冰車族所不屑。冰車是一種東北地區(qū)小朋友特有的自制玩具,又叫單腿驢,結構簡單,驅動靈便。蹲在上面,穿行于白茫茫的世界,勢若脫兔,馮虛御風,愜意無限。(選自《故鄉(xiāng)的河》,李建臣)
·古井 石碾·
一口古井、一盤石碾、一口鐘。每一種物件都有著一定的象征義,代表著故鄉(xiāng)人善良淳樸的天性和強烈的集體觀念。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為年代久遠,村里的老人也無人能講得清它的來歷。好像它是個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長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見底。
故鄉(xiāng)的石碾與古井一樣,也久遠得不知來歷。也因為是唯一,所以它要晝夜碾動。(選自《故鄉(xiāng)眼》,凸凹)
傳統村落:用美麗留住認識她的人
住最原始的房屋,過慢節(jié)奏的生活,感受最質樸的風土人情,這成了傳統村落最迷人的價值。
城子古村(云南·瀘西)
1000多間冬暖夏涼的土掌房,首尾相接,左右相連,將家家戶戶連為一體。500多年來,幾百位村民在這個遺世獨立的小村莊里相親相幫,和睦相處,過著最質樸的彝族生活。
怒江霧里村(云南·丙中洛)
在晨曦中,新的一天緩緩拉開序幕。早飯時間,從田野上的座座小木屋中,飄出了裊裊炊煙,給整座村莊加上了一層自然的柔光濾鏡。早出晚歸的怒族居民日出日落,年復一年,看著這大峽谷中獨家珍藏的田園風光。
龍脊古壯寨(廣西·桂林)
龍脊梯田規(guī)模罕見,從河谷到山巔,從林邊到崖前,只要有泥土的地方就有梯田。梯田坐落在高山之中,錯落有致,與茂密的原始森林融合在一起。龍脊人民世代勞作,與大自然的一切和諧相處。
福建土樓(福建·漳州)
這些歷經幾百年風雨的土樓,是由客家人肩擔背挑建造起來的。山腳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羅棋布的一座座土樓,承載了多少家族的溫暖故事。
木梨硔村(安徽·黃山)
這座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村莊坐落在山脊上,終日與云海相伴。推開窗就是茫茫云海和懸崖峭壁的山間居所,簡直就是一座“云海山村”。
大汖村(山西·盂縣)
這是一個建在石頭坡上的古村,村民用黃土和碎石建成一棟棟黃色的小平房,順著山勢,錯落有致、層次分明。
新型鄉(xiāng)村:鄉(xiāng)村,換一種方式生長
心系鄉(xiāng)土,終究是中國人的本能。每一個鄉(xiāng)村的獨特個性,都能令今天的人感到驚喜,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設計者,用設計改造鄉(xiāng)村的容顏,也用美感和靈性重新喚醒鄉(xiāng)村。
杭州富陽東梓關村,在富春江的東岸,歷史上是因一條大江、一個碼頭而興盛的小村落。村里的古樟樹已有八百年樹齡。1932年,郁達夫來東梓關居留了一個月,他筆下的《東梓關》,描述了一個悠閑自足、現世安穩(wěn)的江邊村落:“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黃泥的,只有一條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橫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間,這大約是官道了?!薄叭宕蠹s也有百數家人家,但那些鄉(xiāng)下的居民似乎個個都很熟識似的。”
可是,因水運衰落,加上城市化進程,東梓關村在近幾十年里漸漸寥落。
富春江沿岸,從來不缺詩情畫意的古村水鄉(xiāng)。東梓關村遺留有近百座明清建筑,還有不少歷史遺跡和古驛道。傳統風貌是村莊最寶貴的資源和靈魂。為了改善居住條件,當地政府決定外遷居民,并在老村落的南側進行回遷安置,并委托了設計公司進行規(guī)劃。設計團隊經過不下百次的調研,根據村民的訴求,來進行設計。
東梓關村新建成的杭派民居的照片一經公開,就被譽為“最美回遷房”。用現代的抽象線條,來展現傳統民居的神韻,依然溫婉內斂,簡約大氣。
為鄉(xiāng)村建民居只是個開始。
結語
舊的鄉(xiāng)村,落在了記憶里,也許已永遠回不去了。只有遺世獨立的古村落,依然為人們留存了最美的風景,而新的鄉(xiāng)村,正在興起。
新的鄉(xiāng)村,某種程度上是城市與農村的結合,把城市里的思考帶到農村。最先大量涌入鄉(xiāng)村的,多是以民宿、旅游、休閑養(yǎng)生等為目的的商業(yè)運作。然而,只有真正關注村民的人居環(huán)境,才能讓鄉(xiāng)村重新煥發(fā)生機,讓離開的人們再度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