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晨彤
低年級段《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比雽W前孩子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接觸僅局限于幾首淺近古詩的背誦,而對于古詩背景、詩文內(nèi)涵、情感體驗則了解得少之又少,更談不上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因此作為低年級教師,應當循序漸進,逐步推廣,從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上想辦法。
以誦讀為基礎(chǔ),初步接觸,培養(yǎng)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開學初,孩子們完成了從“幼兒”到“小學生”身份上的轉(zhuǎn)變,但他們對于小學生活與學習還未完全適應,因此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信心,我組織開展了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誦讀經(jīng)典詩篇”為主題的班本課程,帶領(lǐng)學生初步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接觸傳統(tǒng)文化。此次活動的主要形式為:以“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為范圍,在家長的幫助下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古詩,探究寫作背景,了解古詩大意,制作演示文稿,在全班內(nèi)進行有感情地誦讀及帶讀。每日語文課前五分鐘為展示時間,展示結(jié)束后由“觀眾”根據(jù)“聲音洪亮、有感情誦讀、清楚解釋大意”三重標準對“小老師”進行打分,并將當天展示的視頻發(fā)送給家長。在家長的重視下,學生將這“首次登臺”當作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興趣濃厚。
在全班同學展示結(jié)束后,學生已在兩個月間接觸到四十余首古詩,理解其含義,進行簡單誦讀,且在此過程中體會到五言詩與七言詩在誦讀時的不同節(jié)奏,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以積累為橋梁,寸積銖累,沉淀文化
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中寫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唐詩宋詞無疑是燦若星河的古典文化中最奪目的明珠。對于記憶力處于黃金時期的小學生來說,詩詞讀來朗朗上口,更易背誦。一年級下學期,在不影響教學進度、不增加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前提下,我們班做了大膽嘗試:每天利用早讀時間學習一首古詩,將古詩內(nèi)容及生字注音抄注在黑板的一角。由教師首先糾正讀音,帶讀古詩,進而介紹寫作背景、古詩大意,最后帶領(lǐng)學生發(fā)掘吟唱、搖頭誦讀等有意思的誦讀形式,以幫助學生記憶。學生每天利用課間時間背誦古詩,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我將此項活動制定為“自愿”原則,讓學生在有能力、有精力的基礎(chǔ)上完成背誦任務。出人意料的是,學生在相互比拼、相互鼓勵的班級氛圍中,幾乎每首古詩都能完成全員背誦,就連學習能力沒有那么強的孩子,也能在積極的背詩氛圍影響下,背誦大部分古詩。通過將近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已積累了七十五首古詩中三分之二,初步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沉淀。
自此項活動開展以來,竟順勢解決了我的一大難題——實現(xiàn)有序課間。一年級的孩子規(guī)則意識較差,課間無秩序、愛追跑一直是困擾我的一大難題,而現(xiàn)如今,在古詩詞文化的吸引下,隨處可聞三五成群的小伙伴此起彼伏的誦讀聲,文化氛圍極其濃郁。
以運用為階梯,適時調(diào)取,升華思想
古詩詞不僅僅是背誦這么簡單,還要學會理解、運用。在小學教育階段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對于小學生來講,教師是最“權(quán)威”的人,小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過父母,因此要使傳統(tǒng)文化在班級內(nèi)得以盛行,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我也盡力將學生易懂的古詩句運用到生活、教學各處。比如:我會用“一花兩色深淺紅”與“百般紅紫斗芬芳”形容班中兩盆不同的花朵,讓學生評價哪盆開得更美麗。學生饒有興趣,重復詩句進行評價。當有學生在課上“開小差”時,我會勸他:不要“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漸漸地,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明白,遇到一件事情或喜歡的景物時,如果能夠調(diào)取腦海中積累的詩句進行表達,會使我們的語言更加有意思。于是,學生便在生活、學習中嘗試運用。比如:在一次學校組織的四季課程中,學生外出參觀,看到了一片荷花池,便不約而同地背誦起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再比如:在學習《一分鐘》一課時,談及珍惜時間,學生便運用起了《長歌行》中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雖有些時候運用得不夠得體,但學生有借用詩句的意識,有出口成詩的欲望,這便是傳統(tǒng)文化浸潤學生思想的一大表現(xiàn),教師都應鼓勵。
以環(huán)境為載體,潛移默化,熏陶情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huán)境文化對于孩子的影響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環(huán)境文化則是由一個個元件組成的,班級中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片都應成為傳遞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在班級的黑板上,總會留出一首詩的位置,讓孩子們隨時可以昂首朗讀;板報上輪換書寫著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句子,一字一頓間滲透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墻壁上懸掛著軟筆書寫的古詩詞,讓有限的教育空間生發(fā)出無限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到人文的撫慰,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
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是“忽聞讀書聲瑯然”的晨間誦讀,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厚積薄發(fā),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qū)后沙峪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