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理論依據、現實問題與優(yōu)化路徑

        2021-08-12 02:27:16陳文美李春根
        社會保障研究 2021年3期
        關鍵詞:財政支出

        陳文美 李春根

        (1 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 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西南昌,330013)

        社會救助制度是國家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其財力支持的可持續(xù)性至關重要。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不斷規(guī)范各級政府的稅收收入關系,并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政收入自主權,為地方各級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承擔奠定了相應的物質基礎,基本形成了社會救助財政支出責任劃分的基本框架,較為有力地保障了社會救助制度的健康運行。1999—2019年,我國社會救助規(guī)模從297.76億元快速增長到2281.43億元[1],總體救助水平不斷提升,城鄉(xiāng)低保、集中分散供養(yǎng)標準不斷提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財政的社會救助兜底功能,實行底線民生財政優(yōu)先原則。2018年,國務院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將中央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固化到制度層面,為地方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提供了參考依據,降低了支出責任劃分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但由于具體劃分方案還未出臺,當前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仍存在所依據的法律層次較低、省級及以下責任劃分表述不清晰、責任主體相互轉嫁等諸多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理順地方各級政府社會救助支出責任,規(guī)范省及以下各級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行為,對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2]。

        一、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理論依據

        社會救助事權是政府在社會救助事務中應承擔的職責,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的決策權、執(zhí)行權、監(jiān)督權和管理權。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是政府社會救助事權在財政支出層面的反映,具體指各級政府在社會救助中應承擔的財政支出責任,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通過公共財政支出發(fā)揮兜底作用,保障社會救助對象的最低生活需求。從貧困產生的社會因素看,Sen認為,貧困不僅是收入能力不足,還指對基本可行能力的剝奪,這種可行能力是一個人有可能實現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包括免除營養(yǎng)不良、疾病、過早死亡等困苦的基本能力[3]。事實上,從工業(yè)革命開始,個人陷入貧困不僅出于個人自身原因,還涉及政治、社會、經濟發(fā)展等綜合因素。弱勢群體在強調優(yōu)勝劣汰的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中處于消極地位,其獲得公民可行能力的權利易被剝奪,最終淪為生活在救助線以下的困難群體。保障困難群體的生存和發(fā)展權利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政府需承擔財政兜底責任,通過公共財政支出滿足社會救助群體最低生活需要,提升救助對象的可行能力和反貧困能力。

        第二,公共產品的層次屬性決定了社會救助屬央地共同事權。Musgrave基于受益范圍視角,將受益范圍是否局限在一定區(qū)域內,以及產品是滿足地方消費者需求還是全國消費者需求,作為劃分全國公共產品和地方公共產品的依據[4]。社會救助是滿足最低收入群體最低生活需要的重要制度安排,受益對象是特定區(qū)域的救助群體,受助標準的制定需要綜合考慮特定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情況、財政實力、物價水平,并結合救助對象的家計調查、偏好識別、資金發(fā)放、日常管理、動態(tài)調整等有效展開,具體工作需要以地方政府為主體進行。因而,社會救助表現出典型的地方公共產品的特點,其對應的事權主要為決策權、監(jiān)督權。與此同時,社會救助作為社會的兜底制度,其外部性關系到構建公平、正義、共享社會關系與執(zhí)政之基,需要上升到國家政治的高度,因而也表現出全國性公共產品的特征,其在該層面對應的事權仍主要是決策權、監(jiān)督權。由此可見,社會救助屬于央地的共同事權,其產品的地方屬性和全國屬性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間支出責任劃分提供基本依據。

        第三,財政分權是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財力依據。財政分權是指地方政府被賦予一定的稅收權力,在支出責任范圍內,自主決定預算的支出規(guī)模與結構,并自由選擇所需政策對地方事務進行管理。就效益而言,按照Tiebout關于公民對地方公共品的偏好及滿意度可以用“腳投票”的觀點,由地方政府負責社會救助會引致不同地區(qū)間的“福利移民”。為了避免某地區(qū)因救助水平高而成為移民集聚地,當地政府會理性選擇降低救助水平。此做法可能引發(fā)救助不足,故社會救助的支出責任不能完全由地方政府獨自承擔[5]。Oates將偏好不同的人口分為兩個子集,并認為如果按照中央政府等量分配公共品,很容易忽略兩個子集人口的不同偏好,帕累托最優(yōu)無法實現。由于中央與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公共產品時固有的效率差別,中央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表現不如地方政府。從成本與受益內部化的角度出發(fā),應將包括社會救助在內的公共服務職責盡可能下放到能夠使成本與利益內部化的最小地理轄區(qū)內[6]。Tresch的“偏好誤識”理論認為,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缺乏地緣優(yōu)勢,從而在偏好識別、信息收集便捷度、成本控制等方面遠不及地方政府。因此,他偏向于讓地方政府來提供社會救助[7]。綜上觀點,出于效益考量,單獨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來承擔全部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是不可行的。就財力保障而言,在多級財政體制框架之下,根據公平與效率的原則,財政分權將稅收收入劃分為中央稅和地方稅。政府在財政收入層級劃分配置中取得的相應財力收入,加上來自分稅制下轉移支付制度的再次分配,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承擔提供了財力上的保證。

        第四,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是處理好央地社會救助委托代理關系的保障。委托代理理論主要研究在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利益沖突的情況下,如何設計激勵機制及實現監(jiān)督約束。央地委托代理關系體現在社會救助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履行過程中,其中,中央政府是委托人,地方政府是代理人。中央政府的目標函數是為了保障救助線以下困難群體的基本生存權,在全社會范圍內構筑安全、公平、正義、共享之網,通過社會救助制度的頂層設計,運用轉移支付、激勵考核等手段敦促地方政府有效作為。而地方政府作為中央政府與轄區(qū)民眾的共同代理人,其目標函數還包括追求政績目標最大化和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在社會救助實施過程中,如果將經濟發(fā)展作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政績考核指標,地方政府可能更傾向支持具有高稅收附加值、經濟發(fā)展前景好的項目,忽視對窮人福利境況的改善,背離中央政府的社會救助意圖;與此同時,為爭取更多包括政策支持、人員編制、資金補貼等在內的社會救助資源,地方政府難免會冒著違規(guī)的風險,夸大本地區(qū)社會救助的難度和救助對象的數量,造成救助資源的浪費。為此,通過構建激勵約束機制,可引導和規(guī)范代理方行為,規(guī)避和解決由利益目標函數不一致、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二、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演變過程

        1949年以后,我國財政體制先后經歷了統(tǒng)收統(tǒng)支、統(tǒng)一領導與分級管理、分級包干、分稅制等變革,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也經歷了從集中由中央政府承擔,到以有地方傾向的集體救助方式為主,再到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再到“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各級財政共同分擔”的多次模式轉變。尤其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經歷兩個階段的變化:

        第一階段從1994年至2009年,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特征是以地方財政支出為主。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我國社會救助核心制度分別于1999年和2007年建立。1999年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和2007年的《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城市低保資金和農村低保資金的籌集均以地方為主,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應被納入財政預算,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由此可見,我國已從制度上定調了社會救助的主要支出責任在地方政府。如圖1所示,社會救助呈現出以地方財政支出責任為主的特征,尤其在1994年至2000年間,地方政府承擔社會救助支出比重超過60%,之后呈現出一定波動,但平均保持在55%以上。在2007年和2008年,地方政府不斷加大社會救助支出力度,其支出比重又回升到60%以上。事實上,這一時期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總體上以地方支出為主,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qū)給予適當補助。

        單位:%

        圖1 中央及地方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比重變化情況

        第二階段從2010年至今,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特征是以中央財政支出為主。2010年以后,中央財政擴大社會救助的支出規(guī)模,支出比重不斷提高,基本保持在57%以上。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兜底保障,2014年頒布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標志著社會救助制度定型。該辦法要求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從實際運行來看,2010年至今,中央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比重明顯高于地方財政, 2011年、2013年、2016年中央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比重高達60%以上(見圖1),體現出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各級財政共同分擔”的模式。隨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提出了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guī)范化和法律化的要求。2016年8月,《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包括社會救助在內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主要內容,并制定了分領域的工作時間表。2018年出臺的《方案》指出,基本生活救助的中央分擔比例主要依據地方財力狀況、保障對象數量等因素確定;此外,《方案》進一步規(guī)范了央地政府間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共擔機制。

        (二)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現實問題

        1.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依據的法律層次較低

        首先,我國包括社會救助在內的公共事務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法律依據尚不清晰?!吨腥A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guī)定,基本的財政制度職能由法律決定。然而我國有關財政體制管理的相關內容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多體現為原則上的表述,缺乏相應的指導意義與可操作性。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中只提到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并未涉及政府間事權的具體界定?,F實中,關于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完整統(tǒng)一的法律法規(guī)相對缺乏,處理政府間關系的指導性意見主要是一些部門文件,缺乏法律具備的穩(wěn)定性、權威性。其次,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政策依據的效力不強。目前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主要依據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和2018年的《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其中,《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規(guī)定,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但該辦法并未明確提及支出責任劃分的內容。《方案》對基本生活救助的中央支出責任做了方向性的規(guī)定,但未像對中等職業(yè)教育國家助學金、普通高中教育免學雜費補助、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補助、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等項目那樣具體規(guī)定支出責任分擔方式。與此同時,現行地方政策文件亦少有提及各級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一定程度上面臨法律效力與權威性不足的尷尬。

        2.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

        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反映各級財政對社會救助財政支出的承擔比例。從制度政策的層面可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呈現地方性特點,經費安排通過財政預算得到保障。在此過程中,省級政府作為統(tǒng)籌全省社會救助工作的中心,有安排和設計全省范圍內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權力。如表1所示,以城鄉(xiāng)低保為例,通過對31個省份政策文件(實施辦法、條例等)的整理,本文發(fā)現:河北、陜西等14個省份以“縣、市承擔為主,省給予補助”的形式劃分支出責任;江蘇、寧夏2個省份以“縣(市、區(qū))為主、省市以獎勵等形式提供補助”形式劃分支出責任,北京、重慶以“區(qū)縣共擔,市給予補助”的形式劃分支出責任;上海、天津按照“市、區(qū)共擔”形式劃分支出責任;吉林、安徽等8個省份明確規(guī)定“由省、市、縣共同承擔”該類支出,但沒有提及具體的分擔比例??梢钥闯?,多數省份省級的城鄉(xiāng)低保支出責任多以補貼、補助的形式履行,其支出責任劃分缺乏清晰明確的硬性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可能引致省級政府通過轉嫁、下放、攤派等方式不履行支出責任。

        3.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劃分不合理

        在行政性分權的多級財政體制下,現階段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債務壓力較大,同時承擔多項公共事務支出責任。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已成為新一輪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就社會救助而言,同樣出現省級以下政府支出責任劃分不合理的現象。如表2所示,2005—2016年,除2006年、2009年外,省級財政支出比重未超過20%,2010年至2016年其平均值約為15.37%;市級財政支出比重整體最低,并呈逐年下降趨勢,2016年僅為3.69%;縣(區(qū))及以下財政支出比重較高,除2008年、2009年、2011年、2016年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20%以上。一般而言,省級財政承擔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能力應大于縣(區(qū))級,但實際中出現了省級支出責任減弱的趨勢。由此,基層政府的支出責任增加,有的地區(qū)甚至出現支出責任下放至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現象。

        表1 31個省份城鄉(xiāng)低保省級及以下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劃分情況

        表2 2005—2018年我國四級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情況單位:%

        具體到31個省份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以2017年為例,表3顯示:8個省份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以地方財政支出主,其中7個省份的縣(市、區(qū))級支出責任承擔超過省級;23個省份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以中央財政支出為主,其中,9個省份的縣(市、區(qū))級支出比重超過省級,4個省份的縣(市、區(qū))級支出比重略低于省級(呈基本持平的趨勢),10個省份的省級支出比重高于縣(市、區(qū))級??梢钥闯?,除了經濟發(fā)展比較好的地區(qū)外,中央財政承擔了社會救助主要支出責任,并且大部分縣(市、區(qū))級財政支出責任較重,超過了省級,市級財政支出責任最小。這一定程度也表明,在中央支出責任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省級與縣(市、區(qū))級的支出責任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現實中存在“省級政府支出責任弱化和壓往基層”的現象。

        表3 2017年31個省份四級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承擔情況單位:%

        4.社會救助支出責任過度下放可能有損社會救助均等化發(fā)展

        一是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過度下放有損區(qū)域間社會救助均等化發(fā)展。我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需要救助的人口多集中在經濟發(fā)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往往財力比較薄弱,在財力有限的條件下要保障大量救助群體的最低生活需要,往往通過降低救助標準實現。而發(fā)達地區(qū)需救助人數少,財力充足,救助水平相應更高。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過度下放會減弱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救助能力,使區(qū)域間社會救助水平差距擴大,加劇“馬太效應”,不利于社會救助省份間均等化發(fā)展。二是省級支出責任過度下放會引發(fā)省域內部社會救助不均等發(fā)展。在特定省域內部,各縣(市、區(qū))的發(fā)展極不均衡,尤其是中心城區(qū)與邊遠縣份發(fā)展相差較大,需要省級支出為所轄縣(市、區(qū))的社會救助均等化發(fā)揮“拉平”作用[8]。

        5.社會救助支出層級較多

        履行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主要載體是各級政府組織,科學劃分政府層級是規(guī)范中央與地方社會救助財政支出的前提條件。我國行政區(qū)劃分為省級、地市級、縣區(qū)級、鄉(xiāng)鎮(zhèn)級四級行政架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相應也按照四級模式劃分。較多的管理和支出層級不僅影響信息的傳遞速度,還會使社會救助資金在逐級下達過程中增加開支成本,導致社會救助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我國實行“市管縣”體制最初是為了借助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但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運用,政府管理呈現“扁平化”趨勢,造成“市管縣”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并一定程度上影響縣級政府發(fā)揮靈活性和積極性。就社會救助資金分配來看,在省級政府的“統(tǒng)籌”考慮之后,市級政府還需“再次統(tǒng)籌”,這會降低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并可能引致社會救助資金被擠占和截留。

        三、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劃分原則

        (一)由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

        早在19世紀8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Adolph Wagner提出了“瓦格納法則”,認為隨著政府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職能的擴大,公共支出規(guī)模亦不斷增長[9]。Rostow認為,當經濟發(fā)展進入成熟期,在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建成且得到不斷完善后,政府公共支出重點應轉向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10]。目前,在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更加關注民生發(fā)展。社會救助是兜底保障制度,應將經濟發(fā)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作為其支出責任劃分的基礎。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中央財政對不同地區(qū)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也不盡相同。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地區(qū)財政實力強,需要救助群體少,中央財政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相對較?。幌喾?,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財政實力薄弱,需要救助群體多,中央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相應較大。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劃分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即根據所轄縣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來決定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

        (二)與事權相適應,與財力相匹配

        如前所述,支出責任是各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具體事權在財政支出層面的反映。具體到本文,社會救助支出責任指各級政府在社會救助中應承擔的財政支出責任。需要強調的是,社會救助事權應與其支出責任相適應,即某級政府在社會救助方面事權范圍的大小決定其支出責任的多寡。按照事權劃分支出責任,既有利于明晰財政職責定位,還有利于績效評價。與此同時,社會救助支出責任還應與責任主體的財力相匹配。地方政府主要通過稅收、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發(fā)行國債、行政性收費、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等途徑獲得財政收入,其中稅收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主體。1994年,我國全面實行了分稅制改革,確立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入劃分模式,由此,各級政府獲得一定的稅收自主權,履行包括社會救助在內公共服務支出責任。一般而言,某一層級政府承擔支出責任越大,所需收入就越多。因此,對某一層級政府而言,應該在收入與支出規(guī)模間求取平衡,使承擔的支出責任與財力相適應。

        (三)政府間激勵相容

        如果一種體制在所有參與人均按照自己利益運作的情況下,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就是激勵相容的體制[11]。在多級政府框架下,由多級財政共同分擔社會救助支出。合理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應是各級政府既能按照自身的意愿偏好支出,履行其應承擔的支出責任,同時整體社會救助績效又能實現最大化,即達到政府間激勵相容,而非出現不同層級政府間相互博弈、推諉、轉嫁等問題。中央政府社會救助支出責任過大,不僅會對地方政府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形成“擠出效應”,還會增加地方政府在救助人數、金額上報過程中道德風險、逆向選擇發(fā)生的可能性;而中央政府支出責任過小,則難以保證其發(fā)揮應有的社會救助能力與救助水平,尤其在經濟發(fā)展落后、救助對象較多的地方,易引發(fā)不均衡發(fā)展等問題。同時,如果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責任過高,則可能通過重新分配財政資源,擠占其他公共服務資金,或者通過各種融資、舉債行為來增加社會救助收入,抑或降低支出水平和救助標準。此外,政府官員兼具部門利益和自身利益,當各種利益不一致時,其會從自身利益考慮,做出合乎理性的選擇,從而政府間利益博弈加劇。因此,激勵相融的原則不僅能引導政府實現合作,還能發(fā)揮不同層級政府的積極性。

        四、我國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的優(yōu)化路徑

        (一)堅持社會救助法定事權與支出責任

        首先,針對我國社會救助立法層次不高、支出責任劃分不清晰及不合理等諸多問題,需要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明確規(guī)定中央政府、省級政府、市縣級政府對不同社會救助項目的事權承擔范圍,確保社會救助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其次,應加強立法、司法、社會力量在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劃分方面的參與力度,尤其是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的支出責任劃分方案,需要通過座談會、聽證會、實地調研等方式廣泛搜集收集意見,經過各級政府、人大、其他相關部門參與論證,最終由人大機關審定、核準取得法律效力。社會救助支出責任一旦以法律形式明確,則相關執(zhí)行主體必須對其嚴格履行。

        (二)繼續(xù)鞏固中央支出責任的主導地位

        社會救助的支出責任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從全國整體來看,在現階段應使中央社會救助支出比例繼續(xù)保持在50%以上,堅持以中央支出責任為主。對于經濟較為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為了有效激勵和強化地方政府履行社會救助責任,中央需加強對地方政府社會救助實施情況的績效考核和監(jiān)管,著重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來強化對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的把控。具體做法是,中央政府留出一部分社會救助專項資金作為獎勵經費,并對其統(tǒng)籌管理,然后根據各省份的社會救助管理績效考核結果分配獎勵資金,以支持和鼓勵地方政府提高社會救助支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此外,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仍應堅持中央支出責任的主體地位,使中央社會救助支出比例在這些地區(qū)保持在60%以上[12],以確保這些地區(qū)不會因為經濟發(fā)展落后、財力匱乏、救助任務繁重出現救助均等化水平下降、政府救助責任缺失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央財政的支出責任也要保持適度,否則會加大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引發(fā)“等靠要”等現象。

        (三)合理劃分省級及以下地方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

        省級政府是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主體之一,如前文所述,除了11個省份的省級政府支出責任能切實履行外,大部分中西部地區(qū)省級政府的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地位明顯低于其財政實力地位,與其自身全面統(tǒng)籌本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地位也不相符。支出責任的相對缺位不僅加重了基層政府的財政負擔,還會增加債務風險發(fā)生的概率。為此,需要提高這些地區(qū)省級政府的支出比例,減少縣(市、區(qū))級政府的支出比例,有效緩解現階段縣(市、區(qū))級財政困難的局面。具體而言,建議省市級財政支出比例不低于25%,縣(市、區(qū))級政府的支出責任控制在15%以下。對于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應視情況而定,其縣(市、區(qū))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可控制在5%以下,對這一級政府社會救助地的考核應重點放在社會救助管理和執(zhí)行方面。

        (四)不斷優(yōu)化地方政府的財力配置

        財力是指各級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擁有的以貨幣表示的財政資源,主要來源包括本級政府稅收收入、上級政府轉移支付、非稅收入及各種政府債務等。首先,我國在確保中央稅收主體地位的背景下,應不斷完善地方政府的稅收體系,積極賦予地方政府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稅種進行政策調整的權力,積極推進房產稅的改革試點,培育地方稅體系主體稅種,以充實地方稅收收入,為包括履行社會救助支出責任在內的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提供財力的保證。其次,不斷完善社會救助轉移支付制度,在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fā)展水平,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結構、貧困人口、救助人數、保障標準、支出盈余等因素的前提下,合理測算轉移支付力度在各省域的適度水平。再次,為不斷消除由省級財政支出不合理引起的省內社會救助不均衡的現象,在相對固定的支出責任劃分框架下,應完善省級及以下社會救助轉移支付制度。結合各省份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省轄縣(市、區(qū))的財政實力、救助任務、物價水平、救助標準等因素,合理測算出該省份社會救助均等化的最低標準,用省級財政轉移支付“托底”補齊低于底線標準的缺口,避免“一刀切”造成的省級區(qū)域內不均衡。

        (五)適當減少管理支出層級,加強監(jiān)管

        社會救助管理、支出層級較多不僅造成縱向權力配置呈現“職責同構”,還增加了管理成本、資金撥付及流轉環(huán)節(jié)的復雜性,進而影響資金的支出效率。事實上,財政部早在2005年1月出臺的《關于切實緩解縣鄉(xiāng)財政困難的意見》中提出了“省管縣”的具體思路與做法,并指出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要積極推行省對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試點,對財政困難縣要在體制補助、稅收返還、轉移支付、財政結算、專項補助、資金調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監(jiān)管到縣。目前我國還需進一步推行“省管縣”體制,并將其作為改變政府管理層級過多、管理成本過高、管理效率低下的突破口。與此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大對社會救助支出責任的監(jiān)管力度,通過法律嚴懲各種不履行職責的行為,杜絕各級政府在社會救助事權與支出責任過程中出現不履職、不承擔、少承擔的現象。加大對基層政府社會救助管理的監(jiān)督力度,嚴查“關系保”“人情?!薄皯宋赐恕薄皯N幢!钡葐栴}。

        猜你喜歡
        財政支出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嚴格落實2020年省級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眉山市財政支出與公共服務供給實證研究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2020年財政支出預算管控清單的通知
        2017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財政支出完成預算情況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
        各級政府財政支出凈額
        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及比重
        氣象部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初探
        变态调教一区二区三区女同| 亚洲中文字幕av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 九九久久自然熟的香蕉图片| 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日本女u久久精品视频| 免费成人电影在线观看| 丁香五香天堂网| 国产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国产成人AV人片久久网站|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亚洲精品久久麻豆蜜桃|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网站| 日本在线无乱码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盗摄| 丝袜美腿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免费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日韩av| 亚洲精品成人网线在线播放va|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hd| 国产黄色一级到三级视频| 亚洲 欧美 综合 在线 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97青草超碰久久国内精品91| 亚洲熟妇久久国产精品| 含羞草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99| 欧美肥妇毛多水多bbxx水蜜桃| 开心婷婷五月激情综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