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攀
(內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內江 641000)
上肢是人體重要活動部位,結合人體解剖結構分析,上肢包括肩部、上臂部、前臂部、肘部、手部等,其中手部長期暴露,缺乏保護,極易發(fā)生燒傷。相關文獻報道,我國燒傷患者中,上肢燒傷占比超過50%,尤其手肘部嚴重燒傷者,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降低其生存質量[1]。對于上肢深度燒傷患者,若采取常規(guī)燒傷治療,愈合后可能遺留瘢痕,限制上肢活動,甚至增加患者生存壓力,影響其生理狀態(tài)。目前臨床多以植皮修復治療,取帶血管蒂皮瓣皮膚修復缺損軟組織,以達修復創(chuàng)面效果,可有效降低燒傷患者致殘率[2]。但選取不同部位皮瓣進行植皮,療效不同。本文為探究腹股溝皮瓣移植術在燒傷患者創(chuàng)面整形中應用價值,選取40 例上肢深度燒傷患者開展研究,報告如下。
開始時間2020年3月,終止時間2021年3月,樣本為40 例上肢深度燒傷患者,隨機分組。A 組共20 例,15 例男、5例女,年齡23-64 歲,均值(41.79±3.62)歲,燒傷原因如下:11例燒傷、3 例爆炸傷、6 例熱壓傷;燒傷位置分類如下:5 例手指深度燒傷、13 例腕部深度燒傷、2 例手臂深度燒傷。B 組共20 例,16 例男、4 例女,年齡24-65 歲,均值(41.81±3.67)歲,燒傷原因如下:12 例燒傷、1 例爆炸傷、7 例熱壓傷;燒傷位置分類如下:4 例手指深度燒傷、12 例腕部深度燒傷、4 例手臂深度燒傷。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比兩組上肢深度燒傷樣本年齡、燒傷位置、燒傷原因等資料,P>0.05。
選入標準:符合深度燒傷、熱壓傷診斷標準;知情同意;伴不同程度骨、肌腱、血管、關節(jié)、神經裸露,難以直接縫合;具備植皮修復適應證;燒傷等級超過Ⅱ度。
排除標準:出現(xiàn)嚴重上肢肌肉損傷或嚴重上肢肌肉損傷者;伴嚴重心功能障礙者;伴心腦肺病變者[3]。
選入樣本盡早開展清創(chuàng)治療,給予局麻,修復嚴重損傷,對于上肢燒傷并骨折者,進行固定,對吼開展植皮治療,取皮期間注意保護皮支血管,規(guī)避血管損傷,同時保障皮瓣長度、寬度略大于缺損皮瓣長度、寬度,保障植皮后完全覆蓋受傷創(chuàng)口。
A 組開展腹股溝皮瓣移植術:切開腹股溝處皮膚,分離局部皮下組織,找到并標記旋髂淺靜脈,隨后分離,操作期間注意規(guī)避皮瓣相關靜脈損傷,以作為回流靜脈,在深層找到旋髂淺動脈,也可利用較粗腹壁淺動脈代替。見皮瓣內生成動脈,切開皮瓣近區(qū)皮膚,掀開深筋膜后將皮瓣打開至血管蒂,血運正常者直接切斷血管蒂,獲取皮瓣,結合患者實際燒傷情況,修剪皮下組織,以能夠完全覆蓋創(chuàng)口為宜,同時游離供區(qū)兩邊并縫合,將皮瓣移動至受區(qū)后縫合,吻合血管,縫合期間,注意維持皮瓣與創(chuàng)面良好接觸。術后給予抗生素藥物、解痙藥物、抗凝藥物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即開展康復鍛煉。
B 組開展前臂、胸部取帶血皮瓣逆行移植術,取皮、移植、縫合等操作方案同A 組。
療效評估標準如下:術后皮瓣存活,燒傷部位外形恢復良好,且上肢可正常屈伸,屈伸幅度超過健康人體80%歸入顯效;術后大部分皮瓣存活,燒傷部位外形基本恢復,且上肢可屈伸,屈伸幅度為健康人體50-80%歸入有效;術后皮瓣未存活,燒傷部位外形為改善,且上肢屈伸幅度低于健康人體50%歸入無效[4]。
手部肌張力、上肢肌張力采取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評估,滿分42 分,得分高,神經缺損程度重?;颊咛弁辞闆r采取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得分高,疼痛重[5]。
SPSS 21.0 是選入上肢深度燒傷患者數(shù)據(jù)計算軟件,%、±s 是各項數(shù)據(jù)記錄形式,χ2、t 是檢驗指標。P<0.05 有統(tǒng)計差異。
A 組腹股溝皮瓣移植術治療,療效95.00%;B 組前臂、胸部取帶血皮瓣逆行移植術治療,療效60.00%,P<0.05。如表1。
表1 兩組上肢深度燒傷患者療效分析表(n,%)
A 組術后手部肌張力與上肢肌張力等指標均低于B 組,VAS 評分低于B 組,P<0.05;術前兩組肌張力與VAS 評分對比,P>0.05。如表2。
表2 兩組上肢深度燒傷患者肌張力與VAS 評分分析表(分, ±s)
表2 兩組上肢深度燒傷患者肌張力與VAS 評分分析表(分, ±s)
?
A 組術后皮瓣瓣斷蒂時間(20.48±3.17)d、住院時間(23.61±2.97)d;B 組術后皮瓣瓣斷蒂時間(27.96±3.88)d、住院時間(31.42±3.14)d,兩組差異對比,t 值分別為6.6765、8.0811,P<0.05。
上肢燒傷可限制患者上肢運動能力,降低日常生活質量,一般燒傷經藥物干預、營養(yǎng)補充即可修復,但深度燒傷需植皮手術治療,常規(guī)植皮手術方案術后可能遺留瘢痕,不利于皮膚外形修復,因此確定高效植皮手術治療上肢深度燒傷極為重要[6]。近年來,腹股溝皮瓣修復術廣泛應用于上肢深度燒傷患者治療中,效果良好。對于上肢燒傷后伴皮膚組織缺損患者,多伴裸露肌腱、血管神經受損等情況,常規(guī)游離植皮術治療,植皮成活率較低,即便成活,難以修復理想外形,且術后上肢功能恢復不佳[7]。因此伴神經、肌腱損傷患者,需采取皮瓣修復術治療,但機體內可游離皮瓣區(qū)域較多,因此確定最大程度修復上肢皮膚外形、恢復上肢功能術式極為重要。腹股溝皮瓣可供切取面較大,無需切取主要血管,對供區(qū)影響較小,切取皮瓣后可直接與燒傷受損供區(qū)縫合,省略皮膚移植步驟,可縮小手術切口,且皮瓣位置隱蔽,患者耐受性更高。相關文獻報道,上肢深度燒傷與多種誘因有關,且不同誘因引發(fā)燒傷程度不同,尤其熱壓傷、高壓電傷者,肌肉大面積壞死,上肢關節(jié)活動能力受限,皮瓣移植難度較高,且組織嚴重受損后,局部血運較差,選取腹股溝皮瓣移植術治療,術中無需吻合過多血管,血液供應豐富,手術成功率較高[8]。但開展腹股溝皮瓣移植術期間需注意掌握手術技巧,注意維持血管蒂大幅度,規(guī)避形成銳角風險。
結合本次研究分析,A 組開展腹股溝皮瓣移植術治療,療效高于B 組,術后手部肌張力、上肢肌張力評分及VAS 評分均低于B 組,提示腹股溝皮瓣移植術用于上肢深度燒傷治療中,可改善燒傷局部受損神經功能,緩解疼痛,效果更佳。但實際手術期間,為提升燒傷創(chuàng)面修復效果,要求術者熟悉手術操作流程、掌握手術技巧,并認真操作,由于皮瓣移植術帶蒂轉移,因此術中血管蒂需維持大弧度,且固定縫合時,注意不可壓迫蒂部,采取無張力方式縫合[9]。此外,對于熱壓傷、電擊傷引發(fā)深度燒傷患者,為降低二次損傷,促進肢體功能康復,需盡早擴創(chuàng),清潔創(chuàng)傷局部,除保留關節(jié)囊、神經、肌腱、血管外,其余壞死組織均需清除,同時為規(guī)避皮瓣肥厚導致表皮隆起風險,受區(qū)縫合前需剪下部分皮下組織,保障皮下存在2-3mm 脂肪及血管網(wǎng)即可開展皮瓣移植縫合[10]。另一組數(shù)據(jù)表明,A 組皮瓣瓣斷蒂時間(20.48±3.17)d、住院時間(23.61±2.97)d 均短于B 組,提示腹股溝皮瓣移植術有利于皮瓣斷蒂,可促進上肢深度燒傷患者皮膚外形及肢體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發(fā)生上肢深度燒傷后,需盡快清潔創(chuàng)面,修復受損神經、肌腱及血管,并結合燒傷創(chuàng)面實際情況開展腹股溝皮瓣移植術,以降低截肢風險,保障肢體完整。此外,腹股溝皮瓣移植術可重建燒傷區(qū)域功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適用于手部、腕部深度創(chuàng)傷治療中,具備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