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凱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2011)
手術治療是當前臨床中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對于保守治療無效或疾病痛苦劇烈的患者來說手術無疑是不二之選[1]。麻醉是手術的伴生醫(yī)學之一,通過采用藥物來麻痹患者的中樞神經,以達到使患者疼痛降低或意識消失的目的。但患者對于手術存在較為強烈的恐懼感,受術后疼痛、手術效果等多種因素影響,患者術前負性情緒較多,直接影響患者的麻醉、手術、預后效果[2]。有相關研究顯示,高負性情緒患者的麻醉效果比低負性情緒患者差,如何改善麻醉患者的負性情緒問題是當前的重要研究問題[3]。人文關懷是臨床中的新型應用理念,以患者的感受為核心施護,旨在為患者提供最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4]。有研究顯示,人文關懷護理可以有效改善相關患者的負性情緒。有鑒于此,本文特研究人文關懷護理在改善麻醉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效果。研究內容如下所示。
選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我院麻醉科接受麻醉的患者98 例,以計算機完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參照組各49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全部知情并同意配合;②年齡≥20 周歲;③需要進行麻醉;④均為第一次手術。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②語言、聽力障礙;③需要二次手術;④不愿配合或中途退出。實驗組男女比例25:24;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40.59±6.78)歲;體重48~75kg,平均體重(58.28±4.71)kg,參照組男女比例22:27;年齡21~59 歲。平均年齡(40.78±6.22)歲;體重47~74kg,平均體重(58.11±4.35)kg,對比兩組性別、年齡及體重等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研究標準。
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實驗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行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①施護前準備:根據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明確當前麻醉流程中的不足之處,并結合國內外的科學方法對現(xiàn)有的麻醉流程進行改善。并調查、咨詢患者的相關意見,盡量兼顧患者的寶貴意見,并以此為指導革新現(xiàn)有護理內容。②施護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況評估,采用SAS、SDS 量表對患者干預前的焦慮、抑郁情緒進行測評,并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掌握患者存在負性情緒的原因。并對患者進行生理體征的全面檢測,包括、血壓、血氧、意識等。并觀察患者的惡心、嘔吐及口干等不良情況。于麻醉復蘇時與患者進行溝通,讓患者知道手術很順利,當前處于復蘇階段,并詢問患者的主觀不適感,讓患者知曉身上存在相關留置管,不必過于擔心,當完全蘇醒后將會全部撤除。并通知患者的家屬,告知手術成功已經進入麻醉復蘇階段,減少家屬的焦慮情緒。③患者麻醉復蘇結束后,評估患者的生命指征,并對可能出現(xiàn)壓瘡的地方貼好壓瘡貼,并仔細核對好患者的個人信息,將患者安全的轉運會病房。回到病房后,向患者家屬介紹相關的注意事項,并發(fā)放相關知識手冊,讓其了解疾病知識及相關護理方法。④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復蘇環(huán)境,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并將室溫調整至適宜溫度。對低體溫患者鋪好毛毯,幫助復溫。并根據患者的個人情況調整床頭,微調體位,讓患者保持舒適。幫助患者保持口腔濕潤,并于術后咀嚼口香糖,減少惡心感。⑤針對護理:根據患者術后疼痛感的不同給與不同的針對性護理,并與患者進行聊天,以溫和的語氣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減少疼痛感,護理人員幫助患者保護隱私,在患者進行查體等相應檢查時為避免暴露隱私部位,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拉上窗簾等,使患者在病床上可以放心的休息與檢查,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從而增加護理滿意度。
采用SAS 及SDS 量表測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以50為分界點,≥50 分為存在焦慮或抑郁,<50 分為不存在焦慮或抑郁,分數與焦慮、抑郁情緒呈負相關。采用VAS 法測評患者術后疼痛,滿分為10 分,分值與術后疼痛成正比。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測評,總分為100 分,80 分以上為滿意;60~80 分為一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滿意+一般滿意)/例數×100%。
采用SPSS21.0 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給予均值±方差表示,并行t 檢驗,計數資料給予百分率表示,并給予χ2檢驗,P<0.05,統(tǒng)計學差異性明顯。
實驗組負性情緒明顯低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1 所示。
表1 兩組負性情緒對比(±s,分)
表1 兩組負性情緒對比(±s,分)
組別實驗組參照組例數49 49 tP SAS 42.67±2.52 48.82±3.61 9.778 0.000 SDS 42.79±2.73 48.97±3.58 9.609 0.000
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一天疼痛明顯低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2 所示。
表2 兩組術后疼痛對比(±s,分)
表2 兩組術后疼痛對比(±s,分)
組別實驗組參照組例數49 49 tP術后當天4.51±1.23 5.67±2.71 2.728 0.008術后第一天1.81±0.79 3.29±1.54 5.986 0.000
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7.96%,參照組護理滿意率為85.71%,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3 所示。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患者由于自身的基礎病、麻醉及外科手術的影響,患者在麻醉蘇醒時易發(fā)生病情的變化[5]。患者大多數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都與患者的心理息息相關。有相關研究表明,麻醉手術后的患者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可以達到與藥物治療相同的效果[6]。科學的護理方法可以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患者的負性情緒減少。隨著社會醫(yī)療的進步,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般的護理方法不能全方位針對性的對患者護理,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是臨床中新型的護理方法。有相關文獻報道,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減少患者的術后疼痛感,并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7]。有鑒于此,本文特研究人文關懷護理在改善麻醉患者負性情緒中的效果。
通過護理前的準備使護理人員更加完善對麻醉患者的護理方法,同時咨詢患者的意見,以此為基礎更好的對患者進行護理。通過施護方法更好的掌握患者的負性情緒,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告知患者手術的順利使患者可以更加的放心。同時通知患者家屬使患者家屬焦慮情緒減少,以此來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及術后疼痛。患者麻醉結束后將患者轉入普通病房,對患者發(fā)放相關知識手冊。使患者及其患者家屬可以更加了解相關疾病知識及相關的護理方法[8]。使患者的術后疼痛減少。通過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復蘇環(huán)境,讓患者保持舒適。通過針對性護理以溫和的語氣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減少疼痛感,讓患者在病床上可以放心的休息與檢查,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從而增加護理滿意度。本文研究數據顯示實驗組負性情緒明顯低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實驗組術后當天、術后第一天疼痛明顯低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7.96%,參照組護理滿意率為85.71%,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結果表明人文關懷護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并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人文關懷護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降低患者的術后疼痛并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建議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