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香
張文亮先生寫了一篇文章《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從開篇“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的不情愿、抱怨、無奈,到最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的豁然開朗。其中種種,包含著教育一個孩子的艱辛、焦慮、歡喜等等。
而我因此想到了那群扎根在鄉(xiāng)村教育的教師們,他們何嘗不是牽著千千萬萬的蝸牛行走在窄窄的路上!
他們用自己身體力行的舉動踐行著教師的擔當。他們是鄉(xiāng)村的守望者,給了不能陪在孩子們身邊的父母一顆顆定心丸;他們是校園里孩子們的“雙親”,護佑他們平安,輸送他們溫暖,啟發(fā)他們心靈;他們是牽著蝸牛散步的引路人,“蝸?!焙苈?,他們很急,“蝸?!庇幸惶於嘧吡藥撞?,他們欣喜,“蝸?!弊哌h了,他們望著那小小的背影,有失落,更多的是飛翔的希望。
我身邊就曾有這樣一個小團體,他們身體力行地牽著蝸牛散步,踐行著教育的使命。
大家只愿叫他“駱老師”
這是一所師生都充滿幸福感的學校,也是我從教的第一所學校。它就是大理州永平縣龍門鄉(xiāng)大龍午村完小,這偏安一隅的小學校,在我在這里的近五年時間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更是我們堅實的后盾。他是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家長”,也是這所學校長期以來的唯一一位男教師。
他是家長。學校里停水了,是他拿著鋤頭,腰上挎著鐮刀去山林里引山泉水;學校里供電電壓不穩(wěn),經常跳閘,是他自己去搶修電路;學校廁所沖水箱需要他去通,菜園里的水管需要他去接……
每當學校停電師生的午飯沒有著落時,他支起小灶燒起柴火做“羅鍋飯”給大家吃。只見他帶著廚房工作人員在校園里忙前忙后,當最終那承載著老師們童年記憶的噴香米飯出鍋時,已習慣吃用電氣化做出飯的孩子們端著碗,興奮地談論著他們嘴里的“駱老師”用柴火煮出來的米飯香,老師們則坐在孩子們旁邊,聊著自己與“羅鍋飯”有關的童年趣事,一時間歡聲笑語響徹校園。
為什么孩子們不叫他“駱校長”呢?這個感覺很奇妙,也沒有人特意去留意這個問題。因為校長就像是兼職一樣,他一樣教主科,而且一般至少也是兩門課。
他開家長會,大都是與家長坐在草坪上,大家平起平坐地把該說的說了,在談話過程中既講講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也表達對農村家長生活壓力的理解,同時強調不能缺失家庭教育的緊迫性。很奇怪,家長也是親切地一聲聲“駱老師”叫著,并沒有聽到他們見外地叫他一聲“校長”。他帶領著我們用幾年的時間完全改變了村民們對學校的看法。每當我們到農戶家里,鄉(xiāng)親們幾乎都會夸贊這幾年學校的變化,夸贊老師的敬業(yè)與付出,夸贊國家對教育的投入。
師生們午睡的時候,他會在菜園里種下很多的菜,他挖的地有模有樣,溝坎交錯,方方正正,長出來的菜也是水靈靈的。站在講臺上,他是神情嚴肅的數(shù)學老師;在菜園里,他是卷起褲管挖地、施農家肥的“老把式”。在老師中,他又是疏解年輕教師壓力的“知心大哥”,當任務重重加身時,一句“你們先上課,我加班整材料”讓老師們無比感佩,歸屬感油然而生。他像塊強力磁鐵一樣把我們所有人緊緊攏在了一起。
學校的“一寶”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下面要說的這位老教師就是我們學校的“寶”。她是生活閱歷豐富的長者,她是堅定不移服務家鄉(xiāng)的“守望者”,她用行動無聲地詮釋著“讀書不是為了走出家鄉(xiāng),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家鄉(xiāng)”的理想信念。這個人就是趙老師。
她跟我的媽媽同歲,是我們年輕教師在生活中的“好老師”。生活中所有的疑難問題都可以在她手里化解。從她與學生的相處中,我深切體會到了老教師慈母般甚至是祖母般的仁愛與溫馨。
每當星期天晚上,家長們把學生送到學校轉身要離去的時候,有些孩子總會緊緊地抓住家長的手,不讓離開。這時候,趙老師就是那個將孩子緊緊抱在懷里,讓家長安心回去的人,孩子在她懷里就像受傷的小麻雀,但是馬上就會有所變化。她深諳小朋友好玩的性格,安撫他們停下哭聲,在校園里馬上變成飛奔的閃電俠、開心果。
我還是她的信息技術老師,即使在離退休不遠的路上,她依然在學習不止。她常說,對于見識有限的農村孩子,電腦、網絡就是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很多東西,對城市里的學生可能是常識,但是對于農村孩子有可能就是天問。所以,每天她都會有很多個關于電腦的問題向我提出,雖然那些問題可能會反反復復,但是她從不放棄。
做一名鄉(xiāng)村教育的守門人
作為一所鄉(xiāng)村學校的青年教師,與像朋友一樣的校長、寬容好學的前輩、心思單純的孩子們相伴成長,每天都充滿著幸福感。雖然都承擔著很多的教學任務,但學校需要什么科任老師,大家都勇于挑戰(zhàn)。學生在寄宿制學校的全方位生活管理,沒有經驗的年輕教師會努力去學習。教材常學常新,更需要不斷地學習專業(yè)知識。
課閑之余,我們也跟著校長學種菜:兒菜、辣椒、玉米……一年四季果蔬不斷。在學生寫觀察日記的實驗田里,種植了兩片百日草,當孩子們在花田里背誦課文時,那感覺就像牧童騎黃牛般愜意;在田埂上種了許多果樹,當田埂上的桃花在春日里灼灼如爛漫孩童的笑臉,當桃兒紅紅的臉盤映在孩子們的眼眸里,那是生命的成熟;還有那片紫藤蘿,兩年的時間,它們用頑強的生命力爬上高處,往前延伸,覆蓋住了一方天地,牽?;ㄔ谄渲信c它交相輝映,變成了孩子們下課時玩賞的一道風景。
師生一起走出校園,去觀賞農田里的春光,看清明前后桐花漫山遍野,看夏日里麥浪翻滾,看層層疊疊的梯田里滿坡牛羊低頭吃草的專注,在秋收時節(jié),一起勞動,在冬季的傍晚,生一盆火,大家圍在一起打跳。
這些閑暇,是極其短暫的。在四年的時間里,我的“小蝸?!眰冞B續(xù)四年努力前行。學生的眼睛是最明亮的,老師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社會的尊師重教,良好的學習氛圍,已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雖然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確像蝸牛一樣,先天有局限,但是勤能補拙。在每一個五天循環(huán)往復的陪伴中,慢慢前進的小蝸牛們與牽著他們散步的老師互相成就,大龍午村完小多次獲得先進集體的稱號。短短幾年,學校生源成倍數(shù)增長,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逐步上升,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評價越來越高。
在這奮斗不止的幾年里,讓我更加堅定: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做好鄉(xiāng)村教育的守門人,雖然起步很慢,但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師德師風,發(fā)揚教學路上“慢工出細活”的匠人精神;不斷夯實自己的學識;做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與“蝸?!币黄鹑ド⒉剑灰ケг梗紶柾O聛硖ь^去體會滿天星斗的博大,俯身去體驗路旁蟲鳴鳥叫花香,再去感恩跟在你身后與你一起走過春夏秋冬的“蝸牛”們。
現(xiàn)今,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她就是守護“蝸?!眰兊膵寢?,她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標桿,我們聽過她的名字,知道她的事跡,感動于她對教育全身心地付出,望著她的背影,我們就像遠遠落在身后的小小的蝸牛,望著滿樹果實的秋樹,雖然慢,但我們依然會在路上虔誠地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