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胡國靜,隋新月,劉卉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科,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年來,我國不孕癥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家庭和諧的疾病之一。導致不孕癥最為常見的原因是排卵障礙,約占所有原因的25%~50%[1]。排卵障礙性不孕癥(Ovulatory Disorder Infertility,ODI)是指由于女性生殖系統(tǒng)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排卵障礙,不能夠正常排卵,從而影響卵子與精子結合導致的不孕,常見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軸)功能異常、卵巢病變、一些全身性疾病和心理因素等[2]。目前臨床治療以藥物為主,西醫(yī)使用以克羅米芬(CC)為代表的藥物進行促排卵治療,此類藥物可增加排卵率,但受孕率相對較低,且常產(chǎn)生流產(chǎn)、多胎妊娠和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等問題[3,4]。因此找到一種促排卵效果好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羅勒(Basil)是唇形目唇形科羅勒屬植物,又名香菜、九層塔等,味辛、甘,性溫,歸胃、肺、脾、大腸經(jīng),為藥食兩用芳香植物,是一種常見易得的藥材[5]。經(jīng)臨床觀察,羅勒促排卵的效果顯著[6],但其分子機制尚未明確。網(wǎng)絡藥理學作為一門新學科,其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注重藥物間相互作用的特點與中醫(yī)藥學的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相吻合,能從生物學系統(tǒng)層面揭示藥物與靶點的調控網(wǎng)絡作用,是研究傳統(tǒng)中藥與現(xiàn)代藥理學之間相互關系的橋梁[7-9]。研究旨在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探尋羅勒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點,并分析其生物過程及信號通路,進而闡述其作用機制,為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基于中醫(yī)藥研究綜合數(shù)據(jù)庫(TCMID)及相關文獻[10]獲取羅勒的化學成分,將文獻中成分在中藥系統(tǒng)藥理學數(shù)據(jù)庫與分析平臺(TCMSP)中根據(jù)類藥性(DL)≥0.18及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篩選,使用有機小分子生物活性數(shù)據(jù)庫(PubChem)獲得上述成分的SDF結構,導入生物活性小分子靶向預測平臺(Swiss Target Prediction)獲得藥物靶點。
以“Ovulatory Disorder Infertility”為關鍵詞,使用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數(shù)據(jù)庫(OMIM)及人類基因綜合數(shù)據(jù)庫(GeneCards)分別進行檢索,去重后,獲得ODI疾病相關靶點。
將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利用Venny 2.1取交集,得到羅勒與ODI的共同靶點,并繪制韋恩圖。通過Cytoscape 3.7.2軟件構建“羅勒-有效成分-ODI-靶點”相互作用網(wǎng)絡圖,并使用軟件中Network Analyzer功能進行分析,根據(jù)節(jié)點自由度(Degree)將有效成分排序。
將韋恩圖中得到的藥物-疾病共同靶點輸入蛋白互作平臺(STRING)中進行網(wǎng)絡構建,設置最低相互作用閾值為0.4,蛋白種類為“Homo sapiens”,獲取羅勒治療ODI靶點的互作關系,將得到的TSV格式文件導入Cytoscape 3.7.2軟件進行再現(xiàn)美化與拓撲異構分析,選擇Degree值≥25進行篩選,獲得羅勒治療ODI的核心靶點。
將藥物-疾病共同靶點上傳至功能富集分析數(shù)據(jù)庫(DAVID),物種及背景設置為“Homo sapiens”,進行靶點基因的基因本體論(GO)與京都基因和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功能富集分析,并將結果以圖的形式呈現(xiàn)。
使用PubChem數(shù)據(jù)庫下載有效成分結構,使用AutodockTools 1.5.6對配體小分子加氫、加電荷、檢測配體的root、進行可旋轉鍵的搜尋與定義并保存為pdbqt文件。RCSB Protein Data Bank數(shù)據(jù)庫下載核心靶點蛋白的三維結構,使用AutodockTools1.5.6軟件添加氫原子、計算Gasteiger電荷、合并非極性氫后將其定義為受體并保存成pdbqt文件。確定Vina分子對接的坐標和盒子大小,最后運用Autodock vina 1.1.2對有效成分與核心靶點蛋白進行半柔性對接。
通過TCMID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得到羅勒含有的15個化合物,分別是(+)-car-3-ene-2,5-dione、2-呋喃羧酸(2-Furancarboxylic Acid)、茴香腦(Anethole)、雙環(huán)水芹烯(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carene-3、D-n-甲基椰油堿(D-n-methyl coclaurine)、桉樹腦(Eucalyptol)、桉樹蠟(Eucalyptus wax)、丁子香酚(Eugenol)、丁子香酮(Eugenone)、異櫟素(Isoquercitrin)、肉桂酸甲酯(Methylcinnamate)、對甲氧基肉桂酸(P-Methoxycinnamic Acid)、對甲氧基肉桂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和黃樟素(Safrole);文獻中獲得羅勒化合物37個,其中符合TCMSP數(shù)據(jù)庫的化合物2個,分別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eampferol)。通過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數(shù)據(jù)庫篩選出374個藥物靶點。
將ODI分別在OMIM、GeneCards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篩選去重后獲得疾病靶點977個。將藥物靶點與疾病靶點輸入Venny 2.1,繪制韋恩圖,兩者取交集后獲得藥物-疾病共同靶點53個,分別為PGR、AR、SERPINA6、SHBG、CYP17A1、CYP19A1、PTGES、ESR1、ESR2、MCL1、FAAH、HSD11B2、PTGS1、NOS2、AHR、F3、PTGS2、PPARA、SLC6A4、DRD2、DRD4、ADRB2、DRD5、OPRM1、TBXA2R、HTR2A、JUN、VEGFA、SRD5A1、KDR、TTR、MPI、PTPN22、MAPK10、MPO、CCND1、PDE3A、CYP11B1、MMP2、MMP14、CDK4、NOX4、TNF、IL2、MMP9、MMP1、NR4A1、HSD11B1、CASP3、HTT、NOS1、ALB和SLC16A7,見圖1。
將整理好的羅勒化學成分與藥物-疾病共同靶點數(shù)據(jù)上傳至Cytoscape3.7.2軟件,構建“羅勒-有效成分-ODI-靶點”可視化網(wǎng)絡圖,見圖2。圖中藍色三角形代表羅勒中的15種有效成分(2種化學成分靶點與疾病靶點無交集,予刪除),綠色六邊形代表53個共同靶點。Degree值表示預測出該成分與作用靶點的關聯(lián)個數(shù),Degree值越大說明該成分越重要,以Degree值從大到小排名依次是(+)-car-3-ene-2,5-dione、D-n-甲基椰油堿(D-n-methyl coclaurine)、丁子香酮(Eugenone)、丁子香酚(Eugenol)、對甲氧基肉桂酸(P-Methoxycinnamic Acid)、carene-3、肉桂酸甲酯(Methylcinnamate)、槲皮素(Quercetin)、雙環(huán)水芹烯(Bicyclosesquiphellandrene)、異櫟素(Isoquercitrin)、茴香腦(Anethole)、黃樟素(Safrole)、對甲氧基肉桂醛(Pmethoxycinnamaldehyde)、桉樹蠟(Eucalyptus wax)和桉樹腦(Eucalyptol)。
將疾病-藥物共同靶點上傳至STRING數(shù)據(jù)庫,獲取TSV格式文件導入Cytoscape3.7.2軟件繪制關鍵靶蛋白PPI網(wǎng)絡圖,見圖3。圓圈越大、顏色越深代表關聯(lián)度越大,在此網(wǎng)絡中,度值大于25的靶點為ALB(Degree=36)、TNF(Degree=32)、VEGFA(Degree=30)、PTGS2(Degree=30)和JUN(Degree=27)。
圖3 PPI網(wǎng)絡圖Fig.3 The PPI network analysis
GO富集結果顯示,交集基因共富集至158條生物學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中,主要包括對缺氧的反應、對藥物的反應、ERK1和ERK2級聯(lián)的正調控、氧化還原過程、血壓負調節(jié)、糖皮質激素生物合成過程、對脂多糖的反應、乳腺肺泡發(fā)育、RNA聚合酶II啟動子轉錄的正調控、內皮細胞增殖的正調控等;23條細胞組分表達過程(Cellular Component,CC)中,主要包括膜筏、內質網(wǎng)膜和質膜的組成部分等;46條與分子功能相關的過程(Molecular Function,MF)中,主要包括類固醇結合、血紅素結合、RNA聚合酶II轉錄因子活性和配體激活的序列特異性DNA結合等。根據(jù)P值,將顯著性排名靠前的條目進行可視化,見圖4。KEGG通路分析主要涉及39條通路,根據(jù)P值,將顯著性排名前20的條目進行可視化,見圖5。KEGG顯示,羅勒治療ODI的作用機制主要涉及激素調節(jié)、炎癥反應等,相關通路包括TNF信號通路、雌激素信號通路、卵巢類固醇生成、GnRH信號通路和PI3K-Akt信號通路等,這提示羅勒通過多通路來治療ODI。
圖4 GO富集分析圖Fig.4 The GO enrichment analysis
圖5 KEGG富集分析前20條通路Fig.5 The first 20 pathways of KEGG enrichment analysis
通過將PPI網(wǎng)絡圖中度值前5的靶點ALB、TNF、VEGFA、PTGS2和JUN與15個有效成分進行分子對接,整理得到分子對接打分結果,見表1。結合自由能可以評估受體和配體之間的親和性,一般認為結合能小于0時,配體和受體可以自由結合,且結合自由能越低,二者親和力越強。結果顯示,羅勒有效成分均與網(wǎng)絡關鍵靶點具有較好結合活性,驗證了本研究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運用PyMOL軟件對靶點基因結合活性最強有效成分對接結果進行可視化,見圖6。
圖6 槲皮素與PTGS2的分子對接構象圖Fig.6 The molecular docking conformation diagram of quercetin and PTGS2
表1 有效成分與關鍵靶點分子對接結合自由能表Table 1 Table of molecules docking and binding free energy between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and core targets
中醫(yī)藥治療不孕癥歷史悠久,早在《素問·骨空論》中就提出“督脈者……此生病……其女子不孕”。不孕癥是指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夫婦同居一年而未受孕者。未避孕而從未妊娠者稱為原發(fā)性不孕癥,古稱全不產(chǎn);曾有過妊娠而后未避孕連續(xù)一年未妊娠者稱為繼發(fā)性不孕癥,古稱斷續(xù)[11]。祖國醫(yī)學在治療不孕癥方面有著療效好、副作用小的優(yōu)勢。目前我國臨床以中藥復方促排卵居多,對于單味中藥促排卵的研究較少。金維新等[12]使用羅勒膠囊(治療組)治療女性排卵功能障礙性不孕癥,妊娠率高于克羅米芬組(對照組),且流產(chǎn)率更低。本文旨在通過網(wǎng)絡藥理學進一步揭示羅勒在分子層面的促排卵作用,為臨床應用及新藥開發(fā)提供研究基礎。
羅勒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最主要有效化合物為槲皮素、異櫟素和茴香腦。槲皮素為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黃酮醇類化合物,影響卵泡發(fā)育及排卵過程,通過降低HPO軸中ER、ER和PR的表達,進而調節(jié)血清中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分泌水平[13]。異櫟素是一種常見的食用植物雌激素,已知能抑制缺氧誘導因子-1,在人體內與雌二醇的作用相當[14]。茴香腦可調節(jié)卵母細胞和胚胎中氧化還原平衡和改善線粒體功能,促進卵母細胞發(fā)育,從而促進排卵[15]。
羅勒主要通過TNF(腫瘤壞死因子)、PTGS2(前列腺素內過氧化物合酶2)、PGR(孕酮受體)、VEGFA(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ESR1(雌激素受體1)和CYP19A1(細胞色素P450 19A1)等靶點作用于排卵障礙性不孕癥。除抗腫瘤外,TNF還可以誘導顆粒細胞和早期卵泡凋亡,破壞血管內皮,影響卵巢供血、激素分泌和卵泡發(fā)育[16]。促性腺激素激增觸發(fā)排卵,促性腺激素激增可誘導排卵前卵泡顆粒細胞中兩個關鍵基因的表達,即PGR和PTGS2,它們分別激活兩個獨立的通路,這兩個通路對成功排卵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PGR發(fā)揮了一個額外的重要作用,可通過減少促性腺激素激增誘導的PTGS2表達來減輕排卵性炎癥[17]。卵泡發(fā)育依賴于卵巢血管的生成,VEGFA是重要的調控血管內皮生長的因子,由其介導的血管生成對于卵巢卵泡的周期性生長和發(fā)育具有重要影響[18,19]。ESR1被認為是卵泡發(fā)育和成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基因,ESR1能夠編碼一種雌激素受體,通過結合雌激素配體發(fā)揮生物學效應[20]。CYP19A1是芳香化酶P450(P450arom)的編碼基因,P450arom在卵泡募集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可使雄烯二酮轉化為雌二醇,并且刺激自身受體及黃體生成素受體的合成,也是卵巢內部局部調節(jié)機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21]。由此可知羅勒主要通過調節(jié)與排卵相關的激素和減輕排卵性炎癥,起到促排卵作用。
根據(jù)GO富集分析提示羅勒治療排卵障礙性不孕癥主要涉及對缺氧的反應、氧化還原過程、對藥物的反應、內皮細胞增殖的正調控、對脂多糖的反應等生物過程。KEGG富集通路分析顯示,關鍵靶點主要富集在激素調節(jié)、炎癥反應等通路,包括TNF、雌激素、卵巢類固醇生成、GnRH和PI3K-Akt信號通路等。雌激素信號通路發(fā)揮其作用通過激活細胞質中的激酶,或者雌激素與雌激素受體結合后調節(jié)細胞核中的基因轉錄[22],羅勒可通過調控雌激素信號通路調節(jié)雌激素的分泌來影響排卵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是生殖過程中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由下丘腦合成并以脈沖方式釋放,誘導促性腺激素—促黃體素和卵泡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PI3K-AKT信號通路與卵巢顆粒細胞凋亡有關,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排卵障礙不孕癥的主要類型之一,多囊患者子宮內膜常存在P13K-Akt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23,24]。
綜上所述,羅勒治療排卵障礙不孕癥是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發(fā)揮作用的,通過調節(jié)關鍵靶點TNF、PTGS2、PGR、VEGFA、ESR1和CYP19A1的表達以及多種生物過程,最終作用于炎癥反應及激素調節(jié)等相關通路,從而達到對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治療目的。本研究因數(shù)據(jù)有限,有一定局限性,但仍希望為排卵障礙性不孕癥的治療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