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芳
文題亮相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人們吟詠的對象,寄托了人們無盡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請以“月亮”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導引
1.認真審題,明確文體
從題目和材料來看,可寫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記敘文,揭示月亮與人物、事件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系;也可寫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過對月亮的描寫,表達自己對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種思考。
2.多方思考,把握含義
可借助古詩文,弄清“月亮”這個意象的常見寓意和象征意義。如慈母之愛、思鄉(xiāng)之情、團聚之愿、高潔的品質、遠大的抱負、歷史的見證等。
3.聯系實際,確定對象
可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聯想,回憶成長路上的點點滴滴,選擇一個值得自己回憶、感念的人、物或一種縈繞于內心的情愫,作為敘述、描寫、抒發(fā)情感的對象;或調動相關知識,充分挖掘月亮的內在意義,展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
4.模仿課文,借鑒寫法
同學們可借鑒宗璞的《紫藤蘿瀑布》、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許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寫作思路,學習其謀篇布局的方法,寫出月亮的特點;特別要寫出自己對月亮的獨特理解,寫出人與物的相似、相通點,從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題。
【作文一】
月 亮
師巾凡
“今人不識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往今來,無論是學富五車的儒士,還是牙牙學語的幼童,都對月亮有著強烈的好奇與深厚的情感。我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它時而溫馨,時而凄涼,時而承載著懷念,更因為它伴隨我一步步成長。
小時候,我認識的月亮是在李白的《靜夜思》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蹦菚r的我不明白如此直白的一首詩,為什么會被那么多人傳誦。
長大后,我才發(fā)現,我的床前從未有過單純的月光,替代它的是混雜著城市霓虹燈的光亮;我的床前也沒有霜的清冷,替代它的是隔窗向下望去柏油路面的灰冷;我也不曾在“抬頭”與“俯首”間思念過我的故鄉(xiāng),替代它的是每次跟隨父母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時的短暫與匆匆。于是,再讀《靜夜思》時,我讀懂了每一次離開前,奶奶眼中的依依不舍;我體會到了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那種“望月思鄉(xiāng)”的愁緒;我也懂得了那種宿于鄉(xiāng)野、棲于客棧的任性只存在于遐想中。
后來,我認識的月亮是在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背踝x時,我只覺得這首詞太過凄涼,適合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慨然而發(fā),以釋胸懷。我甚至覺得這首詞有些消極,悲歡離合自古就有,何必感嘆,又何必難以釋懷。
再讀時我才發(fā)現,凄涼的背后,是哲理的思考。月的陰晴圓缺竟暗合了人間的悲歡離合,這悲歡離合竟是如此真實的人生寫照。靜心細思,誰的人生沒有過與朋友的相聚與別離,誰的人生沒有過悵然與放下,誰的人生沒有過得意與失落;再讀時我才發(fā)現,“此事古難全”背后的“消極”原來是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鋪墊,這哲思背后對美好生活的希望才是作者的內心獨白。凝神再問,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跌得頭破血流時;當自己在學習中遇到困惑,艱難掙扎卻不得其解時;當自己面對抉擇,不知如何取舍時,最終還得用信念勇敢地站起來,因為我們渴望擁有前方的一片美好晴空。
我不喜歡“月亮月亮你別睡,迷茫的人已酒醉”的那種對安慰與同情的祈求;我不喜歡“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朦朧,以及“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悲哀。我心中的月亮應該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我心中的月亮應該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萬丈豪情;我心中的月亮應該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世美景。
月亮對我來說,有憧憬,有思念,有執(zhí)著,也有哲理。記得賈平凹先生說過:“人生得也罷、失也罷、喜也罷,要緊的是心中一泓清泉不能沒有清輝?!?/p>
讓我們攜著那份期待,捧著那抹月光,盛裝開啟青春的舞會,去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陜西渭南市渭南初級中學)
點評
小作者以對月亮的認識貫串成長過程,層次清晰,結構完整,文辭清逸婉麗,引經據典,功底頗深,尤其是通過對月亮前后不同階段認識的對比來凸顯主題。結尾耐人尋味,以感受開始,以感受作結,含義深刻,自然親切。
【作文二】
月 亮
高澤宇
回首過去,在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長河中,唯有這輪月,亙古不變……
月,是萬千兒童記憶中的一首童謠。
小時候,當太陽藏進樹梢,月也悄悄地攀上了云端時,奶奶常抱著我坐在窗邊,輕輕地哼唱著耳熟能詳的童謠,“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奶奶一邊唱著童謠,一邊用手指著那輪皎潔的明月。那時候我什么也聽不懂,只覺得好玩,圓圓的月亮在我眼里就像一張美味的披薩,兩只小手努力而迫切地向前伸著,想把那張美味的披薩抱在自己懷里。可最后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玩累了的我,靠在奶奶溫暖的肩頭,在月光和童謠的交織中沉沉睡去。那明月,是這首童謠的化身嗎?
月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一種象征。
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卷中,多少文人墨客為這輪明月寫下了千古吟誦的詩篇。雄心壯志的曹操在觀望滄海后,悟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氣風發(fā)的李白舉杯痛飲后,寫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憂國憂民的杜甫,在望見烽火四起后,寄出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壯志滿懷的蘇軾在赤壁寫下了“一尊還酹江月”,更是在中秋月圓之際誦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多愁善感的張若虛在江畔望月后吟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輪明月,濃縮了中華五千年來滄桑的文化。
月是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的一位信使。
古往今來,無數游子面對這輪孤零零的明月,流下了孤單的淚水。蘇軾的“千里共嬋娟”不正是最真實的寫照嗎?在上海的姐姐和我說過這樣一句話:“那時在西安,并未發(fā)覺故鄉(xiāng)的月是如此的圓,如此的亮?,F在到了上海,我才發(fā)現哪里的月都沒有家鄉(xiāng)的亮。我看過北京的盧溝曉月,也看過延安的寶塔映月。可再怎么比,依舊比不過西安的古城對月?!痹铝辆褪窃谶@沉寂中聽著游子的訴說,就是在這沉寂中讓人類的情感得以升華。月亮代表著千千萬萬游子的心。
童謠、文化、鄉(xiāng)愁,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這輪璀璨的明月。
(陜西渭南市渭南初級中學)
點評
習作思路清晰,結構緊湊,銜接連貫,開頭簡而得當,語言流暢自然。小作者從不同側面闡述了對月亮的認識,蘊含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從詩化的語言中,我們能體會到小作者對月亮濃濃的情感。結尾簡潔有力,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