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中學,浙江 嘉興 314200)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過早地對一個有著多重理解的問題給予終結性評價,勢必會阻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過程,扼制其探索的欲望。美國心理學家奧斯本認為:“在正常情況下,新穎、獨特的見解出現(xiàn)在思維過程的后期?!睂τ趯W生的課堂回答,不要急于給出終結性評價,而是采用“留白”式評價,能夠讓學生頭腦中新穎、獨特的想法和觀念在沒有“看守”的情況下“蜂擁而出”,可以讓學生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其從多種角度、多個側面思考問題,進而達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進行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向心力”的新課教學時,當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后,為進一步突破“圓周運動的向心力來源”這一教學難點,筆者創(chuàng)設以下情景,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如圖1所示,物塊隨圓盤一起作勻速圓周運動,請判斷它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圖1
應該來說,此題為教材中經典練習,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掌握勻速圓周運動中向心力來源的特點和規(guī)律,相信不少一線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也會選擇類似的例題。
然而,當提出問題后,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僅僅是套用向心力來源的結論,機械地將模型代入,得出“物塊所受靜摩擦力指向圓盤中心”的結論。
此題對于初學者來說,思維要求高、難度大,能得到“正確答案”實屬不易,筆者立即給予肯定,然后借題再回顧相關知識點,“順利圓滿”地完成了自己預定的教學任務……
但是當回顧整個課堂中學生狀態(tài)時,心里不是滋味,有的學生的臉部表情仍是一副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樣子,有的學生甚至還趴在課桌上懶散地動筆硬記答案,呈現(xiàn)出一種沉悶和消極的課堂氛圍,表明學生沒有真正弄懂其中物理原理,只是基于教材結論生硬接受答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尷尬境地……
反思整個課堂,不經意間想起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名言:“教學的藝術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惫P者意識到在課堂上自己太急于給出答案和進行終結性評價,忽視了大部分學生的疑惑,沒有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討論。事實上有效合理的評價應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不僅僅是教授知識。
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在不改變原有情境的前提下,筆者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留白”式評價。
生甲:物體隨圓盤一起做勻速圓周運動,所受摩擦力指向圓心。
筆者先不作評價,接著問學生乙:你的觀點是什么?
生乙:物體隨圓盤一起轉動,感覺是摩擦力“帶動的”,所以物塊所受摩擦力向前,與運動方向一致。
筆者仍不作評價,再問學生丙:你的看法呢?
生丙:物體隨圓盤一起轉動,小物塊有向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方向和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所以物塊所受靜摩擦力向后,與運動方向相反。
教師還是不評價,面向全班學生問道:三位同學的回答好像都有道理,大家再討論一下,究竟誰的觀點正確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相當激烈。針對學生的討論,教師也沒有立即評價對錯,只是在旁邊適當引導、點撥,學生在相互討論中彼此論證、推翻、再論證、再推翻……逐一排除錯誤觀點,最終師生達成“物塊所受靜摩擦力指向圓盤中心”這樣一個共識。
最后,教師還準備實驗器材,演示以上情景,隨著圓盤轉速越來越快,最終物塊沿半徑方向向外飛了出去(圖2),學生真正信服了“物塊所受摩擦力指向圓盤中心”這一事實。
圖2
同樣的教學內容,通過合理的“留白”評價,把疑問傳給其他學生,期待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究。學生在“留白”評價所留下的廣闊空間中馳騁想象、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展開思維活動,課堂成了內涵豐富的個性展示舞臺,教學自然流暢,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
一堂課對學生的反饋信息并非都應及時評定,有時過早的評價反而會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新穎、別出心裁、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常常出現(xiàn)在思維過程的后半段。因此,教師應靈活運用“留白評價”的方式,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中聯(lián)想,進而暢所欲言,抒發(fā)己見,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和語言表達,以獲得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