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兮
摘要:當經濟受到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沖擊時,各國政府從需求側入手、發(fā)放消費券或者現金補貼刺激居民釋放消費需求,并以此激活消費潛力、帶動消費回補,推動消費市場復蘇。文章在分析消費券和現金補貼的區(qū)別、剖析其刺激消費機理的基礎上,通過政策模擬發(fā)現,同等政策成本下,消費券的政策效果更好;同等政策目標下,消費券的政策成本更低,因此,相對于現金補貼,消費券推動消費復蘇的效果更好、能力更強!
關鍵詞:消費券;現金補貼;消費復蘇
一、問題的提出
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可能會對餐飲、商品零售等行業(yè)帶來巨大沖擊。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其中,餐飲業(yè)收入為4,194億元,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收入為47,936億元,同比下降17.6%(國家統(tǒng)計局,2020)。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對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打擊,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社交活動等防范措施使得經濟社會近乎處于暫時停頓狀態(tài),居民因恐懼以及收入的驟降而減少外出和消費,消費市場總需求急劇下降,如果不對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導致的消費下降加以干預,就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甚至可能引發(fā)經濟危機。
為應對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刺激消費回暖、拉動經濟增長、幫助受損行業(yè)快速恢復,截至2020年5月底,全國28個省市、170多個地區(qū)已經發(fā)放總額約190億元的消費券(商務部,2020)。與此同時,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qū)則采取向居民發(fā)放現金補貼來應對突發(fā)事件、提振消費。無論是發(fā)放消費券還是現金補貼,只有居民用這筆補貼去消費,才會起到推動消費復蘇、刺激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為什么我國發(fā)放消費券,而不直接發(fā)放現金?應對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給經濟帶來的沖擊及其引致的消費萎縮,消費券和現金補貼哪個更有效?這兩個問題受到了公眾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視角對此進行解析,期望提高公眾對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財政政策認知,并為政策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二、消費券與現金補貼的區(qū)別
消費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經濟鏈。消費者需要支付貨幣、購買商品來滿足自身消費需求,只有當消費者支付的貨幣到達商家手中,商家才有錢支付上游的貨款和員工的工資,上游的商家收到貨款后才可以進行再生產、員工收到工資后才能購買商品、滿足個人及家庭消費需求,只有這樣整個經濟鏈條才能運轉起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阻滯,經濟鏈條就會斷裂。因此,在經濟發(fā)展陷入停頓的情況下,很多政府選擇的是財政政策推動消費復蘇。個體的消費需求取決于價格、收入預期、消費偏好、需求的迫切程度、補貼或稅收政策等多種因素,因此,應該根據各種因素對需求的影響程度采取靈活多樣的消費刺激手段。消費券和現金補貼都是經濟運行受到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沖擊時,政府從需求側入手、發(fā)揮積極的財政政策來釋放消費需求,并以此激活消費潛力、帶動消費回補,推動消費市場的復蘇、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
(一)消費券的由來
消費券是經濟不景氣導致居民消費能力大幅衰退時,政府或者企業(yè)發(fā)放的一種專用券及支付憑證,它通過補貼的方式來激發(fā)消費欲望、釋放消費需求,最終實現推動消費復蘇的政策目標。消費券只能用于購買商品、不能兌換成現金,一般都具有明確、短暫的使用期限和一定范圍的適用商家,因此,它對于特定領域的支持更為精準直接,拉動消費的撬動效應更大,短期內會帶動消費增長出現新高,特別是在消費券重點支持的領域會出現消費快速增長的局面。在文化旅游、餐飲服務、健身等價格彈性較大、跨期替代效應不明顯的行業(yè),發(fā)放消費券可以較好地刺激消費、推動消費市場復蘇。此外,消費券帶有貨幣的標記功能,可以記錄每一筆消費數據,這便于政府對政策進行快速診斷、評估經濟刺激政策效果,為政策靈活調整和實時優(yōu)化提供決策依據。
全球第一張消費券誕生于奧地利的奧爾格小鎮(zhèn),當時稱為“沃格爾幣”,193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為了刺激極度低迷的經濟,德國政府每周向市民發(fā)放小額的消費券,用于購買食物、衣服等日用品,此舉使得德國的消費市場快速恢復,消費券取得了預期效果。此后,在歷次經濟蕭條時期,世界各國政府屢次使用消費券刺激經濟復蘇,比如,1999年日本政府為應對經濟泡沫破滅而向每位15~65周歲的國民發(fā)放2萬日元的“地域振興券”;2009年我國臺灣省給全體民眾與具有長期居留資格的住民每人發(fā)放3600元新臺幣的“振興經濟消費券”、泰國向登記申請并獲準的低收入國民每人發(fā)放2000泰銖的“救國支票”;2003年為應對“非典”、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政府也曾經發(fā)放過消費券來刺激居民消費,消費券的種類包括食品券、健康券、文化券、家電券、購房券、旅游券等眾多種類。此外,美國、澳洲等地也推出過類似的政策措施,各國政府發(fā)放消費券的目的也基本都是為了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提振信心、促進經濟增長。盡管消費券無法改變居民對于未來收入增加的預期,其對消費的刺激作用也是暫時的、一次性的,但消費券源遠流長的歷史以及被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從側面佐證了其政策效果,消費券作為短期刺激的政策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二)現金補貼
現金補貼是指政府通過轉移支付向居民直接發(fā)放現金,其目的是減輕因突發(fā)事件及其防范措施沖擊社會正常經濟秩序而給居民帶來的負面影響、沖抵由此帶來的收入下降,并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激發(fā)其消費需求、刺激陷入停滯的經濟。
現金補貼的使用不受限制,它既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幫助窮人購買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推動資金流轉和交易發(fā)生;也可以讓負債的居民能夠有收入償還債務,部分居民也可能在領取現金補貼后將其存儲起來,中國居民有更強的儲蓄動機,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8年世界各國居民平均儲蓄率為21.5%、中國居民儲蓄率為36.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9),即使在收入下降的2020年第一季度,我國仍然有高達50.2%的家庭通過減少消費來增加儲蓄(中國家庭指數的調研報告,2020),這意味著如果在中國發(fā)放現金補貼,會有相當一部分人把現金存入銀行,而非去購物中心、超市或餐廳消費;還可以用來買房或者投資炒股等虛擬經濟,現金補貼流向這些政府不希望的消費領域可能會推高資產泡沫,使得消費不僅不會回暖復蘇反而會繼續(xù)下滑、引起通貨膨脹,這些都可能會降低政策效果、偏離政府發(fā)放現金補貼刺激消費的政策初衷,因此,大水漫灌式發(fā)放現金補貼可能導致消費刺激的粗放和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