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明
[摘 要]列寧《國家與革命》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在這部著作中,列寧比較完整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觀點,闡明了國家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規(guī)律;針對當時的革命形勢,重點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在國家方面的歷史任務,闡明了將要誕生的新國家的實質和特征。今天重溫《國家與革命》,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國家;革命;專政;民主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1)03-0048-08
《國家與革命》是列寧于1917年8月至9月間,在俄羅斯、芬蘭邊界的芬蘭拉茲里夫車站附近的茅草棚中完成的重要著作。1918年5月,該著作出版?!秶遗c革命》科學回答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和俄國革命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直接指導布爾什維克和俄國無產階級順利地進行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也推動和指導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的蓬勃發(fā)展,對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寫作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種種矛盾日益尖銳化。一方面,高速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生產力和高度集中的壟斷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的到來創(chuàng)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范圍,于1914年發(fā)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爭給各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給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zhàn)爭引起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反對壟斷資本主義統(tǒng)治和帝國主義戰(zhàn)爭的斗爭迅速高漲,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戰(zhàn)運動和罷工運動,歐洲許多國家出現(xiàn)了無產階級革命形勢,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也蓬勃發(fā)展。革命高潮的到來,把革命的根本問題——國家政權問題提上了日程。
在這種形勢下,無產階級革命對待國家的態(tài)度問題,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正如列寧在《初版序言》中所指出的:“國家問題,現(xiàn)在無論在理論方面或在政治實踐方面,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1]P109
然而,自19世紀以來,國家與革命這一重大問題被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家和機會主義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亂不堪。特別是以伯恩斯坦、考茨基為首的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為了迎合資產階級的需要,極力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鼓吹“議會道路”“和平進入社會主義”,反對暴力革命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美化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用“保衛(wèi)祖國”的口號煽動本國無產階級參加殘殺別國工人兄弟的戰(zhàn)爭,引誘人民群眾離開革命道路,成了帝國主義的幫兇。第二國際機會主義思潮,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國家問題上反對機會主義偏見,就無法使勞動群眾擺脫資產階級影響,走上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秶遗c革命》的寫作是恢復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正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客觀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沙皇俄國既是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集合點,也是世界帝國主義鏈條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917年3月(俄歷2月),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俄羅斯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利用帝國主義戰(zhàn)爭所造成的革命形勢,發(fā)動武裝起義,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工兵蘇維埃,這就是俄國歷史上著名的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國形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現(xiàn)了和平發(fā)展的可能性。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設想通過“全部政權歸蘇維?!钡耐緩?,積極爭取革命的和平發(fā)展。但是7月間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發(fā)動事變,結束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鑒于俄國革命的形勢發(fā)生了急劇的逆轉,革命的和平發(fā)展已不可能,無產階級只有直接舉行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才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這樣,怎樣對待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就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首要問題。
為了恢復和捍衛(wèi)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學說,肅清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影響,從思想上教育和武裝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向他們說明在即將到來的革命中應當做些什么,列寧在艱苦的匿居條件下寫成了《國家與革命》這部不朽的名著。
為了撰寫《國家與革命》這一著作,列寧于1916年秋和1917年初在蘇黎世精心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翻閱了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的書籍,并把收集到的材料匯集成了一本筆記,取名為《馬克思主義論國家》。因筆記本封面為藍色,通稱“藍皮筆記”。按原定計劃,本書共7章。列寧寫完了前6章,擬了第7章《1905年和1917年俄國革命的經驗》的詳細提綱和《結束語》的提綱。最后一章因十月革命迫近列寧沒有來得及寫。列寧曾寫信告訴出版者,如果第7章完稿太晚,或者分量過大,那就有必要把前6章單獨出版,作為第1分冊。因此,《國家與革命》最初就是作為第1分冊出版的。
《國家與革命》出版時,列寧在第一版跋中還專門談到最后一章即第7章為什么沒有完成的原因,他說:“這一章除了題目以外,我連一行字也沒有來得及寫,因為1917年十月革命前夜的政治危機‘妨礙了我”[1]P221。列寧還非常幽默而深刻地指出:“對于這種‘妨礙,只有高興?!薄翱磥碇缓瞄L時間拖下去了;做出‘革命的經驗是會比論述‘革命的經驗,更愉快、更有益的?!盵1]P221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本內容
(一)關于國家的起源和本質
列寧根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對國家起源和本質的論述,論述了剝削階級國家必然是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用來鎮(zhèn)壓被壓迫階級的工具。也就是說,國家的性質歸根結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性質的國家,哪個階級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它必然在政治上也占統(tǒng)治地位,并借助國家獲得鎮(zhèn)壓和剝削被壓迫者的新手段。雖然也有例外的時期,即當互相斗爭的各個階級達到勢均力敵的時候,國家權力作為表面上的調停人,暫時獨立于兩個階級之外,但是,這決不是說此時國家已不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了,而是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兩個階級的調停人,實質上并非如此。
列寧深入分析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實質,論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是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更可靠的政治形式,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1]P120。在封建制國家里,財富是直接運用它的權力的,人們的政治地位是按照地產來排列的,這種統(tǒng)治形式,形成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但是,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內,財富是間接的統(tǒng)治。資產階級國家與以往的剝削階級國家有一個不同特點,即它善于用“民主”的外衣進行包裝,標榜自己是全民利益的代表者。列寧引證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揭露資產階級議會民主本質的論述,指出:“每隔幾年決定一次由統(tǒng)治階級中什么人在議會里鎮(zhèn)壓人民、壓迫人民,——這就是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真正本質,不僅在議會制的立憲君主國內是這樣,而且在最民主的共和國內也是這樣”[1]P150。列寧還明確指出了西方民主受財富所左右的情況:“在民主共和國內,‘財富是間接地但也是更可靠地運用它的權力的,它所采用的第一個方法是‘直接收買官吏(美國),第二個方法是‘政府和交易所結成聯(lián)盟(法國和美國)。”[1]P119
在帝國主義新形勢下,列寧結合俄國二月革命的實踐指出,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部長們,竭力幫助資本家掠奪人民和借軍事訂貨盜竊國庫,資本家對此則給他們高額“獎賞”,這是直接收買官吏,還是間接收買官吏,已難以區(qū)分了??梢?,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其實質仍然是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產階級進行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但是,機會主義者卻迷信資產階級普選制度和議會,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普選制及其民主共和國,真正能夠體現(xiàn)勞動者利益,能夠改變國家的本質。
西方民主的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證明了列寧論斷的正確性。美國明尼蘇達州前州長、《美國陰謀》一書的作者杰西·文圖拉談到美國選舉制度時說:“整個選舉過程已被金錢所扭曲,因為大公司通過政治獻金操控了美國政府?!盵2]就連美國前總統(tǒng)卡特也不得不承認:“美國政治體系已經扭曲成為一種基于龐大資金支持的‘寡頭政治體系?!盵3]
(二)關于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
實行暴力革命,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在國家方面的任務。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頌揚暴力革命,指出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是社會運動借以為自己開辟道路并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1]P126。列寧指出:“這種頌揚決不是‘過頭話,決不是夸張,也決不是論戰(zhàn)伎倆。必須系統(tǒng)地教育群眾這樣來認識而且正是這樣來認識暴力革命,這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學說的基礎?!盵1]P128
雖然暴力革命或武裝奪取政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guī)律,但是,馬克思主義在承認武裝奪取政權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形式的同時,并不排除在一定條件下革命和平發(fā)展的可能性,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能夠通過和平發(fā)展的道路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可以減輕舊社會轉化過程中的“陣痛”。不過,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至今還沒有無產階級采用非暴力的道路取得政權的先例。
列寧引證了馬克思總結1848年至1851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驗所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揭示資產階級國家政權演變的趨勢和實質的論述,來進一步說明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后對待舊國家機器的態(tài)度。資產階級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后,主要利用議會這種形式來進行階級統(tǒng)治,于是先加強和完備議會權力。其后,隨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尖銳化,資產階級便加強行政權力,使其行政權力臻于完備,這是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演變的一般情況。
歷史上剝削階級的革命,除奴隸主階級是用私有制代替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外,都是一種私有制度代替另一種私有制度。在那里,國家機器所建立的經濟基礎相同,它們的目的和任務相同,都是為了維護剝削制度、鞏同剝削階級專政。因而,一個剝削階級在推翻另一個剝削階級而奪取政權后,就把舊的國家機器視為戰(zhàn)利品,不需要打碎它,即可以繼續(xù)運用。無產階級革命則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徹底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這是由無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
列寧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產生和演變過程的論述,指出打碎舊的國家機器,首先必須消滅資產階級的常備軍和官吏。它最能表現(xiàn)國家機器的特征,同資產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是資產階級鎮(zhèn)壓人民的最重要的工具,所以無產階級在革命中一定要將力量集中在打碎它的軍事官僚機構上。列寧還進一步論證了馬克思關于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馬克思這一理論的提出是從法國資產階級1848年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到了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演變的特征,和法國1848年至1851年間國家機器發(fā)展的過程基本相同,先形成其“議會權力”,其后資產階級政黨和小資產階級政黨為瓜分官吏職位和爭奪政權而進行激烈斗爭,隨即加強其行政權力,使其官僚軍事機構日益完善起來。列寧總結說:“現(xiàn)在,全世界的歷史無疑正在較之1852年廣闊得無比的范圍內,把無產階級革命引向‘集中自己的一切力量去‘破壞國家機器?!盵1]P138
(三)關于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主義民主
列寧批判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的謬論,揭示了資產階級民主的實質,進而分析了無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優(yōu)越性、無產階級專政和民主的辯證關系,闡發(fā)了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及民主制消亡的途徑。
列寧指出,資產階級民主實質上始終是少數(shù)人的即只是有產階級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包括普選制、代議制、二權分立等主要內容。資產階級民主制是封建專制制度、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特權法的對立物;它比起中世紀的封建專制主義,無疑是一大進步,在歷史上起過相當革命的作用。但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決定的,反映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特點,代表資產階級的意志和利益。
為了進一步揭示資產階級民主制的實質,列寧結合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現(xiàn)狀,剖析了資產階級的選舉制度和議會制度。列寧指出,當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階段時,政治權力要求高度集中,許多國家不是議會監(jiān)督政府,而是政府操縱議會,議會從屬于政府。據此,列寧認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是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的捷徑。因為這樣的共和國雖然絲毫沒有消除資本的統(tǒng)治,因而也絲毫沒有消除對群眾的壓迫和階級斗爭,但是,它必然會使這個斗爭擴大、展開、明朗化和尖銳化,以致一旦出現(xiàn)滿足被壓迫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就必然通過而且只有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即無產階級對這些群眾的領導得到實現(xiàn)”[1]P173。
對于無產階級民主的實質,列寧作了極深刻的剖析,指出無產階級民主是第一次使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享受的民主,不是供富人享受的民主。但是,無產階級專政決不能簡單地只是擴大民主,還要對剝削者、資本家實行專政,剝奪他們的自由,用強力粉碎他們的反抗。無產階級民主歸根結底是由它所建立的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任何一種國家政權都是由專政和民主兩個方面構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剝削階級國家是對剝削階級內部實行民主,對被剝削階級實行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歷史上一種新型的國家制度,專政與民主同樣是對立統(tǒng)一物,是對廣大人民實行民主和對少數(shù)敵人實行專政的相互結合,沒有廣泛的人民民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就不鞏固。其次,列寧又強調,除了把民主大規(guī)模地擴大之外,無產階級專政還要對壓迫者、剝削者、資本家采取一系列剝奪自由的措施,對其實行有效的專政,只有這樣,無產階級和人民的民主才能有保障。
(四)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治形式
1871年巴黎無產階級建立的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以暴力摧毀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在馬克思的論斷的基礎上,列寧對巴黎公社的實質及其政權組織形式,作了更深刻的闡發(fā)。
第一,用人民的武裝代替資產階級常備軍。列寧認為,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分,資產階級軍隊是資產階級國家權力的主要的強力工具。因此,徹底消滅資產階級的反動軍隊,用武裝的人民來代替它,是無產階級戰(zhàn)勝資產階級,鞏固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所必需的。
第二,用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來代替資產階級官吏。列寧認為,公社的這些措施看起來似乎僅僅是更完全的民主,但其實質卻是國家本質的改變,“事實上意味著兩類根本不同的機構的大更替”。這是一個量轉化為質的實際例子,是資產階級民主變成了無產階級民主,即由原來意義上的國家變成了一種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列寧又指出,由于資本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國家政權”的絕大多數(shù)職能已經變得極其簡單,每一個識字的人都能夠行使這些職能,國家工作人員行使這些職能,只付給其“普通工人的工資”是可以做到的。列寧又進一步認為,上述這些措施是關系到社會的國家改造即純政治改造,但是這些措施只有同剝奪剝奪者的經濟措施聯(lián)系起來,也就是同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yōu)楣兄频拇胧┞?lián)系起來,才會顯示出全部意義來。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民主永遠不會是“單獨存在”的。它總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并影響經濟、推動經濟的改造,受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等等。這是活生生的歷史的辯證法。
第三,用議行一致的工作機關代替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列寧根據馬克思對巴黎公社的有關論述,揭露和分析了資產階級議會的本質。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標榜“三權分立”及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相互制約,其目的不過是把議會裝扮成表達全民意志的代議機關,用議會民主來掩飾資產階級專政。列寧還論述了建立新的管理機關的必要性,即取得政治統(tǒng)治的無產階級還需要有管理機關,需要有服從、監(jiān)督、“監(jiān)工和會計”,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機關。
第四,用無產階級民主集中制的統(tǒng)一的全國政權代替資產階級官僚集中制的國家。巴黎公社反對官僚集中制,主張在民主集中制的原則的指導下,建立民族統(tǒng)一的單一制國家。列寧認為,官僚集中制和民主集中制是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組織原則。官僚集中制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它適應于資產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是無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它適應于無產階級對少數(shù)剝削者的統(tǒng)治。無產階級不能運用資產階級國家機器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樣也不能使用資產階級國家的組織原則來建立自己的階級統(tǒng)治。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也意味著取消其組織原則。無產階級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把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分自由地組織在公社之內,統(tǒng)一為一個民族。
(五)關于社會主義階段的“資產階級權利”
列寧根據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論述,進一步發(fā)揮了關于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學說,指出了這兩個階段的共同特征以及兩者之間的差別。列寧認為,在經濟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都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但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是成熟程度不同的兩個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不論其區(qū)別怎樣,共產主義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
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在生產資料方面取消了資產階級權利,但在消費品分配方面,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這一原則是對資產階級按資分配、勞而不獲的剝削制度的徹底否定,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墒撬匀淮嬖谥聦嵣系牟黄降?,存在“資產階級權利”。按勞分配的原則是以勞動作為同一尺度,運用在不同等的人身上,看起來似乎是平等,但是在事實上是不平等的,因為各個人的具體情況是不相同的,按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那些勞動能力強的,就會比勞動能力弱的分得多些,在領取同等數(shù)量消費品的情況下,家庭負擔輕的,就會比家庭負擔重的富裕些,這就是不公平、不平等。
列寧指出,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還不能為立即實現(xiàn)“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變革創(chuàng)造經濟前提。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雖然為生產力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和前景,但是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那樣高的水平,還不能提供豐富的產品來實現(xiàn)“按需分配”;城鄉(xiāng)之間、工農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還存在著差別,這些差別必然要反映在分配方面。在道德和精神方面,在推翻資本主義之后,人們還不能立即學會不需要任何權利規(guī)范而為社會勞動。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思想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盡管無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剝削制度,但是剝削階級思想不可能很快消失,還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因此人們還不能完全擺脫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
總之,在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這雖然是一個“缺點”,但它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主義社會在分配方面存在著資產階級權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不僅指出了它存在的必然性,也分析了它的必要性,資產階級權利在社會各個成員間分配產品和分配勞動方面,依然起著調節(jié)者和決定者的作用,需要它迫使每個有勞動能力的人,按照社會的勞動分工,完成一定量的勞動,然后才能領取一定量的報酬,歸根結底是因為還不具備“不需要任何權利的經濟前提”。
(六)關于國家的自行消亡
國家的自行消亡是專指無產階級國家。資產階級國家是鎮(zhèn)壓和剝削無產階級的工具,是不可能自行消亡的,需要由無產階級在革命中來消滅它。無產階級國家如何自行消亡?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深刻論述了過渡時期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特征,論述了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與國家消亡的關系,闡明了國家完全消亡的經濟基礎是共產主義的高度發(fā)展。他還論述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fā)展、勞動群眾參加國家管理和經濟管理對于國家消亡的重要意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民主起了本質的變化,也就是說,它已由資產階級少數(shù)人的民主轉變?yōu)樯鐣^大多數(shù)人的民主。這種絕大多數(shù)人的民主愈完全,它就成為多余的時候就愈接近。正如列寧指出的,“由武裝工人組成的、‘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的‘國家愈民主,則任何國家就會愈迅速地開始消亡?!盵1]P203
列寧在國家消亡問題上對布哈林進行了批評。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是聯(lián)共(布)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曾任聯(lián)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真理報》主編,曾經被譽為蘇共“黨內頭號思想家”。列寧一再指出,在國家問題上,布哈林存在著一些小錯誤,這表現(xiàn)為對國家問題理解上帶有某種形而上學的色彩。布哈林在引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關于國家階級性的論述時,就忘記了引用恩格斯關于國家社會性的論述;他在談到未來社會要炸毀國家時,也忘記了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時期要利用國家。列寧指出:“我們同無政府主義者的區(qū)別是:我們主張(α)現(xiàn)在利用國家,并且(β)在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利用國家(‘無產階級專政),——這兩點現(xiàn)在就對實踐極其重要。”[4]P156列寧緊接著馬上明確指出:“布哈林正是忘記了這兩點!”這種忘記恰恰是缺乏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造成的。
三、《國家與革命》的現(xiàn)實意義
今天重溫《國家與革命》,至少有三點重要意義。
第一,對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主觀,破除一切有關西方民主國家、西方民主制度的迷信,切實防止誤入西方的民主化陷阱,正確認識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性質和作用,科學把握無產階級民主與專政的關系,更好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對我們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定不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繼續(xù)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同當代中國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深刻指出,沒有考茨基所謂的“純粹”民主,只有階級民主。西方資本主義民主以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為經濟基礎,是靠資本的乳汁喂養(yǎng)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保障的只是少數(shù)人的民主權利,維護的只是少數(shù)人的利益。西方民主制度雖然從法律上規(guī)定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權利,但又總是在憲法和法律上對廣大人民應該享有的民主權利“留下許多后路或保留條件”,加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諸多限制。這諸多的限制,使得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權利,對廣大人民來說,僅僅成為一種形式上的民主權利或者說程序民主權利,他們事實上被排除在民主權利之外。比如西方輿論鼓吹的“平等的”選舉權,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體現(xiàn)所謂“天賦人權”“權利平等”,恰恰相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權力與金錢的結合。巨額選舉經費使西方的民主選舉成為富人壟斷政權和限制人民權利的無形手段。不僅如此,世界還普遍認為,西方民主通常意味著爭論不休,舉棋不定,經濟效率下降,等等。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城鄉(xiāng)基層民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制度等民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yōu)勢、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顯著優(yōu)勢、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yōu)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yōu)勢等諸多優(yōu)勢。實踐一再證明,它們是人民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前途命運的制度保障。
第二,對我們深刻認識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提出過一些重要觀點,但他們沒有也不可能提出周詳?shù)睦碚?。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時深化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學習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關于共產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論述,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這種艱巨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我國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都還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之中,這一點也不容置疑。對事物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對社會主義這個我們只搞了幾十年的東西,我們的認識和把握也還是非常有限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fā)展”[5]P60。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長期性決定了,“想一下子、兩下子就進入共產主義,那是不切實際的”[6]P115。鄧小平指出,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這樣看問題,充分說明了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政治上的清醒。
第三,對我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自從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學說以來,一些資產階級學者一直把共產主義說成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烏托邦”。蘇聯(lián)東歐劇變的歷史悲劇使烏托邦論再次抬頭。有些鼓吹“社會主義失敗論”的西方學者提出所謂的“烏托邦社會工程與復雜的人類環(huán)境水火不相容”之類的觀點。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敗》一書中則把共產主義說成是“一個猶太血統(tǒng)的德國移民知識分子在大英博物館公共閱覽室中苦思冥想出來的”?!八髨D把徹頭徹尾的理性強加于社會生活?!币恍┪鞣綄W者還宣揚“歷史終結論”。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深刻分析了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學說的科學依據。指出:“馬克思絲毫不想制造烏托邦,不想憑空猜測無法知道的事情。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問題,正像一個自然科學家已經知道某一新的生物變種是怎樣產生以及朝著哪個方向演變才提出該生物變種的發(fā)展問題一樣?!盵1]P187還有人擔憂一旦實現(xiàn)了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人們就會失去奮斗的動力,也就不可能“各盡所能”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都對這類觀點進行過分析和批判。這類觀點的存在只是說明一個事實:人們囿于幾千年來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影響,尚未擺脫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列寧在談到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制度時指出:“從資產階級的觀點看來,很容易把這樣的社會制度說成是‘純粹的烏托邦,并冷嘲熱諷地說社會主義者許諾每個人都有權利向社會領取任何數(shù)量的巧克力糖、汽車、鋼琴等等,而對每個公民的勞動不加任何監(jiān)督?!盵1]P198列寧對這種看法的回答是:“偉大的社會主義者在預見這個階段將會到來時所設想的前提,既不是現(xiàn)在的勞動生產率,也不是現(xiàn)在的庸人?!盵1]P198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經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隨著生產力的增長,人的精神世界也將逐步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域,資產階級權利對人的影響將消失,勞動將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們對公共生活基本規(guī)則從必須遵守變?yōu)榱晳T遵守,“到那時候,從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過渡到它的高級階段的大門就會敞開,國家也就隨之完全消亡”[1]P203。
因此,我們要深刻認識實現(xiàn)共產主義是由一個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歷史過程,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tǒng)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tǒng)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像馬克思那樣,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當然,《國家與革命》對我們的啟示和意義遠不止這樣幾點,這部著作是一個儲藏量極其豐富的理論寶庫,值得我們反復認真閱讀,我們也相信,只要認真閱讀,肯定能常讀常新。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凡,商洋.專訪:“金錢左右美國政治”——訪《美國陰謀》作者杰西·溫杜拉[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0/16/c_1116846426.htm.
[3]劉皓然.卡特:美國民主已死 是屬于少數(shù)人的寡頭政治[N].環(huán)球時報,2015-09-25.
[4]列寧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朱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