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大學求學的第二天,班主任帶我們在校園里觀光,熟悉環(huán)境。北大校園又稱燕園,是一所極富園林之美的風景勝地,她比許多城市的公園都要美。時令已屆深秋,到處有艷紅的楓葉和盛開著許多色彩斑斕的花,還有數不盡的蒼松翠柏和竹林。沿著林蔭小路,我們經過了姐妹樓、圖書館、俄文樓,來到了風光瀲滟的未名湖邊,湖水特別清澈,倒在湖中的塔影格外幽深。
在湖畔邊,在幽靜處有許多學生躲在綠樹叢中,手捧書卷入神地讀書,幾乎達到忘我的境界。到了民主樓,該樓為黃綠琉璃瓦的飛檐宮殿式建筑,樓前是一片廣闊的草坪,一對壯麗的華表佇立在草坪上,構成了校園古色古香的整體風格。經過了化南樓、荷塘,但見荷葉田田。荷塘盡頭便是勺園,為外國留學生居住區(qū),共住3000多名衣著時髦的外國留學生。
只見一位衣著艷麗的外國姑娘緩步走來,向我們招手,用那生硬的漢語說:“什么叫自由?你們有自由嗎?”這時不知從哪里竄出一只小狗在她的大腿上咬了一口,她尖叫著,嚇得不輕,用生硬的漢語訴苦說:“你們的狗,在我的大腿上吃飯?!贝蠹翌D時捧腹大笑。因她是剛來的,漢語還學不好,“咬”字不知怎么講,只用“吃飯”代替。
與我同宿舍的是一個高個子,瘦削的臉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名叫謝康州,來自山東曲阜孔子的故鄉(xiāng)。他是個神秘而有趣的人,白天多睡覺,夜里看書。他買了許多書擺在床頭,天天翻看。在辯論會上,他提出:“人應該像動物一樣自由”的謬論,因而被同學推下講臺,當時他那狼狽模樣,引起聽眾的哄堂大笑。他是北大山鷹詩社的詩人,他介紹我認識許多中文系的學生。
在北大,沒有固定的教室,這一堂課在這兒上,下一堂課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上,一般是上午上課,下午自學。下課了不是鉆圖書館就是到宿舍里去自學,顯得很輕松。我喜歡這種學習生活,而別所大學還沒有擺脫中學生的生活模式。
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是法學課,曾教授闊步走上講臺,教室里響起熱烈掌聲。他衣著整齊、干凈,頭發(fā)也是梳得整整齊齊,看上去衣冠楚楚,甚至有點正容亢色的嚴謹神情,但他講起課來卻是笑容可掬,侃侃而談,講得嚴謹莊重又活潑輕松,給人以誨人不倦的親切之感。這種莊重又規(guī)矩的儀表同他縝密的思維與嚴謹的作風相統(tǒng)一。在我的印象中,曾教授從治學到為人處世,都是嚴謹規(guī)范,一絲不茍的,這是他的特質。
每當下課了,許多同學都回宿舍或上圖書館去自學,我常到校園幽靜處去讀書。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我發(fā)現那邊不遠處有一位姑娘在看書,她生得秀麗,長挑身材,一雙含情脈脈的眼睛鑲嵌在彎彎的眉毛下。我不時地將眼光投向她那里,她也常往我這邊看過來。我每次來到這里時,都發(fā)現她也在這里。時間長了,我倆都似乎感到了對方的存在,似乎相互之間都有了一點印象,不知怎么的,我倆竟答起話來。她叫楊靜,西語系一年級學生。我倆的友誼就在學習生活中建立起來。楊靜來北大不久,就以其聰穎、多才多藝和熱情活潑的性格聞名于燕園,成為有名的活躍人物。她是一個興趣廣泛,精力充沛的人。她朗誦詩,也寫詩;她演戲,也寫劇本;她還長于唱歌、跳舞。她參加了北大詩社、文學社、劇藝社等各種業(yè)余社團活動,并且很快成為這些社團的骨干分子。我常常在圖書館閱覽室看到她的身影,也常常在詩歌朗誦會、晚會、舞會上聽到她的甜美嗓音、看到她那優(yōu)雅的舞姿,她也常常在大型群眾活動中充當主持人。她性格外向,情緒熱烈,在群眾活動中一展風采,大出風頭,又能夠沉潛下來,坐在書桌前目不旁視,孜孜以求地做學問,并且在專業(yè)學習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她建議我要多到圖書館去看書、借書,多聽名家講座。當我按照她的指點到圖書館去看書時,感到那里學習風氣極盛,搶占圖書館座位成為北大學生的一大熱點。尤其是晚上,座無虛席,去晚了就找不到座位,更有甚者,有些人還為別人搶占位子,把書包放在位上,后來者以為那里已有人坐,便不坐。我受到這種學習風氣的感染,養(yǎng)成了每天必到圖書館看書的習慣。當我從圖書館借出一堆書夾在腋下回宿舍的時候,在路上,那些理科學生向我投來好奇的眼光,似乎在笑我是個書呆子,但我不以為然。
楊靜姑娘又寫了一些熱情洋溢的詩,那些詩一般秘不示人,但她卻把詩稿交我看,要我提點意見。我說自己對詩一竅不通,但她堅決地說:“你要把我當妹妹看待,不要客氣嘛?!碑斘野言姼鍘Щ氐剿奚嵊^看時,被我班男生發(fā)現,認為是姑娘寫來的情書,便搶去傳看。詩寫得很婉約、優(yōu)美,他們看后驚嘆不止。當我把詩稿歸還她的時候,我對她說:“詩寫得很好,像你一樣美?!彼χf過獎了,便搶去詩稿,走了。剛走幾步又回過頭來約我晚上同她到林教授家里拜訪。我答應了。
林教授是教我們國際關系學的,為人灑脫,不拘小節(jié),衣著不講究,有點不修邊幅的樣子。秋天,他穿一身不合時宜的西裝,天氣稍冷,便穿著長棉袍。他學識淵博,思想精深,對問題的剖析有獨到的深刻見解。講課很隨便,不寫詳細的講稿,也不發(fā)講義,喜歡旁征博引,循循善誘。但有些問題,講較略,只是指點學生到圖書館讀相關書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每聽完他的課,都會得到一些聞所未聞、書本上找不到的知識。他寫在黑板上的字,秀美飄逸,同學們不愿擦掉,留著欣賞。
晚上,我應楊靜之約和她來訪林教授。林教授在燕南園一間獨門獨院的小屋子里,滿院花木翠竹,宛如世外桃源。我將要目睹北大學者之家的風采,心里很好奇,心想,北大學者之家一定是豪華富貴吧。恰好相反,當我們踏進林教授家的時候,發(fā)現客廳平凡而簡陋,沒有豪華的陳設,只有幾件冷硬的木制家具,給人以“家徒四壁”的寒傖之感。但不論是客廳還是臥房,四壁全是書,像一座城,真是學富五車啊。林教授熱情地招待我們,給我們講了治學之道。這個時候,我想起魯迅先生自稱為“綠林書屋”的那間有點奇形怪狀的屋子,那是魯迅的臥室兼工作室,一代文豪在這里寫出了那樣多的傳世之作,從而引來了眾多人們瞻仰,原來是這樣一間簡陋得有些寒傖的小屋。而林教授棲身的小屋竟和當年魯迅先生棲身的“綠林書屋”何其相似乃爾。我們不禁為林教授的刪華就素感慨唏噓,也為中國學者們的簡樸生活感慨唏噓。
北大的講座是出了名的。講座的內容很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藝、愛情等各個領域,由知名教授、學者主講,聽者諸眾,不僅是本校學生,也有外校來的研究生、博士生,還有社會名流、政府官員,真是熱鬧非凡。講座天天有,但我們擇適而從之。
入學不久,我戴上了北大校徽,成為一個北大人,感到無比自豪,心境美好而振奮,加之北大校園極富園林之美,湖光塔影、小橋流水、幽靜如詩,生活在這里的年輕人自然會生出無窮無盡的詩情畫意,我無限感慨地說:“北大是一個名師薈萃,百花爭妍,學風嚴謹,讀書風氣濃厚的書香之國!”我在這里受其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而逐漸充實起來。
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它不僅是一座最高學府,而且是一方革命圣地,有著光輝的歷史。而我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用輕輕的腳步,跨進了它古樸典雅的校門,倍感榮幸??墒牵页O氡贝髽s耀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只有使北大的這塊名牌與自己的人品、水平、行為相稱,這才是有意義的。這種認識,鞭策了我學習和做人;還有理想和追求,內心有著永恒的動力,什么時候都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作者簡介:紀明教(1967—),男,海南樂東人,著有鄉(xiāng)土文學作品集《家鄉(xiāng)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