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霞
教育部考試中心于2019年11月正式對外發(fā)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其內涵是“一核四層四翼”,其中:“一核”為考查目的,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是對素質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內容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這3個部分的內容既突出重點,又有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在高考評價體系的總體框架上,化學科基于學科特點和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化學科的功能定位,確定考查化學觀念、思維方法、實踐探索、態(tài)度責任4項學科素養(yǎng),將理解與辨析能力、分析與推測能力、歸納與論證能力、探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確定為化學學科關鍵能力,提出基于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考查要求的情境化考查思路。
一、“一核四層四翼”評價體系下化學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示例
(一)日常生活情境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日常生活情境可以充分展現出化學學科的應用價值,教學中設計這樣的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和應用化學的興趣。如人教版必修1關于“鐵鹽和亞鐵鹽”的教學,教師以補血劑中的“鐵”為情境主線展開教學,選擇硫酸亞鐵片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角,引導學生在閱讀說明書中發(fā)現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在一系列活動中掌握鐵離子的檢驗,鐵離子、亞鐵離子的性質及相互轉化條件。在教師精心且巧妙的設計下,本節(jié)課學生積極地發(fā)現問題、參與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成功實現了教學目標,使本節(jié)課在不同角度高度契合了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二)生產環(huán)保情境
如人教版選修4關于“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的教學,教師可以從“尾氣排放成為城市主要污染源”這一情境引入,引導學生設計處理尾氣的具體方案→提出將NO和CO轉化的思路→探索研究反應的可行性→解決問題,在一系列活動中掌握判斷化學反應方向的焓判據、熵判據及復合判據,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落實“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值得一提的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也創(chuàng)設了化學史情境,在學習熵判據和復合判據時,教師通過混亂度、熵、吉布斯自由能的研究過程,向學生呈現了克勞修斯、玻爾茲曼、吉布斯等著名科學家敢于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持之以恒的科學研究精神,讓學生感受科學家探究的不易及化學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核心素養(yǎng)。
(三)學術探索情境
學術探索情境為公開刊物上的最新化學學科前沿成果,該類素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一部分內容對應中學化學知識內容,在教學中選取適宜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作為教學情境素材,可開拓學生的學科視野,錘煉學生的學術思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人教版選修4關于 “化學電源”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從事鋰離子電池研究的三位杰出科學家”這一真實情境,將化學電源中對應中學化學知識的化學前沿成果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感受到學術前沿的研究情況,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四)實驗探索情境
以人教版選修5中“苯酚”的教學為例,在學習“苯酚的酸性”時,教師在學生猜測“苯酚具有酸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苯酚的酸性是強是弱?”“酸性比碳酸強還是弱?”,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在探究苯酚的弱酸性時想到了用指示劑、pH試紙(pH計),與金屬反應、與堿反應等方法,在探究“苯酚的酸性與碳酸酸性的相對強弱”時,學生想到了“強酸制弱酸”的原理。教師與學生共同制定實驗方案進行探究,通過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得出結論。實驗探究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并嘗試尋找理論依據,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得知,苯酚的電離平衡常數為1.1×10-7,碳酸的一級電離常數為4.4×10-7,二級電離常數為4.7×10-11,能合理的解釋實驗結論。
(五)化學史料情境
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關注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驗,要關注學生“求真”的愿望。已有成熟理論中蘊藏著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方法,了解研究過程,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開拓研究思路。結合中學化學的大部分內容,挖掘出化學史并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重溫化學家曲折的認識過程,對于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人教版選修5“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為例,這一節(jié)主要介紹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方法——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主要是方法的學習。如果能夠深入挖掘教材,將學生對加聚反應的學習放在“塑料和橡膠的研究發(fā)展史”這一情境中,不但容易掌握加聚反應的方法,更能夠能成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催生點。課堂上,教師可以先給出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塑料袋的主要成分為聚乙烯,再講述常見塑料的合成歷程,最后與學生一起研究加聚反應的原理及特點。
二、“一核四層四翼”評價體系下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設計模型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效的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將課堂與現實連接起來,將學科問題與真實問題連接起來,將情境創(chuàng)設與高考評價體系的“四層”有效聯(lián)系起來,以核心價值為引領,積累學科必備知識,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將真實問題抽象成化學問題,提取有效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進行化學抽象,初步建立化學探究模型。解決某一化學問題不是最終目標,解決這一類的化學問題才是學習的目標。學生在不斷的反思總結過程中,培育了關鍵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已有的化學知識解決問題,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積累了化學必備知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得到了積極的發(fā)展。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了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有效地體現了化學學科的核心價值。
責任編輯 ?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