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永慶 李桃桃 陳霞 林亦鑫 陳英群
1.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yī)院 上海 200090 2.同濟大學醫(yī)學院 3.同濟大學中醫(yī)研究所
李東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真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師從易水學派張元素,在其學術思想基礎上,結合《黃帝內經》《難經》及《傷寒雜病論》等醫(yī)學經典著作,以及自身長期的臨床實踐,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1]15“補脾胃,重胃氣”[1]62“脾胃為元氣之根本”[1]4等學術觀點,被后世稱為“補土派”。
《脾胃論》是李東垣的代表性著作,為其晚年撰寫,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卷上引經據典,闡述脾胃的生理特性、脾胃盛衰,并創(chuàng)制出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等方劑;卷中提出氣運衰旺、飲食勞倦、四季時令對脾胃的影響,創(chuàng)制出補中益氣湯、李氏清暑益氣湯等名方流芳古今,時至今日諸多醫(yī)家還在應用;卷下提出脾胃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系,著重闡述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并創(chuàng)制諸多方劑。本文旨在對全書所涉藥物進行頻次統計,并歸納總結、分析其用藥規(guī)律,以期指導臨床實踐。
李東垣所生活的金元時期,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百姓憂思勞倦,饑飽失調,起居飲食失常,最易損傷脾胃。正如《醫(yī)旨續(xù)余·列張劉李朱滑六名師小傳》所云:“彼當金元擾攘之際,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勞倦傷脾,憂思傷脾,饑飽傷脾……”[2]李東垣作為“補土派”的創(chuàng)始人,全面系統性地闡述了脾胃學說,為內傷雜病的臨床治療作出了重要貢獻?,F將其學術思想簡要總結如下。
1.1 脾胃與元氣 李東垣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人體之本,胃氣充盈,則元氣充足;脾胃受損,則元氣衰弱。《脾胃論》卷上多處引用《黃帝內經》原文,強調人以胃土為本,更應重視胃氣,尤其是胃陽。如《脾胃虛實傳變論》中提出,“歷觀諸篇而參考之,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1]4“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1]4。另參考“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的觀點,提出“火與元氣不兩立”[1]32的觀點,認為脾胃受損,元氣衰弱,則陰火亢盛,并創(chuàng)立了甘溫除熱的治療大法和以升脾陽為主的諸多方劑。也有諸多醫(yī)者認為“火與元氣不兩立”是指火與元氣兩者一勝一衰,火與元氣相爭是內傷發(fā)熱的原因,如王培等[3]運用這一思路治療肺癌發(fā)熱,增強了患者自身抵抗力,提高了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存周期。
1.2 脾胃與氣機 中醫(yī)講究整體觀念,李東垣在重視整體的同時,更視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健運,升則上輸心肺,降則下歸肝腎膀胱,使清陽出上竅,濁陰走下竅?!镀⑽刚摗分幸运募镜纳蹈〕羴黼[喻人體氣機的變化,春夏宜升,秋冬宜降,一年的升降浮沉皆仰仗于長夏的樞紐作用,而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則依靠脾胃的樞紐作用,由此形成了李東垣的用藥特色,即《脾胃論》中所提及的“隨時加減用藥法”,即根據四季時令不同,氣機的運動方式不同,運用不同的中藥配伍和加減。
1.3 脾胃與百病 李東垣認為,脾胃內傷為百病之源,若脾胃受損,則無法滋養(yǎng)元氣,從而導致元氣衰弱,影響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正常運行,產生外感或內傷疾病,正如《脾胃論·脾胃勝衰論》“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1]15、《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1]3等所述?!镀⑽刚摗肪硐轮亟榻B了脾胃與五臟六腑、九竅和經絡的關系,明確提出不僅大腸、小腸屬于胃,五臟六腑、九竅、十二經、十五絡及四肢、肌肉皆受胃氣滋養(yǎng),脾胃虛則五臟六腑經絡俱病,九竅不通,百病生焉。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1]15理論對后世醫(y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孟河醫(yī)派以調補脾胃及調暢氣機法為主治療內傷雜病[4],清代沈金鰲據此創(chuàng)制“脾統四臟”學說。國醫(yī)大師顏德馨教授遵其旨,認為臨床有心脾、肺脾、肝脾、脾腎同病等兼證,常從脾論治內科疾病,靈活化裁,確具療效[5]。李冀教授認為水腫多發(fā)于中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液運行不暢,臨床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取得一定治療效果[6]。何迎春教授認為耳鳴病機主要是濁邪害清、清氣不升和陽氣內郁,治療從“化濁邪”“升清氣”“升陽散火”出發(fā),運用益氣聰明湯及升陽散火湯加減,屢獲良效[7]。國醫(yī)大師周仲瑛教授[8]認為脾虛氣陷,清濁泌別失常,精微下泄,致成乳糜尿,運用補中益氣湯治療,療效顯著。
1.4 胃氣與用藥 李東垣顧護胃氣思想可追溯于《傷寒論》。張仲景善用甘草、大棗及粳米等甘緩之品顧護胃氣,而李東垣善用甘草、白術、蒼術與陳皮以顧護胃氣,更注重保護胃陽。甘草緩中護胃、調和諸藥,蒼、白術苦溫,陳皮辛溫,四者既調暢氣機,亦補益脾氣、顧護胃陽。李東垣雖被稱為“補土派”,但也善用汗、吐、下三法,祛邪以扶正,始終注重顧護胃氣。《脾胃論·脾胃勝衰論》云:“大法云,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若用辛甘之藥滋胃,當升當浮,使生長之氣旺。言其汗者,非正發(fā)汗也,為助陽也?!盵1]8甘溫補氣藥與辛溫解表藥同用,成為辛甘之藥,可有顧護胃氣、補益脾陽及開腠理以祛邪的作用。李東垣[9]《內外傷辨惑論·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中云:“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薄扒笔侵革嬍硞付挛笟馍凳С?,“直”為用風藥升發(fā)胃氣使氣機暢通,如枳術丸中體現為治痞且強胃,祛邪且扶正;潤腸丸中體現為潤燥、和血、疏風三者同用,同樣也體現了祛邪且扶正的思想,由此可見顧護胃氣及祛邪扶正是李東垣的用藥特色。顧護胃氣的思想對現代臨床有著重要指導作用。連建偉教授認為尤其是疑難重癥,顧護胃氣是為首要,反復強調存一分胃氣,便有一分生機[10]。李董男[11]采用“扶正祛邪”法辨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參考李東垣顧脾扶正、甘溫除熱、升陽除濕的治療思路,全程注意顧護脾胃,防止藥邪損害。
除此之外,李東垣組方十分重視君臣佐使的配伍,指明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同時認為藥物的氣味也有陰陽的存在,氣之陰陽為寒熱溫涼,而味的陰陽為酸苦甘辛咸。正如《脾胃論》中所言:“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盵1]28其次重視服藥禁忌?!镀⑽刚摗分杏?0首方劑明確指出忌食要點,如黃芪人參湯忌酒、濕面、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散滯氣湯忌濕面、酒,皆因濕面之類會影響脾胃氣機運暢,使得氣機郁滯,助長陰火。另外,李東垣倡導病后應加強身心調攝,強調順四時、節(jié)飲食、慎起居、避風寒、暢情志等生活方式的綜合調攝對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2.1 資料和方法 將《脾胃論》(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中的63首方劑按照順序羅列,后將每一味中藥按照第9版 《中藥學》教材 (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進行分類,并對中藥別名進行規(guī)范,例如干葛統一為葛根,橘皮統一為陳皮,米殼統一為罌粟殼等。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并進行數據分析。
2.2 結果 共納入101味中藥,單味藥中炙甘草使用頻數最高,人參、陳皮次之。除以上三味外,使用頻數超過20的還有白術、升麻、當歸、黃芪、柴胡。見表1。這些藥物也是李東垣補中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的主要成分。按功能進行分類,統計分析發(fā)現補氣藥居多,解表藥與理氣藥分列第2、3位。見表2。
表1 中藥使用頻數
表2 藥物功效分類統計
2.3 討論 李東垣《脾胃論》用藥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1 善用補虛藥 補脾胃元氣,主要體現在補虛藥中,以甘溫益氣為主,如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等,共使用113次,占所有補虛藥的71.5%,占所有中藥頻數的21.2%。李東垣認為元氣受稟于先天,但是需要后天脾胃之氣的滋養(yǎng),脾胃之氣充足則元氣充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敝烁什?、人參、黃芪等藥甘溫益氣,可溫補脾胃,其中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張元素和李東垣將人參作用分為補元氣、止渴生津、和中等三方面[12]。根據元氣理論,人參可入脾、肺兩經,能補脾補元氣,使脾胃旺盛,元氣不衰。
2.3.2 善用解表藥 李東垣善于運用解表藥,主要為風藥,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等,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3.2.1 風升脾陽 脾氣主升,運用風藥可引脾陽上升,則水谷精微可以周流其他臟腑,對脾胃虛弱導致的氣陷有明顯的作用。李東垣在補脾胃元氣的基礎上,還善于配伍風藥,如補中益氣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升陽益胃湯中均以人參、黃芪、甘草等補益脾胃,柴胡、升麻等以助脾陽、升舉陽氣。田鳳杰[13]運用風藥升發(fā)脾陽,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療效明顯,不僅僅改善了患者的癥狀,還能夠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
2.3.2.2 風能勝濕 脾喜燥惡濕,脾為陰土,易受濕邪。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導致運化無力,濕邪內停。而風性主動,風性善行,風能勝濕,可以宣散濕邪,從而也有助于脾陽的升發(fā),如羌活勝濕湯、除風濕羌活湯、生姜和中湯等?!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帮L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蓖蹩≤奫14]運用羌活勝濕湯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癥,并認為羌活、獨活兩藥合用可通利關節(jié)而止痹痛。
2.3.2.3 風能開郁 《脾胃論·君臣佐使法》云:“風藥升陽以發(fā)火郁?!盵1]20李東垣認為“陰火”乃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調,郁而化火所致。風藥具有發(fā)散的功效,可以發(fā)散郁聚之邪,且風藥多歸肝經,可理肝經生發(fā)之氣,故常用柴胡、升麻、葛根等風藥發(fā)散郁火、調暢氣機?,F代臨床常在辨證基礎上輔以風藥治療抑郁癥[15]。
2.3.3 補氣藥與理氣藥同用 《脾胃論》中理氣藥的使用頻數居第3位,依次為陳皮(27次)、木香(9次)、青皮(8次)、枳實(7次)、橘紅(2次),其中陳皮(橘皮)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功能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李東垣[16]《珍珠囊補遺藥性賦》謂陳皮:“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留白補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氣?!?/p>
全書63首方劑中,共有32首補氣藥與理氣藥同用,占比50.8%。卷上有升陽益胃湯、通氣防風湯,卷中有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湯、除風濕羌活湯、調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卷下有清神益氣湯、半夏白術天麻湯、清燥湯、升陽湯、升陽除濕湯、益胃湯、生姜和中湯、強胃湯、溫胃湯、和中丸、藿香安胃散、異功散、葛花解醒湯、枳術丸、橘皮枳術丸、半夏枳術丸、干姜枳術丸、生姜枳術丸、和中丸、當歸和血丸、白術散、加減平胃散、散滯氣散、丁香茱萸湯、草豆蔻丸。對這些方劑中補氣藥和理氣藥同用情況進行統計,可發(fā)現炙甘草與陳皮聯用次數高達21次,陳皮與人參20次,陳皮與黃芪15次。而三味中藥聯用主要以炙甘草、陳皮、人參為主,共15次。見表3。
表3 聯合用藥頻數
在以補氣藥為主的方劑中,加入少許理氣藥,乃有事半功倍之效??蓮囊韵氯齻€方面來認識李東垣補氣藥與理氣藥同用的價值:(1)學術思想方面:《脾胃論》中多數脾胃疾病的病因都是本虛標實,本虛為脾胃虛弱,標實為陰火熾盛。而李東垣善用辛、甘、苦,可分別對應理氣、補脾胃、瀉陰火,辛與苦可對應理氣藥,甘可對應補氣藥,故補氣藥與理氣藥同用也是一用藥思路,與李東垣的元氣理論、陰火學說、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等學術思想相呼應。(2)藥物性味方面:《素問·臟氣法時論篇》言:“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補益藥大多味甘,略滋膩,容易阻礙氣機的暢通,影響脾胃的樞紐作用;而理氣藥多為辛、苦、溫,能行能散,可以調暢氣機,防止補氣藥阻遏氣機,更助脾胃運化。(3)藥物功效方面:理氣藥與補氣藥兩者同用,一方面理氣藥配合補氣藥可使氣機暢通,理氣健脾,補而不滯,如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等補氣之品,雖然可以補益脾胃,但患者往往“虛不受補”,若一味補益,則恐過于滋膩,反而加重脾胃運化負擔,妨礙氣機運行。若加入少量陳皮,則可以理氣健脾,使諸藥補而不滯。另一方面,補氣藥配合理氣藥可扶正祛邪、理氣寬中、消痞散結,如和中丸、枳術丸等,正如《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所言:“橘皮……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盵1]33
李東垣學術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脾胃為元氣之本,“火與元氣不兩立”;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顧護胃氣。當今社會,疾病譜復雜,各系統疑難雜癥不斷增加,《脾胃論》以及李東垣的學術思想,尤其是“內傷脾胃,百病由生”[1]15、調脾胃以安五臟[6]等觀點,一直發(fā)揮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如運用陰火理論及升陽散火法治療消渴病[17],“補中、升陽、降陰火”防治腫瘤[18],調理升降之樞[19],升陽法治療疑難雜癥[20]等等。
《脾胃論》是李東垣脾胃學說理法方藥之集大成者,其用藥組方以補氣、升陽、理氣為主,重視氣機調達。補氣藥善用甘溫益氣之人參、黃芪、炙甘草、白術,以味甘之品緩脾、補元氣,使脾胃之氣充足;同用升麻、柴胡等風藥,以達到升發(fā)脾陽、勝濕、開郁之效;佐以陳皮、木香等理氣藥,使其補而不滯。同時在不同疾病的理法方藥中始終貫徹“顧護胃氣”的原則,由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脾胃學說,被稱為金元四大家之“補土派”。后世醫(yī)家博采眾長、取其精華,在李東垣脾胃學說益氣升陽之法的基礎上,繆希雍主張脾胃陰陽分治,更側重脾陰,并制定補益脾陰大法;葉天士認為脾胃應當分析而論,并創(chuàng)立胃陰學說,使脾胃學說日趨完善,古為今用,代代傳承,傳承精華、守正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