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如,卞孝平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 45000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由各種因素引發(fā)食管下括約肌松弛、胃內容物反流等一系列不適癥狀或并發(fā)癥的慢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燒心、 胸痛、 噯氣、 惡心、 反流等[1]。 研究[2]表明,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適當?shù)倪\動及心理干預均可促進胃食管反流病的恢復,但目前臨床常規(guī)護理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整體護理作為一種以全面消除不良因素對患者的負面影響為目標的優(yōu)質護理,已取得較好的效果[3]。行為改變理論是一種主張根據(jù)患者具體需求制定階段性改變計劃,改變其不當行為,旨在促進患者盡早康復的先進理念?;诖耍狙芯刻接懟谛袨楦淖兝碚摰恼w護理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6例。納入標準:①經(jīng)內鏡檢查確診為胃食管反流?。虎诎橛胁煌潭鹊臒母?、胸痛、反流、反酸等臨床癥狀;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意識障礙、心理障礙;②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8例。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3~57歲,平均年齡 (40.02±6.83)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4.65±0.73)d。研究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24~58歲,平均年齡(40.11±7.06)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 (4.23±0.54)d。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生命體征及病情監(jiān)測、健康飲食指導、健康宣教及適時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意向階段。組建護理干預小組,基于行為改變理論中的“認知轉變-意識覺醒”,指導患者對自我管理中已存在或潛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行剖析,明確影響康復進程的干擾因素,并與患者共同制定行為改變方案。②準備行動階段。參照“自我再評價-決策權衡”,向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資料,通過開展講座、報告會等形式,使患者充分意識到行為改變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意義。③行為干預階段。參照“自我承諾-強化管理”和“自我效能設定”制定具體行為改變方案,指導患者正確掌握自我護理的正確方式,并提高患者家屬的參與感,鼓勵家屬在日常生活中對患者進行行為監(jiān)督。當患者做法正確時,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患者樹立自信心,提高其依從性。④鞏固效果階段。根據(jù) “自我健康-強化”和 “刺激控制”,對患者開展定期隨訪和訪談,對其自護行為予以肯定,鼓勵其繼續(xù)維持良好的自護行為。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反流性疾病問卷(RDQ)對患者的癥狀進行評分。癥狀積分為頻率與癥狀嚴重程度總和,評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②參照《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爾定義與中國共識》等編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共4個維度、26個條目。評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越佳。③應用美國斯坦福大學慢性疾病教育中心研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量表評價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共2個維度、6個條目。評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RDQ評分干預后,兩組的RDQ評分均下降,且研究組的RDQ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RDQ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RDQ評分比較(±s,分)
?
2.2 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干預后,研究組的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s,分)
?
2.3 自我效能評分干預后,兩組的癥狀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的癥狀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s,分)
?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不適癥狀和并發(fā)癥,其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流行病學調查[4-5]顯示,我國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癥狀的患者約為3.1%,其中1.9%~7.0%的患者每周發(fā)生1次以上燒心癥狀,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病率也隨之升高。
目前臨床上針對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措施通常是根據(jù)胃腸科疾病的共性統(tǒng)一制定的,護理內容的針對性較差。整體護理則是一種主張從患者本身出發(fā),要求護理人員提高可能對疾病康復造成干擾的因素的重視度,充分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更為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而行為改變理念強調將護理過程細分為多個階段,旨在從不同時期對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以督促患者的行為改變,確保其形成正確的認知,進而有效提升護理效果。王博[6]的研究表明,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實施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可有效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緩解其臨床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RDQ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研究組的疾病知識、健康行為、治療依從性及情緒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管理及疾病共性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整體護理從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及運動和飲食指導等多方面實施綜合護理,充分保障護理的整體性和連續(xù)性,而行為改變理論則可在不同階段明確該階段患者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進護理措施。
綜上所述,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整體護理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自我管理行為水平的提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