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業(yè)
摘要:高三復習備考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越是臨近高考,高三備考的重心越是要下移到學生,越是要調動學生。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備考才是備考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領備考是“舉一”,學生自主備考是“反三”,通過“舉一反三”,讓學生“踩住點”,筑牢根基;“畫準線”,錘煉思維;“塑成面”,滋養(yǎng)能力,將備考的過程做實做細,迎戰(zhàn)高考的結果也將水到渠成。
關鍵詞:高三復習備考? 踩住點? 畫準線? 塑成面
高三復習備考,教師各有策略。越是臨近高考,高三備考的重心越是要下移到學生,越是要調動學生。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備考才是備考的關鍵所在,其實施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踩住點——筑牢根基
以夯實基礎知識為例。
這里的“點”,包括學科術語使用的字詞、概念、知識要點等,“踩住點”就是對學科專業(yè)術語界定的精準把握,做到使用學科術語和做題時少犯或不犯低級錯誤。備考復習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對學科的關鍵術語進行梳理、固化,筑牢根基。
(一)摳準“詞點”
1.換詞:如將消費對生產的基礎性作用中的“基礎性”換成“決定性”,將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的“美德”換成“道德”,等等。
2.漏(丟)詞:如將依法有序發(fā)展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中的“市場”漏掉,變成“社會主義經濟”等。
3.串詞:如將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中的“工作作風”串寫成“工作態(tài)度”,將主觀符合客觀中的“主觀符合客觀”串寫成“客觀符合主觀”,等等。
4.絕對化詞:如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東西南北中,黨領導一切;豬肉價格上漲,CPI指數(shù)將急劇上漲;等等。類似于這里的“之本”“一切”“急劇”等絕對化用詞,判斷正誤時,學生要從嚴審視。只有我們學過的,知道有明確出處的才是正確的,反之,判定錯誤或棄選。
摳準“詞點”要求教師在復習中引領學生練就“火眼金睛”加以識別判定。
(二)把握“節(jié)點”
1.時間點:如不能將匯率變換的時間先后,等同于材料描述的先后,有時正好相反;進入新時代,經濟發(fā)展的特征是“高質量發(fā)展”;等等。
2.拐點:如曲線類的轉折點;文字類的階段性,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個階段(2035年、本世紀中葉);等等。
3.關鍵點:如匯率變動的影響,判定本幣貶值或升值是推定影響的關鍵節(jié)點;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判定兩種商品是互補或替代關系是關鍵節(jié)點;等等。
(三)關注“新增點”
如經濟現(xiàn)代化,比較優(yōu)勢,“一帶一路”建設,最管用的民主,協(xié)商民主,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權力清單與容錯機制,愛國主義的新內涵,黨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等等。
(四)識別“易錯點”
1.比喻識別:如用“圓心與半徑”來比喻國家利益與國家力量,用“房子與(住在房子的)人”來比喻人民代表大會與人大代表,等等。
2.邏輯識別:如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反映對象,這里的“意識內容與反映對象”的順序顛倒了,等等。
3.定性識別:如教育是文化傳播的手段,這里的“手段”應為“途徑”;認識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用新知識否定、代替已有認識的過程,這里的“否定、代替”應為“完善、發(fā)展”;等等。
二、畫準線——錘煉思維
以知識體系建構為例。
這里的“線”,是線條,包括連接線(“—”)、推導線(“→”或“”)等?!爱嫓示€”就是將零散的知識點,根據(jù)其不同的關系,用不同的線條進行有效鏈接,構建起知識網(wǎng)絡,做到知識的提取和運用更加有序、便捷。
(一)畫好上聯(lián)下掛線
比如經濟生活:要增加有效供給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yè)升級促進生產力和經濟發(fā)展,等等。再如文化生活:世界文化多樣性各國文化(文明)需要交流借鑒堅持文化平等觀,等等。
(二)畫好內在邏輯線:關于村民委員會、村民監(jiān)督委員會和村民(會議)的關系。
(三)畫好發(fā)散思維線:關于文化的作用
三、塑成面——滋養(yǎng)能力
以知識運用為例。這里的“面”,是學科知識點的有機組合,它包括平面、多面、立面等?!八艹擅妗本褪菍W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重組,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做到知識運用準確,答題符合規(guī)范,思路清晰明確。備考復習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采取多元策略,將“塑成面”的訓練加以落實。
(一)圖解知識
變抽象為直觀,引領學生用分解圖示來詮釋知識,固化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例如:關于繳納個稅的計算分解圖示。
簡言之,個稅的計算方法是:先(兩)減,后(分檔)乘,再(累)加。
(二)活用時政
對于學科課程延伸的“時政教育”課程,我們高一做了一周“新聞播報”,高二做了一周“新聞綜述”,高三做了一周“時事述評”。
具體來說,定展示時間:每周第一節(jié)思政課的課前5分鐘為時政教育時間。確定人員,保證人人參與。實施策略:為了與高考要求等高對接,我們將高三年級的時事述評活動分為“講述”和“評析”兩個環(huán)節(jié)。先由小組中的講述人“講述”過去一周發(fā)生的重大熱點時政,再由小組中的評析人進行“評析”。要求:①選擇本次講述中的一個時政材料作為題干,按照高考題的要求,編寫一個主觀問答題;②運用所學的模塊知識中的知識點(原理)對“講述”的話題進行評析,做到學以致用,將時政教育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在二者的融合中,提升應對高考的能力。
(三)提煉方法
應答主觀題是學生的“短板”,我們用高考真題進行研讀、解析,提煉出應答主觀題的一般方法。
具體來說,第一步:閱讀材料是基礎。①閱讀材料,找準關鍵詞;②通過聯(lián)想將關鍵詞轉化為學科知識點。第二步:審題是關鍵。①明確“知識指向”(運用什么知識原理);②識別“題眼”(意義、措施、分析說明等類型);③鎖定“話題”(就什么問題發(fā)問)。第三步:答題是落實。①原理先行;②理例結合;③分點呈現(xiàn)。
綜上所述,高三復習備考的過程應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領備考是“舉一”,學生自主備考是“反三”,通過“舉一反三”,讓學生“踩住點”,筑牢根基;“畫準線”,錘煉思維;“塑成面”,滋養(yǎng)能力,將備考的過程做實做細,迎戰(zhàn)高考的結果也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