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及英語思維品質的提升日益重要。在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下,提高英語故事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方式。本文以一些故事課文為例,試論述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提高英語故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激趣導入,聚焦主角
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采用豐富多彩、有趣的導入方式,不僅能增加故事文本的趣味性,還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牢牢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將注意力快速集中在故事文本上。
例如,繪本故事A Colorful Chameleon的故事大意是:一只快樂的變色龍經過綠油油的草地時,變成了綠色;游過一片汪洋大海時,變成了藍色;在紅艷艷的花朵中蕩來蕩去時,變成了紅色;夜幕降臨,黑暗籠罩大地時,變成了黑色;突然,煙花一閃,變成了煙花色。在該故事教學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導入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復習舊知,鋪墊新知。課堂伊始,筆者用“Listen and Stick”游戲讓學生進行小組競賽——根據(jù)屏幕上出現(xiàn)的顏色單詞,學生要快速給變色龍貼上相應的顏色。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復習了有關顏色的單詞,通過舊知感受新知,為本課的后續(xù)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是情境創(chuàng)設,呈現(xiàn)主角。筆者創(chuàng)設了變色龍在青草地、大海、花叢、煙花中快樂奔跑的情境,自然展示故事的主角chameleon。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chameleon在不同場所會變出不同的顏色,從而激發(fā)了閱讀興趣。
又如,筆者在執(zhí)教繪本故事The Little Red Hen時,設計了模仿動物的動作與叫聲的游戲,引領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復習故事中的詞匯。這一活動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機械的復習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激起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復習完動物的詞匯后,筆者呈現(xiàn)“wheat”一詞,讓學生猜猜the little red hen要用小麥做什么。經過引導,學生通過層層猜測,最終得知the little red hen是要小動物們幫忙:plant the wheat—cut the wheat—make the flour—make the bread。在猜測游戲中自然呈現(xiàn)故事的主要文本。
二、關注過程,推進情節(jié)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通過模仿朗讀、角色表演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這些方法能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故事中的角色,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及語言的應用。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北師大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5 Our Town一課時,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學習的思維品質,提高英語學習能力為主旨,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學習策略。首先,筆者讓學生觀看視頻初步感知故事情節(jié),這旨在讓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故事文本的信息,有效降低學生學習故事文本的難度。其次,筆者借助單詞卡片、思維導圖、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工具,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故事文本。最后,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故事的文本。這一策略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用英語思考的能力。
又如,筆者在執(zhí)教閩教版《英語》五年級下冊Story Time 中的Three Little Pigs一課時,設計了三次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能深刻理解文本并熟練運用文本語言。
第一次扮演豬媽媽。筆者動畫出示三只小豬和媽媽擁擠地住在一個小房子里,將文本中的句子“This house is too small. You must build your own house.”變得豐滿、直觀,使學生真實感受到房子的小,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感性認知。
第二次扮演小記者和三只小豬。
S:How will you build your house?
Pig1:I will build the house of hay.
Pig2:I will build the house of sticks.
Pig3:I will build the house of bricks.
在扮演活動中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了解三只小豬是如何建造房子的,進一步地理解故事內容,激發(fā)探究欲望。
第三次扮演狼和三只小豬的角色。學生一邊模仿一邊朗讀文本中的句子,筆者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the wolf與three little pigs對話時的語氣,并配上相應的動作進行朗讀。通過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讀,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提升了故事學習的效果。
角色扮演結束后,筆者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嘗試復述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并讓學生再次鞏固故事文本內容,達到學以致用的實效性。
三、解讀文本,深挖細品
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是語言能力,必備品格是思維品格和文化品格。因此,在故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讓學生深入感知、理解文本,以至能創(chuàng)造文本。
例如,筆者執(zhí)教閩教版《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8 The Universe時,首先讓學生觀看“嫦娥奔月”的視頻,初步感知文本,并通過認真觀察和總結,描述出自己心中的月亮。這樣學生能較好地理解 “The moon is ? ? ? . There are/ is a ? ? ? ?on the moon.”的內容,同時也能帶著好奇與求知的心理更加深入文本的學習。
其次,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品讀文本。通過初步感知問題“月亮為什么不發(fā)光”來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帶著疑問讀課文,體會人物心理發(fā)展與發(fā)掘對事物保有好奇心的品質,進而突破故事文本的重難點。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最后,筆者還通過讓學生閱讀月球科普小短文,并探討月球是否適宜人類生存以及未來人類住在月球上的可能性,培養(yǎng)學生判斷推理能力,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
四、巧設活動,拓展延伸
在故事教學中,除了要有豐富多彩、有趣的導入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牢牢吸引他們學習文本的求知欲外,課末的拓展活動也應精彩,讓學生學完故事后仍覺得余音未了,體現(xiàn)故事的魅力。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Three Little Pigs”一課時,請學生根據(jù)思維導圖來復述故事的內容后,再讓學生嘗試繪制主題為“自己喜歡的動物”的思維導圖,接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描述動物的特點、生活習性,從而實現(xiàn)了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再如,筆者在執(zhí)教閩教版《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8 The Spring Festival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關于過春節(jié)的視頻,再請學生在班級表演“過春節(jié)”,要求感情到位、動作達意。然后讓學生一起唱新年祝福的歌曲,使學生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與愛意,同時也教育學生要團結友愛。接著,筆者出示西方國家關于過圣誕節(jié)的活動閱讀材料,以此為學生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生探尋知識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探索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興趣,培養(yǎng)跨文化的意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 ? ?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