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惠麗
自主性是人的品格特性,是人的素質的基本內核。作為一個社會的人,這種基本素質體現(xiàn)在自身特性與社會特性兩個方面。個體自身特性方面有主體性、主動性、上進心、判斷力、獨創(chuàng)性、自信心等;社會恃注方面有自惠利我控制、自律性、責任感等。在自主性發(fā)展的過程中,這些特性都融會在自主性態(tài)度和自主性行為之中,構成一個人的統(tǒng)一的品格特點。
所謂自主性實踐,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于"被動性學習"、"機械性學習"和"他主性學習"。認知建構主義原理認為,自主性學習實際就是無認知監(jiān)控的學習,是學習者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性學習要求個體對為什么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映。
我國有學者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作好具體的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jiān)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jié),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那么,他的學習就是自主性學習。
從新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課程特點對比中各位老師已經注意到舊綱要中實踐性排在第一位,自主性排在第三位。新綱要自主性已經上升到了第一位,實踐性降到了第二位。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我是這樣理解的,實踐活動分他主性實踐和自主性實踐。他主性實踐學生雖然在進行實踐活動但沒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活動的大部分都是按照老師的規(guī)定去做。他主性實踐活動實質是盡量避免讓學生做錯誤的嘗試,其結果是學生永遠不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自主性實踐活動正好相反,學生在活動中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老師真正變成了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教師重在激勵,啟迪,點撥,引導,而不是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包辦代替。在實踐活動中沒有人能代替學生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學生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性實踐活動實質是重視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因為是自主選擇學生會更容易全身心的投入到實踐活動中去,因為是自主選擇更會產生責任感,因為是自主選擇即使失敗了不會推諉,抱怨和責備別人取而代之的是全心全意地再次學習和再次實踐。
從新舊綱要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自主性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主性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用一棵樹來比喻。自主性是樹的根是基礎,實踐性是樹的干是支撐,枝葉繁茂是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要想枝繁葉茂就要根扎得深干長的壯。
下面以機器人活動為例,從以下三發(fā)面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一教學生探究的方法,二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氛圍,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氛圍,三教師起引導點撥作用。
教學生探究的方法:學生通過運用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方法完成了移動模塊的自主探究后,編程軟件的其他模塊也同樣可以運用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方法來自主完成。
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氛圍:為學生提供親身經歷與現(xiàn)場體驗的機會。在此階段學生與機器人互動,對機器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師起引導點撥作用:在問題探究階段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并做出基于證據(jù)的解釋。借此培養(yǎng)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師具體做法是指導學生運用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獲取證據(jù),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完成對編程軟件中的一個移動模塊的自主探究。學生通過運用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方法完成了移動模塊的自主探究后,編程軟件的其他模塊,結論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通過激勵,啟迪,點撥,引導學生交流,評價探究成也同樣可以運用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方法來自主完成。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果,并加以反思和改進。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的評價對激發(fā)學生自主性也起在十分重要的作用。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設計與實施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
評價原則:堅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思考延伸階段觀性、公正性。
評價方式: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shù)和等級。
評價形式: 自評 互評 教師評價 評價的多元性使評價更加具有客觀性 公正性。
評價種類:過程性評價: 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于學習過程的反饋,改進后續(xù)活動。教師要對學生活動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挖掘其背后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chuàng)意和體驗。突出發(fā)展導向。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xiàn)象。